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填满心灵的缺口-奥古斯丁小传

(2014-10-29 12:49:24) 下一个
上帝造人时,在人的灵魂里留下一个像上帝的形状一样的破洞,因此只有当人找到上帝时,才能弥补心灵的空缺。

~奥古斯丁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圣经传道书3:11

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有间精神病院住了有两位病人,这两个人整天都喊着同一个女子的名字,并说:“你害得我好惨啊!”有天来访的客人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想知道到底是哪位女子这么神通广大,可以让两个男人为她进了精神病院,院长解释道:“其中一个病人,因为娶不到这个女子,朝思暮想,结果得了精神病。而另一个病人,娶到了这个女子,朝夕相处之后也得了精神病。”

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个最大的悲剧,一个是你所盼望的没有得到,一个是你所盼望的终于得到了。”到底人的一生在追求的是什么呢?有人终其一生追求财富的累积,有人追求掌握权力的快感,有人追求知识、学位和著作,有人追求地位,有人追求他人的尊敬与赞美,也有人追求真爱。但当人追求到了之后,真的就心满意足、別无所求了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个需求金字塔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生理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级层次的需要,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提供再多这个层级的奖励也不能激励这个人,唯有提供更高层级的奖励才能发挥效果。表面上看起来这个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析地很透彻,但其实说明了一件事:人的一生大多处於需求不满足的状态,也都一直在追求一个得不到的东西。


奥古斯丁是一个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神学家,他在西元354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今阿尔及利亚境内),他的父亲是罗马政府的稅吏,母亲莫尼卡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从小就经常为奥古斯丁流泪祷告。16岁奥古斯丁到当时地中海的海港城迦太基就学,当时迦太基是欧洲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奥古斯丁在那里学习雄辩术。19岁那年,奥古斯丁受罗马哲学家与政治家西塞罗的影响,引发他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旋即接受摩尼教善恶二元论的信仰。20岁完成罗马帝国年规定的三级制的教育学业,22岁开始在迦太基当起老师教授雄辩术,26岁写了第一本论文「美与均衡」,29岁跟随摩尼教主教作神学思辨,但他发现这主教只有口才而没有学问,无法解答他的问题。30岁那年,跟米兰主教安波罗修学习天主教信仰与神学。这样一位优秀又追求知识且才华洋溢的人,生活其实是十分放荡不羁的,他17岁就与一名非洲女子同居,18岁生了一个儿子,在往后的13年,他不断地与许多女子发生关系,30岁那年他与同居十多年的情人正式分手,留下了两个私生子,并跟小他10多岁的少女订婚,但同时又交往了一位情妇。

31岁的某一天,奥古斯丁在米兰寓所的花园中散步。他的心灵呼喊着:「要等到何时呢?何不就在此刻,结束我污秽的过去?」这时他恰巧听到邻家儿童的读书声:「拿起来读,拿起来读。」於是他拿起身边的新约圣经,读到罗马书13章中的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忌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这在他的心灵掀起巨大的波澜,奥古斯丁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嚎啕大哭,他决定决志接受耶稣基督成为他的救主,从那天之后,身旁的人都发现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喜乐像阳光一样洋溢在他脸上。当奥古斯丁向母亲莫尼卡述说他的经历时,母亲听到她30多年的流泪祷告终于得到上帝的应允,不禁喜极而泣。奥古斯丁在42岁时出任北非的主教直到76岁离世,在30多年中出版许多著作,奠定了后来基督新教的神学理论基础。

奥古斯丁的前半生在追求知识、地位、宗教、情慾的满足中渡过,但他发现再多的学识和性关系都没法让他得到满足,直到他认识了上帝,圣经的真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过去他在罪恶的生活中无法自拔,但因为上帝亲自赦免了他的罪,并给他力量救他脱离罪恶的生活,让他的心灵得到了真正的饱足和安息,他有感而发地说:「上帝造人时,在人的灵魂里留下一个像上帝的形状一样的破洞,因此只有当人找到上帝时,才能弥补心灵的空缺。」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想?自己的能力抓住一些东西,想要填补这个心灵的空缺,所以人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想要用金钱、权力、地位、爱情、性、学位把这个空缺塞满,但最后发现心灵这个洞不但没有被塞满,还越塞越大,虽然好像五子登科样样都有,但仍感到一无所有。唯一的方法是回到上帝的面前,用祂自己来填满这个缺口,如同耶稣所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了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湧到永生。(约翰福音4:13-14)

奥古斯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