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的小孩

这一天天的日子就象张白纸,该画啥?如何画?
个人资料
XQQ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话说我们伊村的两个不光彩绰号

(2025-08-22 06:59:07) 下一个

在前文《我们伊村的两项世界第一》里,我高调表扬了村里的两项塑造了现代生活的世界级发明。其实,真实的伊村还有暗黑的一面,外扬一下“家丑”,既是自嘲,也是自省。那就让我们从村里的两个不光彩的绰号说起吧…

“吃得上蛋糕的人”(Cake Eater)

刚搬到伊村EDINA那会儿,同事揶揄地对我说,“You’ll be a Cake Eater。”我条件反射地答道,“那里有很多烘烤店吗?美式糕点太甜,俺吃不大惯呢。” 同事乐了,赶忙给我解释。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法国王后Marie-Antoinette得知饥肠辘辘的农民没有面包吃时,便随口说道,“让他们吃蛋糕好啦!”从此,Cake Eater就用于讽刺那些享有特权且无忧无虑的上流阶层。

伊村社区是属于比较殷实的那种。比如,左邻甲的车道是加热的,冰雪覆盖的日子完全不必苦哈哈地去铲雪,甚至都不需要专业扫雪服务;右舍乙的家里安了电梯,奇怪的是屋主倒也并非“微胖人士”。优渥的家庭条件衍生了一批任性的富二代,明州人便把 “Cake Eater ”这个称谓赠送给村里被宠坏的富家子弟。同时,村名EDINA也被诠释为“Every Day I Need Attention!” (我是需要天天关注滴!)

在迪斯尼电影《The Mighty Ducks》(飞天巨鸭)中,冰球队的小明星Adam Banks正是来自我们伊村,他的昵称便是“Cake Eater ”。很快,Cake Eater这个外号随着影片变得愈加popular。不过,如今这种称谓也渐渐失去了其最初包含的嘲讽意味,反而成为我们小镇的特色文化,村民们时不时地也会自称自己是“吃得上蛋糕的人”,以博一笑。

电影中的Cake Eater-Adam

我们村的流行文化符号

本村冰协举办的年度感恩节冰球锦标赛又称Cake Eater Classic,冠军奖杯是一个巨型的银色蛋糕。

搞笑的Cake Eater队歌

日落镇”(Sundown County)

记得刚刚搬进有着优秀学区美誉的伊村时,一位街坊前来打招呼。她的一席话让我吃了一惊:“咱们村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才许可我们犹太人入驻的,就更甭提非裔了。”我脱口问道,“那中国人呢?”邻居思索了一下,“村里有句老话,‘没有一个黑人,没有一个犹太人’(Not one Negro and Not one Jew),倒是没提Not one Chinese。不过,那个年代美国北部腹地的华人数量微乎其微,可能是被忽略啦。”

成为伊村村民后,我很快地观察到,邻里都很“白”,亚裔有个把,非裔甚罕见。偶然地,我看到了本地学校早年的图片~

1920s的校园:三十来人的班上,明明是有两位黑人小姑娘的,怎麽说,这里曾经是没有黑人族裔的社区呢?

1950s 的校园:吟游表演的舞台上挤满了涂着黑脸的孩子。这时,黑人人口缺失了。

那么,伊村的有色人种是如何蒸发的?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历史变迁?在我成为伊村村民的第17个年头,我首次推开了“袖珍的”伊村村史博物馆的大门,以解开心头的疑团。于是,我惊讶地知晓了伊村的另一个绰号-“日落镇”(Sundown Towns)。

所谓“日落镇”,并不是说,你可以在村里欣赏到美丽的日落,而是在警告有色族群,在日落之前,请你们离开这里;在天黑以后,请你们不要出门。因为,你们会制造麻烦。这些“日落镇”实行某种形式的种族隔离,通过歧视性的地方法律、恐吓或暴力等手段将非白人排除在外。1968年《民权法案》通过后,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日落法案”才不再合法。

全美“日落镇”地图里,在明州,我们村非常显眼。

当伊村于1860s在Minnehaha溪畔问世时,曾是一个跨种族、多元化的农业村。到了1930s,才逐渐演变成一个排斥少数民族的纯白人聚居区。村东头“高大上”的Country Club居民区于1924-1944兴建时,就实施了“种族限制性契约条例”,购房者的约法三章是:“房产不得出售、转让、或租赁给白人或高加索人种以外的人。”有色人种是禁止居住在这个“高尚地段”的,除非他们是家政服务人员,居住在其所服务的家庭中。

