正文

陕西黄帝陵庙真伪1——赵匡胤降旨,黄帝庙址自桥山西麓迁至东麓 图

(2013-07-15 03:32:00) 下一个



陕西黄帝陵庙真伪1——赵匡胤降旨,黄帝庙址自桥山西麓迁至东麓 图

陕西黄帝陵庙是真的吗1——宋太祖赵匡胤降旨,黄帝庙址自西麓移建今地



黄帝陵大事记

  古代历史大事记(五四运动前帝陵的重大事件)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重修和扩建轩辕庙。历经两年施工,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竣工。

  宋太祖开保五年(公元972年)为了更有效地保护黄帝庙,将其从位于沮河低洼地带的桥山西麓移建于今址,以防河水浸蚀。这是最早记载陵庙建迁的历史。

  宋嘉?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赵祯派大臣祭扫黄帝陵,并下旨坊州(今黄陵)委派专人维护,载植柏树1415株,抽调三户人家,免除各种差役,专门守护。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根据“保生宫”着火,并有“不畏公法之人”把轩辕黄帝庙的古柏破坏之事,下令保护黄帝陵,并将此令镌刻于石碑之上。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特遣专官祭献,并对黄帝陵进行了维修。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免除黄帝庙“地内之税”并对黄帝陵庙进行了维修。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窦如芳任中部(今黄陵)县令、崇祯年间万云路任中部县令,曾先后两次对黄帝庙进行了维修。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王廷弼,三十年(公元1691年)李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何任,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巩敬绪,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董廷楷,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罗南英,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丁瀚,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程弯素等任知县先后对黄帝陵庙进行多次保护维修。其中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对黄帝庙的整修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


————————————

http://www.huangdi.gov.cn/content/2013-07/09/content_9690657.htm

旅游频道> 公祭轩辕黄帝网> 黄帝文化 > 正文

黄帝陵庙修葺的两则轶文

段双印 刘小玲
 
黄帝陵是古今海内外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共同奉祀的民族圣地,自秦汉以来,即列入国家祭典。

唐大历四年(769),坊州节度使臧希让上奏代宗皇帝:“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四时享祭,列于祀典”,朝廷准奏,于大历七年(773)置庙,祭祀黄帝。

宋太祖开宝间(968~975),重修黄帝庙,庙址自西麓移建今地。嗣后历代修葺祭祀,并勒石刻铭,以传不朽。

由于年深月久和各种自然与人为的原因,许多碑碣已经凐没,现仅存历代碑石40余通,时代最早的为宋嘉佑六年(1061)和元泰定二年(1325年)植树护林圣旨碑 ,其余大多数为明清时期御制祭祀祝文与修葺碑记。
 
最近翻阅文献,发现两则黄帝陵庙修葺的轶文,记载了宋开宝间(968~975)黄帝庙址自西麓移建今地的背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对黄帝庙的一次大规模重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黄帝陵庙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沿革新的资料,故不厌其赘,予以考录,以弥补现存碑碣记载的缺憾。
 
宋开宝初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李昉所撰《黄帝庙碑序》,收录于《陕西通志•艺文》,其文曰:
 
天下暴乱,圣人用干戈而靖之。天下静宁,圣人用道德而化之。
昔者蚩尤肆残毒,孰能去焉?涿鹿有氛祲,孰能平焉?
黄帝所以振神威而大定也。
云官纪符瑞,孰能享焉?土德成运数,孰能兴焉?
黄帝所以神明德而致太平也。
披史册揽五帝之旧纪;阅纪籍,稽百王之大典。以治世之法为师范,以严祀之礼礼教化。
大宋禅统之十有三祀,开宝纪号之五载,彝伦攸叙,万国咸宁。西逾邛爨之乡,东极神枢之地,北穷绝塞,南极丹崖,靡不沐皇风而被德教,万里之斥堠无虞,四方之风雨咸若。文武并用,农战交修,师旅无六月之征,仓庚备九年之蓄,途歌里唱,远颂近谣矣。
惟皇帝陛下握干符,受天命,为亿兆之主,居九重之尊。静则端拱凝旒,来八方之琛赆;动则灵旗萃辂,荡六合之妖孽。圜丘展礼,天地享其至诚;万物效灵,人神协其佳瑞。所谓登三皇而遵五帝也。
一日御便殿,顾谓辅臣曰: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民生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坠而享祀寂乎?当命有司遍加兴葺。
辅臣乘命,拜称万岁。
即日颁旨,洋洋德音无翼而飞腾域中矣,今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
本郡守土臣以厥功告竣,列状求文,诏以掌纶之臣昉,俾文之以琬琰,用纪其修建之绩。
臣昉谨摭旧史而扬之曰:昔者炎帝道衰,诸侯未制,维力是恃,伊民何依?黄帝于是神聪明之德,振威武之气。雕虎一啸,猛暴不觉震惊;神龙未起,陆梁先知悚惧。始以兵法治其乱,此以帝道柔其心。寰海尘飞,一朝尽息;修德振旅,劝务农穑。
登沅湘而逐獯鬻,无远不临;举风后而用力牧,惟贤是试。少昊颛顼,嗣其瑞云之德而宇宙清;唐尧虞舜,法其垂衣之道而域中华。
天生斯民,树之司牧。为司牧者,能以黄帝修身理国之道以御今世,而生民不登仁寿之域者,未之有也。
天有历数,钟我皇朝。考求参订,征祀事于前文;芷藻修繁,荐时苹于庶殿。羽卫似巡于东海,神兵如战于阪泉。尚凭德于威灵,永垂修于黎猷。虔遵睿旨谨序。
 
