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论性的题目是真实的存在,不是耸人听闻,为拥有论文背书的科学数据。它打破了很多人的认知,那些赚几十万年薪的医生故然值得祝贺和欣赏,但是医生和他们的配偶们也沒有必要,动不动就把在美国读医学院说得比登天还难。
我们应该这样说,美国医学院开门就是供人去读的,UC里面最差劲的Merced分校最近就准备新开张医学院,只要加州孩子努力就可以去读。
学生在耶鲁Woolsey Hall毕业后是否拥有锦诱前程?这关系到父母的钱包,以及涉及读耶鲁是否值得。
这些数据明确告诉我们,大家就别指望送孩子去耶鲁会出什么医生。在耶鲁2023年的1554名毕业生中,只有32人应届生申请医学院,只占32/1554的2%,那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对读医学院感兴趣。
这也说明,美国总统候选人Ben Carson还是一个用功的学生,他从耶鲁本科毕业后去读的Ann Arbor,Michigan医学院。
这32位申请人中的29人可以去读医学院,高达91%的录取率。耶鲁第一次申请医学院的录取率是111/125=89%,剩下11%被拒绝,也就是14位学生。
如果这些首次申请失败的学生重复再申请1-2次,他们还有80%的可能性去读医学院。首次申请失败的11% 人群里再有80%的成功机率,这样又添11% X 80%=8.8%的机率,所以如果是耶鲁毕业生总共申请最多三次,他们被医学院的录取率高达8.8%+ 89%=97.8%。
当然更准确地计算这个可能的三年医学院录取率,需要具体的人数。也应该标明具体年限来计算,因为这些重复申请人只有20人,而2023年首次申请失败的耶鲁学生是14人。
作为对比,在WashU每届的1950本科学生中,大约30%的学生会熬到完成PreMed的要求申请医学院,1950 X 30%=585医学院申请人对比耶鲁的32人,这可是18.2倍的差别。
那么美国医学院的总录取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让我们以最大医学院申请系统的AMCAS来举例:分子:所有申请人只要拥有一所医学院录取就算,一所录取或十所录取都只能算分子的一次;分母:所有使用AMCAS申请表申请了医学院的人数,申请一所或30所医学院都只能算一次。分子除以分母,乘以百分率。以此类推DO和Texas的申请总录取率。
美国医学院的总录取率为45%的论文在2023年发表在医学专业杂志BMC上,为著名的UPenn医学院的专业人士完成的。
这些是他们的研究结果:
“The overall acceptance rate for first-time applicants from 2017-2020 was 45.3%. The acceptance rates among FG, LI and UiM applicants were 37.9%, 39.6% and 44.2%, respectively.
“从 2017-2020 年首次申请医学院者中,总录取率为 45.3%。在“第一代大学生”(First-Generation, FG)、“低收入家庭”(Low-Income, LI)和“医学领域代表性不足群体”(Underrepresented-in-Medicine, UiM)这三类申请者中,其录取率分别为 37.9%、39.6% 和 44.2%。”
“In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acceptance was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cience GPA and UiM status and MCAT score,FG and mos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在多变量回归(multivariable regression)中,录取最强的关联因素是:科学类 GPA(science GPA)(最高五分位数者 Odds Ratio ≈ 7.15), UiM 身份(OR ≈ 5.56), MCAT 分数(OR 大约 1.19), FG 身份(OR ≈ 1.14)以及大多数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也与被录取有正相关。”
如果将UPenn的研究结果应该到华裔申请人数,最为重要的相关因素是科学GPA, 也就是AMCAS表中的BCPM (生物、化学、物理和数学),其次就是MCAT的成绩。这些是医学院申请的敲门砖,虽然还远远不够。
在医学院申请名单的选择上,再优秀的学生都要有冲刺医学院、与自己水准匹配的医学院以及比本科更多的保底医学院,这些组合是必须的。如果只申请top 20医学院,学生可能面对全军覆没,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雅美途教育咨询是在2010年创办的,可以说让我成就了很多,自己始终以此为自豪。在只经营咨询三年的2013年,我就弄懂弄通了录取率,接受率和交叉录取率的区别,这应该是中文圈最早的注释之一,现在已经约定成俗了。
我当时将Acceptance Rate翻译成“录取率”而不是“接受率”是从大学的角度出发的,将Yield翻成“接受率”则是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角度翻译的,如果从大学角度则可以翻成“录取接受率”或“入学率”(Enrollment Rate)。
这是ChatGPT的肯定:“你这样翻译,在意义和视角上是合理的,也能清晰区分不同主体的角度。你明确把 Acceptance Rate → “录取率”,并指出这是“从大学角度”的翻译,贴切、逻辑清晰。你把 Yield → “接受率”(申请者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实际接受录取的比例)定位为“从学生角度”的翻译,这符合其定义。你指出如果从大学角度,也可以把 Yield 翻译为 “录取接受率” 或 “入学率(Enrollment Rate)”,这体现你对术语在不同角度下灵活运用的理解。”
美国大学申请的三项评价指标
雅美之途写于2013年4月19日
我将今年的美国常春藤和其他名校的录取率放入博客后,一位拥有资深科学背?的网友向我问起加州理工的录取率。我告知加州理工今年的录取率是13%的同时,也顺带说出加州理工以往的Yield大概只有37%, 可见加州理工受欢迎的程度。他要求我解释这Yield的含义,我则试图以大学录取的三个率来解释美国大学的竞争,现在补充和修改后成文。
