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的教育

教育,自我教育,学中文,用中文,教中文,编著中文教材
正文

大禹后裔今安在

(2013-04-08 17:54:38) 下一个

             姒玉明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名曰文命。禹的父亲是鲧(gǔn),鲧的父亲是颛顼(zhuān xū),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所以,大 禹乃是黄帝的玄孙。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大禹出生于公元前二千多年的西川石纽,就是现今的四川省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大禹姒姓的由来存在不同的说法,诸如受封 赐姓或其母修己吞神珠薏苡生禹之说,但至今尚未有定论(注1)。

      尧在位时,洪水泛滥成灾,尧需要一位治水防洪的人。众人都推荐鲧,但尧觉得鲧很任性,恐怕难当重任。可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尧只好勉强采纳大家 的意见。不出尧所料,鲧用围堵的办法治水,收效甚微。九年过去了,洪水依然滔滔不绝。此时,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掌权后,就把劳而无功的鲧给流放了,举 用了鲧的儿子-大禹。这种父亲被革职,儿子被马上启用的事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更难得的是,大禹受命后,并没有着手替父伸冤,而是马上到任治水。他聪 明机智,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疏导的治理方法。率众在外风餐露宿十三年,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开通了九条山脉,疏导了九条大河,使九洲统一,四 境之内都可居住。

      大禹不仅治水有功,而且也精于尺度和音乐。舜把帝位禅让给他,但他却躲起来,有意想成全舜的儿子商均继位。可是,天下的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却来朝拜大禹, 大禹这才“恭敬不如从命”继承了天子之位。十年后,大禹向东狩猎巡视,到了妻子女娇的故乡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在那里考核四方诸侯的政绩。次年夏天,大 禹病逝。大臣们根据他的遗嘱将他“深埋简葬”在会稽山上的北麓。

      大禹死后,其位转给臣子益。然而益也谦让,学大禹也躲起来了。但由于益资历太浅、功绩又乏善可陈,诸侯就去朝拜大禹的贤德儿子启,于是启就继承了帝位。启 掌权后,征服了蔑视仁、义、礼、智、信的有扈氏诸侯国。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是个纨绔子弟,整天在外游玩打猎,数月不归。后弈乘机入侵,太康被 驱逐,丢了江山,流亡而卒。他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在洛水之北没能等到他的归来,作了《五子之歌》(注2)。之后,太康之弟仲康被立为王,仲康之后是其子相继 位。相之后是其子少康继位。少康励精图治,使岌岌可危的夏王朝起死回生。为了使祖先大禹一年两次的祭祀不至中断,少康封庶子无余为越王,世世代代 在会稽禹陵奉祭大禹。因此,第六世祖越王无余就成为会稽禹陵第一个为大禹守陵的人。

      大禹的其它后裔经历代演变,不断分封改姓,比如夏、禹、鲍、楼等皆出自姒姓。但是,只为了守陵祭祀一个目的而存留到今天的禹陵姒姓这一支不迁居、不改姓。 他们一守就是四千年,创造了一首英雄家族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虽然历尽千难万劫,即使濒临灭族,但是仍然至始至终、不离不弃。比如在十四世纪的元末,发生 在绍兴地区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使禹陵村哀鸿遍野,姒姓人几乎遭灭族之灾。只有一户人家由于避居在会稽深山里,才幸免于难。那就是第一百二十二世祖姒权以及他 的两个儿子-姒炯和姒烜。姒权在厄运中守陵之志不移,告诫子孙:“自后守陵之裔,虽遭贫困,毋再星散,必须聚居左近,陪护陵祠,恭承先志。”

