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楼主人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猫儿就叫春,是先生就说话!
个人资料
正文

”长恨歌“与杨贵妃

(2023-10-18 18:31:51) 下一个

(说明:这是本人20几年前最早开始写专栏的作品,刊载在“新州周报“上,为保持原貌,未做任何修改。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两首长篇叙事抒情诗,一是《长恨歌》,一是《琵琶行》。这两首诗被视为白居易的代表作,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就广为传唱:“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早于《琵琶行》,作于公元806年。当时白居易和好友陈鸿、王质天同游陕西仙游寺。谈起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王质天劝白居易把它写成诗,陈鸿写成传奇,于是就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历史传奇《长恨歌传》。但《长恨歌传》远不如《长恨歌》流行。

《长恨歌》在叙事中富有抒情色彩,情节复杂曲折,却写得流畅而又精炼,语言优美,朗朗上口,一读就不能忘记。以前我在北大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好几个人都能全篇背诵。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之治,唐代国力与富庶达于顶峰。当时官仓里的铜钱多得用不了,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朽烂了。

这一时期中西的物产和交通也达到鼎盛。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国的物产和文化达印度、波斯和小亚细亚,同时西域的文化、音乐也传入中国。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强盛的国力,构成大唐盛世。唐玄宗本人也是风雅之士,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音律尤其精通,曾亲自改编来自西域的《婆罗门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杨玉环晋见唐玄宗时曾奏此曲。

但唐玄宗后期沉于享乐,任用奸臣,政治黑暗,爆发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而衰,走向没落。一般认为唐玄宗后期荒于国政是于杨贵妃分不开的。

杨玉环天姿国色,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长恨歌》赞她“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十几岁时被封为寿王李瑁(唐玄宗儿子)妃,后被唐玄宗李隆基看中,为了夺取她,也为了掩人耳目,先让她出家当道士,道号太真,几年后才正式册封为贵妃,受唐玄宗宠爱达十余年之久,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爱屋及乌,大肆封赏杨氏家族。其兄长杨国忠被封为宰相,其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当时有歌谣说:“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专宠女色,荒于国政,本是昏君之所为,李杨故事并不值得讴歌。但白居易颂扬的是他们的爱情故事,极力渲染李隆基的情意绵绵,连李隆基夺儿媳这等丑恶也为其隐去。杨玉环为人妇已多年,但在《长恨歌》中却变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李隆基自得杨玉环,便沉于享乐,倦于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代以胖为美。杨玉环天姿国色,体态丰腴(史称环肥燕瘦,即指杨玉环之肥与赵飞燕之瘦),尤擅歌舞,深得老皇帝(当时李已五、六十岁)的欢心。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兵犯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正是“渔阳靳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停步不前,要求杀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以谢天下。唐玄宗先还想遮护爱妃杨玉环,但三军将士不答应,玄宗无奈,只得“乃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时年38岁。

后来安史之乱平定,李隆基回返长安,成为太上皇。《长恨歌》后半篇极力描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与缠绵,感人至深。在白居易的笔下,李隆基成为用情专一,痴情不改的情种,成为情的化身。《长恨歌》用词简洁优美,其中一些词句已成为描写男女感情的经典之作,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在正史中是没有疑问的,陈寿的《长恨歌传》也是如此记述的。但在一些野史和传记中,缢死于马嵬驿的只是替身婢女,杨贵妃本人则在宦官高力士等人的护送下逃走了,一说流落到了女道士院,一说逃到了日本。

二十年代末期著名小说史家俞平伯先生认为《长恨歌》就暗示了这种说法。首先,唐玄宗并未亲眼见到杨贵妃被缢死,因为“君王掩面救不得”,既然双手掩住了脸面,自然是无法看见她的死了;第二,玄宗回朝,要改葬杨贵妃,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即杨贵妃的尸体不见了;第三,古人相信人死后魂魄都会来托梦的,而杨玉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于是派方士寻找,“上窮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终于在一座仙山上找到了,那人叫太真,而杨玉环进宫前的道号就叫太真。俞平伯认为白居易是通过《长恨歌》暗示杨贵妃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也就是说杨贵妃当了妓女,真是石破天惊!俞氏认为“长恨,长恨”诗名本身就含有玄机,值得玩味。正是因为杨贵妃没死,但却坠入娼家妓院,永远无法再见,对李隆基来说,这才是恨,这才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近几十年又有一种说法,称杨贵妃东渡去了日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津。唐玄宗回长安后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找到了杨贵妃,并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杨玉环则回赠玉簪,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但杨玉环本人一直未回故国而终老日本。这一说法似乎也是从《长恨歌》引申而来的。

前不久又看到报纸说,在日本山几县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还有杨贵妃的墓,墓碑上说杨贵妃在皇帝亲信的保护下,从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了日本向津岛的唐渡口,不久之后因病身亡。

唐代中日交流频繁,交通也方便,日本每年都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化,说杨贵妃逃到了日本也是很自然的。
(范琦勇原创05/05/200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