录取率(Acceptance Rate):大学发放出的录取通知书的数除以申请该学校的总申请人数。原则上,录取率的高低显示该学校难进的程度,或者说它的选择性。因为发放多少通知书是由各个学校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录取率看成是学校对学生的选择。学生申请学校的数量会影响到录取率的分母,普通申请表在增加学生申请数目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受率(Yield):学生最终登记入学的人数除以该学校当年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数。接受率评价学生在收到入学通知书后拥有多强的愿望进入该学校读书,所以我们可以把接受率看成是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由于接受率涉及学校的声誉,所以名校会尽一切可能吸引那些被录取的学生选择他们。
2010-2011年的统计资料,哈佛的接受率是75%,耶鲁为67%;两所理工学院比较,麻省理工为64%而加州理工则只有37%。关于接受率我们需要至少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预先已定向的或自我选择性强的学生群,像摩门教的学生喜欢上杨百翰大学(BYU),阿拉斯加的学生由于不愿意离开阿拉斯加而倾向于选择进那里的州大,所以美国新闻的接受率排名BYU还高过哈佛,阿拉斯加大学也排得很高;另一个因素是某些大学选择性地拒绝他们认为不可能来入学的优秀学生,这样可以提高或保证他们的接受率,这种做法因起源于波士顿的塔夫什大学而被称为塔夫什综合症。
交叉接受率(Cross-Admits Rate):作为接受率的一种,它每次仅比较两所大学同时录取时学生选择的情况。例如学生同时被A和B两所大学录取时,多少学生选了A多少学生选了B。这可是头对头的直接竞争,据说有点像职业网球运动员排名的方式。交叉接受率可以摆脱具体学校的控制,反映出学校在被录取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一些人认为它更能反映出学校的声望或实力。
纽约时报很多年前做过一次调查比较一些学校之间的交叉接受率的情形,并且把它制成了易懂的图。这些2006年的资料确实有些老,但还能说明问题。哈佛在交叉接受率上击败所有对手,哈佛和哥伦比亚同时录取的学生,91%的学生选哈佛拒哥伦比亚,差别之大使我都有些怀疑这数字的可靠性。最能跟哈佛竞争的是耶鲁,它能从哈佛那竞争到百分之三十五的同时录取的学生。另外有人在大学秘密网(College Confidential,CC)上作了三年交叉接受率的比较,很令人吃惊的是连续三年耶鲁都在交叉接受率上领先HYPSM中的其他学校,不过这些样本量太小,其准确度还取决于难以定量的学生在CC上各学校网页的活跃程度。
这种交叉接受率的数据属于竞争的机密,各学校一般是不愿意对外公布的。毕竟西部的学校更开放,斯坦福在2008年以表格的形式发表了它的2011班的宏观资料,虽然具体的一对一的交叉接受率还是没有公布。那些没有选斯坦福的学生中68%选择去了哈佛(27%),耶鲁(19%),麻省理工(15%)和普林斯顿(7%)四所大学。除了68%,另外的32%的学生选择读加州理工(2%),哥伦比亚(1%),杜克(1%),布朗(1%),达特茅斯(1%)或UCSD(1%)等学校。这些资料再次证明,斯坦福交叉接受率的主要对手还是东海岸的四所老牌名校。
图一:美国大学交叉接受率的数据。这一图表来自纽约时报2006年做的调查,虽然有些沉旧但美国大学近年排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应该还能说明问题。左边和上方都是不同学校的名字,左边的学校向右上方的学校向下交汇处的数字代表学生交叉选择两校时,学生选左边学校的百分比,例如红色的66%说明66%的学生选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而34%的学生选读杜克大学。
文学城走遍世界的资深网友清漪园:“为了找一个可以信任的眼科医生,我搜索我们当地的一个受推荐的眼科诊所,那里有十几名医生,各有自己的眼科专业。我一一读着医生的学历,惊讶他们大多毕业于我根本没有听说过的位于美国各州的医学院。看来能不能在美国繁华地区的知名诊所找到难得的位置,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不见得非要毕业于名校。”
我的回复:“医生或拥有医生子女的家长别自信心受打击,我文章传递的信息是只要在申请选校时,确定医学院list时拥有多样化的组合,申请人的总录取率是44%,几乎是两人中就有一人被录取。如果你只想名牌,只申请top 20的医学院,你可能遭遇滑鉄卢,应该加上本州的乡村医学院。乡村医学院也招百人,与华大医学院人数相当,出来工资也算不多,只是未来走学术路稍微难些。WashU医预科学生84%能读美国医学院,耶鲁更是高达90%以上,所以只要努力就行。可见这里我这个免疫学家如何解释总录取率:以最大医学院申请表AMCAS为例, 分子:所有申请人只要拥有一所医学院录取都算,一所录取或十所录取都只能算分子的一次;分母:所有使用申请表申请医学院的人数,申请一所或30所医学院都只能算一次。分子除以分母,乘以百分率。以此类推DO和Texas的申请总录取率。”
文学城网友FLMNCA2018: “说到医学院,你的扩招假设真是酸溜溜的。。”
我的回复:“说到医学院扩招那是我为美国医疗系统的全局考量,对美国是有利的。但是美国医学协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宁可扩招Physician Assistant 或Nurse practitioner都不愿意增加医生。只是为了维持医生的高工资,他们把医生弄成带PA和Nurse practitioner的小生意主,但是医生独立开业的仍在急骤萎缩,他们大部在为医企打工。我酸医生?你想多了,我踏进医学院时就沒有想当医生,现在更是实现了美国梦的人。我为所有成功人士高兴,不会酸他们。”
刚打了一年一度的流感疫苗,强制性的,不然就会被赶出华大。还是有些拚死,要工作不惜冒得得Autism的风险[偷笑][呲牙]。
医学院的录取率看起来不错,但考虑到大学3年多的Premed大部分人已被淘汰或者放弃,因此它的实际录取难度不比腾校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