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的教育

教育,自我教育,学中文,用中文,教中文,编著中文教材
正文

整全的教育(十九)

(2013-07-31 05:51:56) 下一个

                            逃课

正如前文所述,为了弥补自己人文科学的不足,就广泛阅读报章杂志。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首先想到是订阅英文的报纸和杂志。记得最清楚的是花了不少钱,订阅了《中国日报》(China Daily)。尽管除了报纸的日期和一些会议的标题以外,其它内容都不甚明白,但仍然在上晚自习的时候,拿到教室里装模作样地翻阅。一天晚上,又遇见系学生会主席,他误认为我已经具备看英文报纸的能力,因此建议我去英语提高班上课。我当时感到非常尴尬,不去吧,说明了没有胆量,也就是没有那个实力;去吧,肯定又将是一个南郭先生,岂不是要把虚荣的面子越撑越大?但为了摆脱陈旧的教材,尝试新的课程,体验“超前消费”的快感,

在几经犹豫、反复掂量之后,终于迈出了上大学以来最大胆的一步──逃课。第一次逃课时,充满了担忧与不安,虽然人在英语课上,但心却还是在该去的课上。老师讲的一大半听不懂,不过心理感觉良好,特别是在那里认识了一些正在准备考研究生的人。我问他们考研究生需要看什么样的英语书,回答是“托福儿”,当时没有明白究竟那是何意,但碍于面子又不敢多问,后来才知道就是英文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汉语发音。于是,立即去图书馆查找,虽然目录上有不少,但一本都没有借着,看来的确是不少人喜欢的书。我只好少吃猪肉,多吃豆腐,省下钱来自己买托福儿了。

与其它学英语的书籍相比,托福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汉字,其次是没有口号式的文体。从其中,开始接触到原汁原味,没有被二道贩子加工过的英文。特别是当我有幸读到欧·亨利(O·Henry)《最后一片藤叶》(The Last Leaf)和《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时,不由得生出无限感慨。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文笔柔美、如歌如诗,而且意境深远、思维新颖,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流连忘返;如饮甘醇,回味无穷。古人云:诗言志,文以载道。借助它们,欧·亨利似乎在揭示,穷人们对社稷的贡献大概就是用他们美丽的心灵去呼唤大众的良知,提升公民的思想境界。事不宜迟,我急忙去邮局停订了《中国日报》,把财力和精力都集中在托福之上。这一扭转,使我对英语的学习有了洞若观火、拨海凌空之感,因此考试成绩迅速提高,学习的兴趣也日趋浓厚。另一方面,通过以文会友,结识了一些青年教师和高年级的同学。以上这些切身的改变和体会使我感到托福为我开了一扇门一扇暸望世界、放眼全球、阅览天下的门。透过它,我不再像昔日那样只看见眼前的灰尘,而是可以眺望到远处的星星。

如同做贼一样,有了第一次成功的逃课,不免胆子也就越来越大。不仅没有任何的担心与不安,反而还一边享受逃课的喜悦,一边陶醉于英语课的乐趣。但如此“双喜临门”的日子很快就因为逃避德育课而被画上了休止符。我原本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尤其是在经历那次外出实习的“一件小事”以后,就越发抵触甚至反感。加上有了逃课的胆量,索性就不去上课了。不料,有一次换了新老师,叫王久仁。王老师上第一堂课时,居然首先挨个点名,没有到的人,就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直到下课后才擦掉。同乡回来转告了实情,并提醒我下次不能不去。本能上,我对王老师的“损招”虽然非常不满,但转念一想,那不也正体现了他治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么?

等到第二次上他的德育课时,我老老实实地在前排就坐。出乎意料,和以往其他老师的说教很不一样的是,他的课显得有生机、活力和深度。比如说,他传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表面上是劝告待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太严厉,实际上是暗示我们要转换自己的思维定式。因为,在那个年代,在一次又一次的灌输、强化后,我们那空白、无知的脑袋早就被“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粗陋思维模式填满。那种一刀切、不留空间和余地的独断式教育,使我们不加思索地对某些东西,比如说辩证唯物主义,就全盘肯定和接受,并将它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更致命的是,那样的先入为主、照单全收还导致我们主观臆断地排斥其它的哲学思想和认识方法。这就使得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对待、处理、解决人生问题、生活问题和学术问题上时,往往缺乏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的态度。事实上,正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无限夸大和绝对化,造就了我们孤立、片面、静止和狭隘的思维,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泥潭。不知不觉地我们这些所谓的“唯物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唯心主义者”,这岂不有点像戴厚英在《人啊,人!》里所表白的那样,我们其实都在把精神的枷锁当作美丽的项圈去炫耀。

王老师原本不教德育课,他有自己的专业。但可能是因为早就看到那种孤立、静止、片面的教育除了批量地生产出有知无识、有文凭没有文化的领食朝廷俸禄的特权阶层外,难以造就有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开拓者。因此,他才要借助德育课这个平台,用别开生面的教学,鞭策更多的人转换已有的思维模式,从僵化、守旧、落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尽管曾经的德育课总是如坐针毡,但他的课却让人觉得意尤未尽,令我无法再逃课了。可是,已经养成的习惯,特别是不良习惯,要改起来实在不容易。而且,即使不逃课,但一想到一节英语课又要白白地错过掉,不免又在自己该上的课堂上心猿意马。可以说,曾经逃课的时候是心神不安,如今不逃课是心神不宁。这是当初决定逃课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事,我苦于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任凭机会白白溜走、岁月匆匆流逝,直到放寒假。

这是上大学后的第二个寒假,回家的心情已不像第一年那样急迫。第一个寒假回家,可谓是“衣锦还乡”,等不到过年,除夕那天就迫不及待地进城“拜访”同学。饭桌上稍微多喝了点酒,当天没能赶回去与家人团圆,使父母倚闾而望,彻夜牵挂。第二天早晨急急忙忙往回赶,路上几乎没有遇到行人,当姒山进入视野时,就远远望见父亲在村口等待。全家人因我的平安归来终得释怀,父亲告诉我说:“我们昨天忙了一整天,为你准备了卤鸭子和粉蒸牛肉,都给你留着呐。只是你妈通宵都在流泪,一是为你的安全担忧,二是为你刚上大学就疏远了家人而感到失望、气馁。”我自知理亏,但仍想为自己开脱罪责,就解释说是因为喝了酒的缘故。可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书不误人多读些,酒能误事少饮点”。

有了头一次的教训,这次就规规矩矩地呆在家里,和父母谈起为考研、苦学英语以及逃课的事。过完春节,等我要离家返校的那天,父亲把他刚买不久的一台三洋牌盒式录放机忍痛割爱地送给我,那可是让全村子的人都开了眼界的洋玩意儿。他说可以用它录下老师的英语课,就可以不用逃课了,我明白他们望子成龙的爱心和决心,只好狠心地接受了,连同一盘录有京剧《四郎探母》的磁带。录放机给我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仅可以用来录下老师的英语课,而且还可以录下电视、电台的英语。这样一来,每周就格外增添了好几个小时的学英语时间,使我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而易见的提高。等到大学二年级快要结束时,已可以在院系的英语竞赛中拿到好名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