从村史博物馆出来,我特地前往Country Club街区。即便以今人的目光审视,这100多年前建设的Country Club历史街区,依然散发着优雅高尚的贵族气质。一栋栋殖民复兴式、都铎复兴式、乔治亚复兴式和地中海复兴式的庭院,在一丛丛姹紫嫣红的芍药花点缀下,如风姿卓越的熟女,丝毫没有在时光之箭面前败下阵来。我不经意地想起了一位友人的话,“每次我在Country Club街区穿梭,我都觉得,自己好像不属于这里。”

如今,Country Club街区的550处房产,已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和这个彬彬有礼的社区一起载入历史的,是那段曾经如此地普遍且顽固存在的种族主义条条框框。

小城故事多,但是,并非全是“充满喜和乐”。每个城市有一幅属于自己的画,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0)
评论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550座房子完好保存的确是幸事。当年的设计师是以比较成功的Baltimoe的 J.C. Nichols Country Club社区为借鉴的,很想知道那里的现况。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村东头的这片居民区是当年明州社区建设的示范园区。因私人车尚未普及,车房都是后来见缝插针补进的,是一个短板。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读历史的人,给人一种稳健,通达的感觉,对很多事物也往往能比一般人看得透彻。我希望自己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些。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佳园' 的评论 : 资本丰厚木有问题,只要不是用金灿灿的装饰照瞎人眼就行,你懂的。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的确,一个小城市的历史也是与当时大环境息息相关的。社会的网络就是这样环环相扣。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多谢水星临帖。随着陈旧思维的藩篱被推翻,新的种族分离圈值得思索。一方面这是经济地位使然,贫富之间的鸿沟形成各自社区;另一方面是文化的排斥,如明州的苗裔选择聚在一起。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好久不见巧巧,先问好!谢谢继续介绍你们伊村的故事,看这些房子就感觉你们村很富有。敢于外扬一下“家丑”,具有反思精神,赞巧巧。
canhe 回复 悄悄话 问好巧巧!好久不见!谢谢巧巧图文并茂地介绍你们伊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伊村不但富裕而且清高排外,加热的车道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真是富得超乎常人想象!巧巧入乡随俗,到博物馆学习村史,点赞。巧巧说得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歌!休士顿虽然在美国不是明星城市,但城市,社区都有博物馆,我过门都不入,惭愧啊,我入籍移民诚信不够啊。
巧巧写博愉快,周末快乐!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最近,又发现了村里的一处隐秘之角,清新又静谧。此地生活了17年,还不能说完全了解它。
雅佳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小城历史, “左邻甲的车道是加热的。。。” 伊村的富裕让我们开了眼界。 祝周末愉快!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很高兴看到巧巧内容丰富的美文,谢谢介绍你们村的历史,得以微观学习美国历史。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问好巧巧,四个月城里未见。 是不是又出去旅游了。 现在我一骑车, 就想起你们俩骑车旅游的经历, 那些乡村里的景色,古老的小房子和教堂。。。

赞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和历史的美文。 “曾经如此地普遍且顽固存在的种族主义阴影”的地方, 550栋大宅留下来了。 很有味道的街区。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这一阵子忙,果断决定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
是啊,百年老房,魅力依然。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每个城市都有值得探寻的历史轨迹,好在我没有稀里糊涂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好久不见QQ了,很高兴终于又读到美文。“小村的历史真是让人感慨,这些房子也的确都漂亮” 蘑菇说得对。我们大温地区的西温哥华市以前也是这样,不仅拒绝有色人种迁入,连政府希望缓解交通新建一座过海的通往西温的大桥都否决了。那里的住宅特别漂亮,几乎与LA比佛利山庄媲美。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回顾历史,看来是不光“充满喜和乐”,也有暗黑的一面。葱葱周末愉快!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小村豪宅多,充满喜和乐啊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1

好久不见,问好!

“真是富有历史的富裕村庄:)”,谢谢XQQ介绍,赞“每个城市有一幅属于自己的画,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复 悄悄话 巧巧也是有日子没更新了吧,问好!
小村的历史真是让人感慨,这些房子也的确都漂亮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真是富有历史的富裕村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