据此可知,黄帝庙址自西麓移建今地的背景是,北宋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开宝五年(972),宋太祖颁布圣旨,对前代功德昭著、泽及民生的帝王庙“岂可庙貌坠而享祀寂乎?当命有司遍加兴葺。”黄帝庙即是其中之一。
坊州地方官遵旨,将黄帝庙由桥山西麓移建东麓。
这次修葺当在开宝五年后的一二年间。功
成之后,奏报朝廷,太祖命负责诏命文告的中书舍人李昉撰写碑文,“用纪其修建之绩”。
这也印证了后世所传“宋开宝间黄帝庙址自西麓移建今地”之言不妄。
 
此文撰者李昉(924~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深县)人,五代后汉干佑元年(948)进士,任秘书郎。后周显德二年(955)为主客员外郎、翰林学士。宋太祖开宝二年(969)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为宋代著名学者,著有文集五十卷,又奉敕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刊行于世。
 
  张敏撰文的《黄帝庙记》碑,今已不存,唯有碑文收录于明嘉靖元年(1512)何景明等撰《雍大记》卷三十三《志贲》而鲜为人知。

其文曰:
 
上古鸿蒙之时,玄黄既分,万化伊始。圣人者出,区别范围,然后天地之道开,斯民之极立,使天下后世昭然,知有所事,以遂其情而利其用,不至买卖冥昧而妄为也。
此轩辕黄帝之御也,圣德神功大本,其著者如此。
故据羲农于先,则易夫朴略之俗;视尧舜于后,则启其迓衡之运,所以历代莫不崇奉,报其本也。
迨我圣元至元间,诏天下郡县庙祀三皇,礼述前代。
安鄜州之中部,于古为坊州,有山中空,水经其下,故曰桥山,即世所谓黄帝葬衣冠之所,特建庙于山侧,制度宏伟,凡屋三百九十七楹。
历金季乱,迄国初,所司弗以闻,以故夷圯几尽,址存礼殿。
至正乙酉,延安路判官李奉直建言重修,羽士惠思仁沿谍诣朝堂,口陈其状,省部允其请。    
既而报下,已治基所,计工上缔构之费,造设有日矣。属兵兴不果,思仁以疾寻卒。
门人刘子霞后继乃师之志,恳告于官,期底于成。
时於御官资善尤、并浙江省平章九皋王公士远即捐廪禄,戒徒佣,乃触其庙田之赋用资兴作,处心甚功而力居微,上下闻之皆为善应。
统兵荣禄大夫、陕西省平章脱公施米百斛,左右兵农二司及本路屯田等官与夫远迩士庶之流,莫不署疏,舍其所以助厥需。
于是易腐完毁,革故鼎新,觚梭巍然,绘壁炳焕,其余门庑不久复兴。
经始于至正乙巳,告成于戊申之春,积年废迹,一旦改观,上足以严圣神歆享之栖,下足以展乡邦瞻企之诚。
向非二公好古乐施,故不足起废然。不如是,亦曷以致二公祈神向善之心哉。夫
维方趾而圆颅,囿于两间。顺天时以阜吾民之所用,戴君奉上,仰事俯育,熏陶伦理之纲纪,沐浴政教之膏泽,皆圣人裁成,辅相左右乎!
我者而忘其德可乎?观宇御首倡之功,将以道斯人于知本德,归于厚焉。
 
碑文言及宋金时期黄帝庙“制度宏伟,凡屋三百九十七楹。” 弥补了文献中对于古代黄帝庙规模记载的阙漏。

文中记载金末元初,黄帝庙屡遭兵乱,“以故夷圯几尽,址存礼殿”。直到至正五年(乙酉,1345),时任延安路判官的李奉直建言重修,住持道士惠思仁也上下奔走呼号,“沿谍诣朝堂,口陈其状”,获得朝廷批准。

