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楼主人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猫儿就叫春,是先生就说话!
个人资料
正文

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取奖助学金?(之二)

(2013-02-19 13:22:49) 下一个

2.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上期专栏谈到近20年来大学教育费用每年以5-6%的速度上涨,上常春藤或私立名校一年要花6万,好一点的私立大学也要4-5万,就是读新州的州立大学Rutgers 大学一年也要2万5000. 要知道这可是税后的钱,税后6万相等于税前8-9万,对于绝大部分中产阶级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所以,除非你真是钱多到花不了,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小孩上大学时能申请到至少部分奖助学金,但能否如愿、如何申请却很有技巧,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美国大学决定奖助学金的八字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本来是马克思为共产主义社会设计的分配原则,但美国各大学在评估、决定是否给与申请人奖助学金以及给予多少资助时,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原则来行事的,用的术语就叫need-based. 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联邦和学校发放的奖助学金都是按照need-based 来评估。有需要才给,没有需要就不给,需要大就多给,需要少就少给。资本主义的美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共产主义式的分配原则?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是为了公平正义。大家都知道,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获得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对穷人的孩子也许这是改变命运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对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来说,上大学当然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但对于低收入的穷人来讲,一年二、三万甚至四、五万的大学费用却是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若没有政府或学校的资助,他们很难跨入大学之门。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意味着他们一代一代地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实行这种根据需要来决定奖助学金的制度可以确保穷人家的孩子不会因为没有钱而被大学拒之门外。只要你优秀,只要你被大学录取,不论费用多昂贵,你出该出的份额 (fair share),不足的部分由政府或学校来解决。当然美国能采行这种按需要来决定大学资助的方法根本上还是由美国的民主制度决定的。每个选民不论贫富都有一张选票,政府和官员实行的政策如果不公平,就会被选下去。

有人担心申请奖助学金会影响大学录取,实际上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一般来说,美国大学负责录取的Admission office 与审核奖助学金的Financial Aid office 是独立运作的。负责录取的部门只管录取,不管资助。就象美国医院的医生只管看病,而收钱是财务部门的事。申请大学时,你可以随后申请资助。但负责资助的部门只有在你被录取后才会审核你的资助申请,并根据一系列因素决定是否给你资助、给多少资助以及给什么样的资助package.

当然除了need-based外,还有一些merit-based 奖助学金, 这种奖助学金通常不考虑学生和家长的财务能力,而主要看学生是否优秀、是否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才能(比如有体育天分),或者是你本来可以上常青藤名校但申请不到奖助学金,Rutgers 大学为争取你这个特别优秀的人才而通过给予资助来吸引你到本校就读。这种merit-based 奖助学金第一名额很少,金额也很有限;第二这种资助多少有点要你屈尊下嫁的意思。比如哈佛录取你但没给钱,Rutgers大学给你全额资助,你会去哪里? 绝大部分华人的选择一定是哈佛。有些家长说的很明白,只要孩子能上常青藤,砸锅卖铁也要供他/她上!

那么need-based又是怎么计算的呢?其实公式很简单,就是用COA减EFC。COA (cost of attendance), 也就是上期专栏说过的大学各项费用的总和,包括学费、杂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等。每个大学每年都会公布本校的COA, 比如哈佛一年要6万,NYU要5万5,Rutgers要2万5等等。当然你可以多花,也可以少花,但基本上八、九不离十。而EFC的全称是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也就是家庭应付额,把COA减去EFC,如果COA大于EFC,意味着你钱不够,需要资助;如果两者相等,甚至EFC大于COA,也就是说你家有足够的钱送小孩上大学,你不需要政府或学校的资助。COA是学校公布的数字,没什么好说的,但EFC的算法却比较复杂,也大有玄机,它包括父母的应付额和小孩的应付额、家庭人口的多少、有多少人在上大学、家长和子女的收入和资产等。大部分资产是包括在EFC中,但有些不算在内;有些算的比例较高,有些算的很低,这就需要请教专业人士。

最后说说什么人有资格申请联邦奖助学金。这主要指身份问题,如果你是美国公民或绿卡,当然有资格。如果你是“难民”或“已批准的政治庇护人士”,又或是“古巴-海地入境者”,都可以申请联邦奖助学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