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2025 (13)
微信传来一篇比较上海与北京的文章,很有意思,作者不详。现在北京借皇城优势,在科学与出国留学方面大有压倒上海的优势,这篇文章则给出不同视角的观点。美国的著名教授写推荐信时,会避免使用横向比较的文字,诸如“他是我培养的前三位最为优秀的”,因为自己弟子中杰出人士太多,怕引起误会。比较不同区域的人更应该是我的忌讳,我有世界各地的朋友,虽然我每天必须面对评判人和事。北京就是一个全国各地人组成的首都,我们还是谈谈更有文化特色的上海人。
对于此文,有一点我是特别地认同:上海人是颇似西方人的中国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最有西方的契约精神。我可以将这个结论扩展到上海和江浙人,那地方是中国最早开化的地方,香港都得益于解放初期大量上海资本和人才的涌入。对于我这湖北乡里人,当年出国时急需海外亲属,我妈说我们家是革命长征掉了队海外留洋掉了船。但是我说上海人像西方人,是通过观察我那江苏出生的上海交大岳父得来的,他永远管好自己的事而不去麻烦别人,据说他很少向人借东西,除了自家人,他鲜少与邻居或其他人来往。他也尊重你而给你空间,绝不管别人家的事,这就是潜在的西方社会的隐私,虽然他是一辈子的共产党人。
我们于2006年在人生中第一次去上海,出国16年后,虽然我年轻时的梦想是去中科院上海分院。那次我们也去了杭州与苏州,我那在杭州的千万或亿万富豪的表弟还派车让我们去看了绍兴等周围城镇。当时太太这句话让我相当难堪,她说:“我很自豪拥有这一带人的血脉”,我心想她也太小瞧我们湖北佬了,岳母还是部分的我们湖北人。
上海人的其他特性我就不多说了,所谓说你不像上海人是对你的赞赏,我恭维人时可以说:“你是拥有北方性格的上海人”。我在美国见到不少上海人,我们大大咧咧的性格与他们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照。刚来美国时,某些上海人可以为几块钱跑银行,他们买排骨以全家每人吃几根计算,有位甚至嫌美国米贵而买面粉做糊汤面食吃。我的上海朋友在看不惯其他上海人小气的地方时也对我说:“这就是我们上海人让人瞧不起的地方”。我想说上海人成不了大气候,却常用源于上海的贝律铭或李政道来反驳自己。不过用这句话形容上海人比较恰当:上海人似乎是更易在美国或西方发展与生活的中国人。
现在上海巨变,已经是外地移民的天下,上次在上海同学家已经得知:上海的学校多讲普通话,都有人呼吁保护上海方言了。这文发出前,我问了太太:“如果条件相当,你回国愿意去北京还是上海?”,她说:“那还是上海!”
这些来自微信转文:
“一个新上海人的观察中国城市文明程度: 香港好于上海,上海好于北京
北京和上海的区别
一直深深的认为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是很难了解上海人的低调的。我大学在天津读书,姐姐家就在北京,常来常往,对北京很熟悉。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去了陌生的南方城市上海,而不是非常熟悉的北京,这一点令身边的亲戚都大惑不解。
一转眼在上海落户生活了十来年,现在却又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北京。我可以这么说:我越在北京住,碰到的事情越多,越证明我当年选择去上海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
我更喜欢上海的人文环境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去上海,而不是北京,是因为觉得自己和南方人更相处的来:大学的时候,我一直不太习惯很多北方同学称兄道弟的没有距离感的热络劲,好像很豪爽很亲热似的,好像不称兄道弟不酒酣耳热,你就看不起他一样,其实称兄道弟地喊着,心里可是另外一本账,我看得多了,我不认同这种虚伪的社交方式,也很不喜欢在那种闹哄哄的氛围下被裹挟的感觉。而且,北方人办事情喜欢先拉关系,很多事情要在酒桌上谈,这一点我也很不习惯。
我反而高度认同上海人的相处方式:有分寸的距离感,尽量不去麻烦别人,也不轻易承诺别人,不欠人情债;有高度的契约意识,一旦答应的事情就会规规矩矩的做好;办事情不必非要拉关系;谈合作先小人后君子,严格按照合同来。
我喜欢这种高度透明的相处方式,在这种人际环境下,隐形的人际交往成本被降到了最低。