不料战事又起,“属兵兴不果,思仁以疾寻卒。”又过了二十年, 至正二十五年(乙巳,1365),惠思仁门人刘子霞继承师傅遗志,在浙江省平章王士远、陕西省平章脱公及左右兵农二司、屯田等官与士庶百姓捐助下,历时四年,对黄帝庙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至正二十八年(戊申,1368)竣工,立碑以记其事。

此碑石现已不存,其文也为近年所出版的黄帝陵碑石文献所不录。
 
参照这两则轶文,稽之于现存碑石记载,我们可以大体梳理出一黄帝陵庙兴衰变迁的历史脉络:
 
唐大历四年(769),坊州节度使臧希让上奏代宗皇帝:“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四时享祭,列于祀典。”朝廷准奏,于大历七年(773)置庙,祭祀黄帝。(《唐会要》)
 
宋开宝间(968~975),遵照太祖皇帝圣旨重修黄帝庙,庙址自西麓移建今地。(李昉《黄帝庙碑序》)
 
宋嘉祐六年(1061),遵照仁宗皇帝圣旨,“栽種到松柏樹木大小一千四百一十三根”,同時 “差寇守文、王文政、楊等三戶巡察,仍免差役,並免糧稅”,从此黃帝陵庙納入官方管理。(宋嘉佑六年聖旨碑)
 
金皇统二年(1142),黄帝庙住持、正一派道士雷致虚(中部东川人)有感于“宫观遭宋齐兵火之余,垣颓舍倾,刍牧蹂躏”,遂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维修,“制度宏伟,凡屋三百九十七楹。”(金明昌六年《雷公寿堂之记》张敏《《黄帝庙记》)
 
元泰定二年(1325年),泰定皇帝颁发圣旨,
禁止砍伐黄帝陵松柏树木。(元泰定二年圣旨碑)
 
元至正二十五年至元至正二十八年(1365~1368),对黄帝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张敏《《黄帝庙记》)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坊州知州章平下令免除黄帝庙税赋田粮。(《免除黄帝庙税粮记碑 》)
 
明天启元年(1621),重修轩辕黄帝庙并东西长廊、竖碑亭。是年,熹宗皇帝遣使祭祀黄帝陵。(明天启<祭黄帝陵及重修黄帝庙碑>)
 
明崇禎九年(丙子,1636),僅補修了正殿、大門、二門。(萬雲路《軒轅黃帝廟重修記》)
 
康熙六年(1667年), 重修轩辕黄帝庙大殿、两门、四周围墙和碑亭。“亭乃作,唐、宋、元、明碑,序列其中。”(康熙六年《重建轩辕黄帝庙记碑》)。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黄帝庙,“费资皆取给公帑”,维修费用由官府承担。(清雍正十三年《轩辕黄帝庙重修碑记》)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维修轩辕黄帝庙大殿、碑亭、更衣亭、照壁墙、院中甬道及围墙。“费取诸公,无扰民”。(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建轩辕庙记》)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部知县程鸾台修葺黄帝庙,并立诗碑以记其事。
 
轩辕黄帝庙自大历七年(773)建立,至清末今已逾1200多年,现存历代修葺碑石和文献已如上录区区12则,远远不至它的全部,更多的资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
 
至于民国期间几次修葺,黄陵地方志记载甚明。建国后,1959年至196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万元重修黄帝庙大殿七间、碑廊五间、厅房一间。1990年,李瑞环同志倡导整修黄帝陵,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积极响应。目前,整修一新的黄帝陵庙,雄伟庄严,肃穆古朴,气势恢宏,远非历代修葺可比。有目共睹,无须赘述。

来源: 公祭轩辕黄帝网    编辑: 梁君
 
————————————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号古墓葬,又名桥陵。黄帝陵旅游区由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和桥山脚下的轩辕黄帝庙组成。山上数万亩古柏参天,凌云森列,气势不凡。黄帝陵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祭亭内竖立一石碑,其上有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三个打字。另有三坐石碑,分别书写“桥山龙驭”、“古轩辕黄帝桥陵”(为清朝乾隆41年陕西巡抚所立)“汉武仙台”,相传是汉武帝巡游时祭祀黄帝陵之所。

桥山东麓的轩辕黄帝庙,建于北宋年间,庙中现在保存了历代的各种碑文石刻50余座。庙内有古柏10多株,其中,有一株“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自种植,高19米、树围10米,被称为“群柏之冠”,更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

宋开宝五年(972),宋太祖赵匡胤降旨,修葺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庙,“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见轩辕庙内碑廊宋李《黄帝庙碑序》)。但因旧有黄帝庙地势狭隘,不便于尊崇,同时也为避水患,遂将黄帝庙由原来的桥山西麓迁至桥山东麓(即保生宫、黄帝手植柏处)。迁移后的轩辕庙,占地面积有所扩大,还重新修建了庙院、山门、过亭(现诚心亭)和大殿。现今的轩辕庙,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葺完善而成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