       这一支为大禹守陵护陵达四千年的姒姓族人经历的荣耀、尊贵、显赫和屈辱、卑微、衰败都被详细记录在他们的千年家谱——《姒氏世谱》里。它是现知记载姒姓家 族史最权威的谱书。经过多次修订,现存的版本是在一八七五年刊印,从夏朝的开国之君,姒姓第一世祖姒文命即大禹,记到一八七三年的第一百四十一世祖姒振 先。其中地位显赫的有教为详细的记载,比如第四十四世祖越王勾践。他从父亲越王允常那里承袭了王位,摧灭吴国,成为春秋一霸。但是,第五十世祖越王无疆攻 打齐国和楚国,结果被楚威王战败,丢了性命。从此,越国名存实亡,姒氏由盛而衰,而且一落千丈几乎到了灭宗灭族的地步。上文已提到,在十四世纪末,仅剩姒 权一家三口。到一百二十八世祖时,虽然有后裔二十七人,但其中七人未成年死去,只有五人有嗣。为了生存、发展、使守陵护陵后继有人,一部分后裔被允许离开 禹陵外出谋生。

      其中有一支不知经过多少迂回曲折、艰难险阻,最终在四川省峨眉县红山乡定居并繁衍开来。笔者就出生在此。为什么说我们是从禹陵迁居而来的呢?据笔者的父亲 姒成琦回忆,他小时后跟爷爷姒德钧一起参加祖宗的祭祀活动时,耳濡目染地记下了祭文的一部分。其中的开头四句是:“先祖绍兴住铜罗,云乃十二广恩波,感怀 秋季锦江响,又起后人庆三多。”铜罗即是铜罗堰,是我们那里的一个地名,从第一句就可以肯定这支峨眉姒姓迁自浙江的绍兴。我们的世代排辈顺序是:“先海金 文林,有朝应荣德,成正光昭允,明道传世泽。”峨眉姒姓的家谱记载第一代先祖为姒先,大约是禹后第一百三十二代。笔者为第十二代,属正字辈。到如今峨眉姒 姓已传到第十五代允字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后,遵循“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古训的姒姓后裔们纷纷丢下锄头,从田野奔赴考场。跳 出农门后的学子散居在大江南北。现在红山乡姒姓总人口约有三百人。在峨眉姒姓第七代时,姒朝用从峨眉迁居云南省鲁甸县营盘乡。至今已经传到鲁甸姒姓第九 代,全乡约有人口一百来人。另外第十代姒德明从峨眉迁居四川峨边,曾经繁衍到二十来户,后来不幸遭遇瘟疫,现在只剩峨边姒姓第四代姒光荣一家。

      就目前所知,绍兴的姒姓后裔可能居多数,但也没有超过五百人。所以即使全国的姒姓后裔加起来大概也不足千人。由此可见,姒姓虽曾为名门,但如今已非旺族。 也可能正是因为是名门,才几千年“绵绵不没于世”。用第一百二十二世祖姒权的话来说:“禹后之不幸如是乎!犹幸而禹祀之不绝亦如是乎!”

     就象绍兴禹陵村第一百四十一代姒绍品老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后院,面向禹庙恭敬地行祭拜之礼。大禹的后裔们所敬奉的早已不 单单是禹陵、禹庙,而是大禹艰苦卓绝、忠于职守、尽心竭力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显然已经植入他们的骨髓,赋予他们伟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他们才能创 造出这样动人心魄的历史奇迹。禹陵也早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无论是改朝还是换代,无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他们都一如既往、忠贞不渝地传递著神圣的火炬,生 生不息。正是他们真诚、顽强、执著的生命使他们能够在四千年的岁月里“陪护陵祠,恭承先志”,并以活化石的形式见证著:

                我们是神的儿女                 
              我们是大禹的后裔
            我们是越王勾践的勇士
           我们是不屈不挠的守陵人

注1:姒元翼、姒承家著《大禹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注2:农历六月初六是大禹的生日。这天,禹陵村的村民们都要举行禹的儿子启当政时创建的祭禹仪式。 祭祀中吟诵的祭文就是《五子之歌》。以下是记载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的全文: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整全的教育 回复 悄悄话 也可以说是基因(信息)的转递者,感叹造物主的伟大!
蔡田田 回复 悄悄话 姒姓少见,原来是有渊源,挺有意思。

族谱这根线画出来后,时间也是连续的了。你我他都是符号而已,可是我们竟然可以思想,真是恩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