当然就具体个人来说,总有例外,但概括的总结,上海的人文环境更偏西方化一些,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比较适合我不喜欢拉帮结派,喜欢一切都摆在台面上性格的人。
上海的市政行政和公共交通比北京领先10年以上。原来的北京在这方面和上海的差距更大,但是08年奥运对北京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即便在上海生活的十多年,我也经常来北京,明显感觉到08年前后北京飞速的发展,和上海差距的拉近。当然差距还是明显滴~
1、上海政府行政效率非常高。我是在上海自己开过公司的人,跑各种机构的次数很多,不说政府官员,说的是底层的一线公务员,那办事效率,那服务意识,那政务电子化水平,绝对令人印象深刻,绝对是服务型的政府。至于北京的各个衙门,我常听公司人事和财务的抱怨,差距太大了。
2、公共交通。上海固然也堵,但和北京不可同日而语。我某次开车回上海,下班高峰期进市区,在外环上开100公里时速,换了北京就不用说啥了吧。大家可以自己做个试验,选择下班时间打开Google地图北京和上海,看看标红的道路密度有多大差距。
3、市政。北京只要一下暴雨就全城瘫痪,上海可是年年夏天有台风的城市啊,交通怎么从不瘫痪?我在上海从来不买车,去哪里都很方便,公交地铁换乘,加上打车很方便。至于北京,幸亏我刚来北京就买车了,再晚3个月连摇号的资格都没有,北京的出租车拒载问题是我买车的直接原因。
5、空气污染。我当年大学毕业南下上海的时候,正好赶上北京和天津沙尘暴天气走的。到了上海,在一个同学那里洗了澡,走在军工路上,一阵强劲的江风吹过来。我条件反射的掀起衣服盖住脑袋,然后才想起来这已经在上海了,不是华北了。我当时沐浴干净的江风就万分感慨,我一定要留在上海。
看看现在PM2.5的对比,就不用说啥了。上次回上海,看新闻说初五凌晨放鞭炮,上海PM2.5达到了300了,严重污染,呼吁市民注意。我就表示非常淡定,北京春节期间天天爆表呢。
上海生活更方便
1、上海遍地24小时便利店,北京满大街找不到一个。最糟糕到冬天,附近一个京客隆晚上8.00就关门了,实在让我诧异的不行了,上海的超市哪有晚上10.00前关门的?
2、上海水电费缴费可以用支付宝了,可北京电费用电卡,这一点让我太费解了。谁知道家里什么时候电快用完了。我反正当年在我姐家里就碰到突然停电,她手忙脚乱打手电满屋子找电卡,然后下楼去充电的时候。
3、上海只要一下雨,所有的地铁出口,商场出口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无数卖雨伞的人,一把折叠伞10块钱,十多年没有涨过价,很厚道。以至于我从来没有养成雨天带伞的习惯,上海家里屯了十几把雨伞。
4、上海地铁换乘相对比较方便,地铁出口一般都在闹市区(浦东有些不是),但北京地铁很奇怪,很多出口很拧吧,我忘记了很多年前到中关村什么地铁出口出来,居然还翻了一道铁栅栏,过了铁路才是马路。
北京奇怪的酒吧文化
我曾经慕名去了一趟三里屯,一趟后海,我想不明白怎么各个酒吧门口好几米外都站着几个东北壮汉拉客,实在太煞风景了。那场景让我感觉到自己是块砧板上的肉,酒吧门口的汉子们就是磨刀霍霍的屠夫。上海衡山路上的酒吧,门口永远是非常幽静的,进去以后才热闹。北京这种酒吧拉客行为让我感觉非常的低俗。
还有很多方面,都比较琐碎,不一一举例了。一句话总结:
上海的城市化文明程度比北京要高一个时代,差距是全方位的。我刚看见这篇短文,果断的转了。
因为实在是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
“。。。那地方是中国最早开化的地方,香港。。。” -- 博主大概不知道,早于上海和香港开埠之前,从宋代起,中国的另一城市广州就已经是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还在近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广州的十三行就是当时一个世界贸易中心,那时上海还没开埠呢,更别说香港了。这些都有史书,甚至纪录片记载的。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关键性的大事都从广州一带开始,而且,历史上出过无数文化艺术大家。岭南的现代与传统并存,崇尚自由而务实,遗世独立,但也同时崇尚低调的文化自成一体。无意抬杠,只是就您写的这句话里”最早“二字作一点评。一般低调的广东人看到这些通常只会绕过不语的,但是,既然您也提到了珠三角的香港,一个广东本来的小渔村,那么就点评几句吧。
