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85)
2023 (1)
2025 (2)
当年长得太像毛主席,可是要遭殃的
以前上海第一医学院(后改为上海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院),有个流行病教研室,教研室里有一位一级教授,名叫苏德隆。这位老先生个子高高的,肚子微凸,额头高高,长的很像毛太祖。
流行病学教授,经常要下乡作调研。一级教授下乡,自然是前呼后拥,学生助手一大群人跟随。
有一天,老先生带着一帮人,正在乡间调研。忽然有几个农民看见了他们,老先生被众学生助手簇拥着,农民们以为是伟大领袖来了,于是马上围拢上来,高呼起宇宙最强音,“毛主席万岁!”并且人群越围越多,口号越呼越响。苏教授的随行人员,费了好大劲才说明真相,帮老先生脱了围。
回到学校,苏教授和其他的同事谈起此事,一时传为笑闻。
谁知,没几年文革兴起,苏教授讲的这件逸事,自然变成了罪行。冒充伟大领袖,接受群众高呼“万岁”!这还了得。为此苏教授没少挨斗。
呵呵,要是今天,苏教授也许可以登台走穴,那可是要比那位女版的不知要容易多少,妆都不用化。
禀大仙,我是在文革后的一篇回忆文章上看到,老先生因为在乡下被误认为领袖,回校后当趣事告诉同事。于是在文革中这也成了罪状之一而挨斗。
其实我并不认识老先生。后来在照片中看见老先生也并不像伟大领袖。也许是因为他作为名教授下乡时的阵势让农民误认了。
谢谢吕仙光顾。
我查了一下网上的文章,很可惜没能找到老先生因为和毛长的像而被批斗的。
当年批斗会是可以随便开的,但入档的鉴定材料和结论是不能乱下的,如果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话,更是如此。我们学校的党委副书记,文革中作为走资派被打倒的,挨批的次数也不少。运动后期被解放,但是要调出上海到东北,也是有人故意整他。鉴定材料改了四回,直到本人满意才走的。
从网上查到的文章了解到,苏先生挨批的次数不少,大小有五百次之多。有无隔离审查,不得而知,slow_quick先生和苏先生住得很近,能否介绍一下。隔离审查也是被批程度严重与否的一个标志,我以为。
至于说留老毛的发型要被整,这倒是第一回听说,编个类似的故事也比较好玩。要知道,那时毛式中山装可不是御赐黄马褂。
老先生能和毛泽东当面讨价还价还是比较有趣的,作回文抄公:
1957年初夏,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在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接见文艺界和学术界的专家,苏德隆也在其中。毛主席知道他是 血吸虫病防治专家,特地走到他面前问:“三年能否消灭血吸虫病?”苏德隆说:“不能。”毛主席又问:“五年呢?”苏德隆说:“也不能。”毛主席又问:“那 七、八年呢?”此时,旁边有人杵了杵苏德隆。苏德隆说:“限定年限消灭是可能的!”后来,《农业发展试行纲要》中的“五年”,修改为“十年”。 从中可以感知到,毛老师对血吸虫防治工作的关心与急切。 为兑现“限定年限消灭是可能的”这一诺言,苏德隆教授投身到“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的行列中,足迹遍布中国南方省市血吸虫病的重灾区。
文抄公毕。
这是57年的事,不知58年有无被批为右倾?不过,叫人感到一丝欣慰的事,他应该不晚于1972年春恢复工作的。这是另外一篇文章的抄录:
“1972年的夏天,上海突发急性皮炎流行,数十万人发病。苏德隆率领调查队奔赴现场,经过周密调查,发现全身着工作服的电焊工罹患率明显低于其他工种,风的速率与皮炎罹患率的高低有一定相关性,估计病原可能由空气传播。又对多种昆虫的调查中,发现桑毛虫的繁殖较常年有大量增加。经观察每条桑毛虫体,发现有使人发生皮炎的毒毛数以万计,脱落后随风飞扬。他与大家一起将毒毛放在自己身上试验,立即感到奇痒难忍。再次回到现场,获知疫点附近树上有桑毛虫寄生,而非疫点则无或很少;皮炎患者剧增的时间与桑毛虫大量出现的时间相符。经疫区灭虫,桑毛虫皮炎得到控制,发病率下降;在患者皮疹上找到了病原——桑毛虫毒毛。花时仅半个月,就证明桑毛虫为此次皮炎流行的病原,实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范例。从此,“桑毛虫皮炎”这一名词载入了现代医学书籍。”
http://www.nipic.com/show/1/93/6035414kfc9cc634.html
下面是我印象中的苏教授
http://sph.fudan.edu.cn/upload/学院概况/先贤/苏德隆.jpg
生平
http://sph.fudan.edu.cn/a/164
他住在这个楼里
http://file8.mafengwo.net/M00/1A/89/wKgByU_NuSb3GRMAABbENSIAuAU71.groupinfo.w600.jpeg
有小阳台的就是他家。
哦,那你是见到过苏教授的了。我是在文革后的回忆文章里看见这个故事的。
文革后老先生曾在报上写文章与于光远争执。于从经济学出发说带过滤嘴的烟更好,可以把烟丝全抽光,不浪费。苏说抽得越多对身体越不好,最好烟买来就扔掉。
老先生死得很蹊跷。有一天他出门(是叫出租还是别人派车来接我忘了),等了很久还没来,就从人行道走到行车路上,刚走两辆停着的车之间,有个不会开车的小伙子把后面那辆车发动了开了起来,一下把老先生挤在两车之间。小伙子一慌又踩了一下油门,老先生就这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