来上海谋生的这些人找工都是靠朋友亲戚,别人对他的看法对他至关重要。。所以这张面子好不好是非常重要的。。
谢谢你为上海人说话。 不过我不是很喜欢最后一段微信里, 拿上海人和北京人比来比去。
这只有给上海人招黑。 上海人有优点不假, 但北京人有着上海人没有的优点。
先说上海人, 除了你说的契约精神, 还有职业精神, 敬业精神, 就是 professionalism. 其实这些合起来是移民的特点。 和我们海外华人是一个意思。 因为是一开始是外来人在上海谋生,没有依靠,只能兢兢业业,一点一滴做好自己的本分,取得信誉,才能在上海生存下去。。。。
。。
--------------------------------------------------------------------------------
你的评论讲到要点上。。许多都是移民的特点
上海人有着两个重要的特点:爱面子,不轻信别人。。
这些都是典型早期生活不安定又非常希望待下来的移民的特点 。。
“三里屯,一趟后海,我想不明白怎么各个酒吧门口好几米外都站着几个东北壮汉拉客”。。
这只有给上海人招黑。 上海人有优点不假, 但北京人有着上海人没有的优点。
先说上海人, 除了你说的契约精神, 还有职业精神, 敬业精神, 就是 professionalism. 其实这些合起来是移民的特点。 和我们海外华人是一个意思。 因为是一开始是外来人在上海谋生,没有依靠,只能兢兢业业,一点一滴做好自己的本分,取得信誉,才能在上海生存下去。本地人本来就是少数, 大家一起挣生活, 也就一样巴结了。一代代下来,上海人骨子里的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不光是高档职业,你去和一个上海焊工, 钳工, 纺织女工, 谈一谈, 他们会告述你,他们的工作难在那里,巧在那里,他们又是怎样努力的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以前别的地方混日子的态度是有区别的。 现在文化大同, 到那里都差不多了。
不过上海人小心眼也不可否认。因为城市拥挤,人口多,以前居住条件差,72家房客,3-4家人合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是常态。 所以变成了斤斤计较。想一想这么点地方你不争的话,就被挤没了,无法生存下去的。这和早年留学生花钱抠门是一个道理。 没有祖上的产业可依靠,全靠自己,经济条件差造成的。
北京人我没有资格说, 因为认识不多。但我最好的朋友是北京人。 我觉得他们大气,幽默。 本来居住条件就宽敞,加上见多识广,一个城,有一半是官吧,各种资源设施,什么架势没见过,不一惊一乍了。 可能解决问题主要靠人脉吧,不用像上海人靠自己巴结工作。路子不一样,北京人自然潇洒开朗。现在的新北京人可能和当年的上海人,一样努力奋斗吧。都是我个人偏见,和你分享。
再一次谢谢你的好文章。
”没有洋人,上海什么也不是”。几年前一个洋人依然如此嚣张, 但也奈何不了他。
当年从上海的岳阳路320去北京的中关村,是个春天。第一天,身着羊毛衣裙,走在街上,那细细的黄沙密密地灌进了毛衣的每个孔里,感觉衣服都变重了。赶紧去买扎腿的运动裤,带帽的卫衣外套,加上口罩,严实的裹着。那带去的衣衫多不能用了。在上海习惯了不回家时,在附近“海港人家”点个葱烧鱼中段,再来一份烂糊肉丝。我在中关村一家餐厅坐下来,照常要一份红烧鱼。服务生问,要几斤的鱼?我吓了一跳,论斤?!服务员自豪的说,是的,两斤半最小。我当年不喜欢亏欠自己,迟迟疑疑点了一份,怎么也只能吃一些鱼肚。我看着眼前剩下的一桌菜,笑了。悟出一点点北京和上海的差别。:)
其实原来的上海人也多是过去某个时期来到上海谋生的外面人。。现在的上海座落在原来的上海县,和其他几个县的人口应是差不多的,如果不是因为外来的人口。。
外来的人口主要来自浙江(特别是宁波),安徽和苏北。。这些人多半经由杭州湾,长江的水路而至,因为英国人发展上海之初铁路公路应是很贵的。。
宁波人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往上海走。有位同学形容宁波的同乡,只要来了一次上海,回去后再也睡不着了。。
有事不写了。。
上海夏天湿热阴闷,冬天室内冷受不了。
北京风沙大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