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美国能给中国年轻人什么?

(2025-04-15 06:44:49) 下一个

周末陪中国企业界的资深人士参观美丽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地点是丹佛斯主校区。我们发誓没有问,客人主动说这校园比霍普金斯漂亮多了。

我沒有让朋友送回家,而是选择从主校园走了近一个小时,在天黑时才抵达古董社区。沿路只有我一个人,左侧是数不尽的豪宅,右侧则是比纽约中央公园还大的圣路易斯森林公园。

我在35年前第一次走过这条路,那是与周末相反的方向,当时去华大主校园参加中秋晚会,我还写过在后面分享的文章。现在是经常走,森林公园就是我家的南院。

当年那位27岁的中国年轻人,不仅两手空空还欠了一堆的债,对这些Lindell 路上的古董房只有羡慕的份,完全不敢有什么类似的美国梦。我是背着债到美国来打天下的,国家是绝情般地将我们这些出国的人买断,不是同济的错。

现在每当朋友问我,我们的古董社区是什么样时,我总这样回答:“像Lindell面向森林公园的成排古董建筑,只是更好些!”。

记得作为家长出席斯坦福录取新生的招待会,为住在Ladue豪宅区的斯坦福家长主持的,所谓Prefrosh Party。聚会中有位组织者指着后院绝美的庭院说:“你们应该选择读斯坦福,看看这就是斯坦福毕业生所拥有的人生!”。我完全不可能有这种豪情,当时担心的是将饭菜放桌子上,因为需要养家糊口。

我们在美国的一切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来的,美国给了我们什么?最为重要的是公平的机会。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如此,只是各人在品质,抓住机会和刻苦努力上存在差异。对于我来说,总觉得我那位英年早逝的生母在上苍保佑着我们。

分享我在11年前写的文章:

远离故乡的第一个中秋节

雅美之途,写于2014年9月7日

仿英国剑桥圣约翰学院建筑的华盛顿大学正门。当年的华盛顿大学前草坪给一位年轻人无限的憧憬。

在欧洲的朋友近期爱上了摄影,开始用镜头录下他们居住了十几年的欧洲古城的美。她称放在微信后院的照片中的景色为“第三故乡”,还配上了优美的文字。这些正好与现在的中秋节氛围相遇,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一些初到美国时的往事,几天里断断续续写下这些感想。

我们都有念故乡的情怀,无数古人的诗篇均与思故乡相关,中秋时节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少小离家,但是故乡的人情和景色定格在那里对我来说总是那么的年轻。然而出门在外,数十载的岁月随流水般逝去后,现在又不知不觉地发现,周围的环境已经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家园了。这里更是我们孩子们的故乡,对他们来说“他乡变故乡”的形容都不恰当。不管他们走到哪里,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永远将是圣路易斯红雀棒球队的粉丝。

当年我出国时仍囊中羞色,同时代的人都是如此。我从北京转道香港飞美国旧金山的单程一千三百多美元的飞机票还是老板预付的,来后则需逐月偿还这笔不算小的费用。我是8月13日抵美国的,因为我是毫无犹豫地来到美国,自然不会在意老板选择的这个13号的不吉利日子飞行。这样我在外面过的第一个中国节日就是那二十几年前的中秋节。当时中国学生学者在华盛顿大学主校园内举办Party,我没车只好打听清楚路线后,沿Lindell大道走了三至四英里才能赴会。熟悉这里的朋友知道,那条道的南侧是比纽约中央公园更大的森林公园,北边临街的则是圣路易斯的富有古典美的一栋栋欧式豪宅,仅欣赏那些整理得不能再好的富人家的草坪就是一种享受。

二十几岁的我仍像孩子般惊奇外面的世界,因为我受训的医学院与华大主校园是分开的,在美国第一次兴奋地看到美仑美奂的华盛顿大学校园,还记得当时躺在华大正门的前草坪观蓝天白云的情景。聚会里的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但是与一位从纽约过来的中年男士的谈话令我印象深刻,他当时九十年代初已经到美国大约十年了,也就是说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踏出国门的人。我们这些初到者向他取经在美国的生存之道时,他随口说出,其实在人性方面中国和美国是非常相似的,美国同样拥有我们在国内熟悉的善良与互助以及贪婪与狡诈,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己。我如今在美国的时间已经是他当时的一倍还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他当年说得精辟。

热闹的聚会完后,我马上需要面对美国“残酷”的现实,黑夜里我不可能再走回去了,我必须问那些认识不久的朋友走时能否同方向送我回家。我最后搭上了一位老兄的车子,但没有想到的是,区区几英里的路程,他却不断公开抱怨我住得太远了,大有耗了他太多汽油的意思。

我们回忆这些故事,各种味道都有。如今那些父母都可以送儿子或女儿来美国读书的年轻一代,更是很难想像我们当时的境遇的。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发生的巨变仍世界历史中一千年难寻的例子,用“翻天覆地,换了人间”八个汉字都难以形容。

旧文引用完毕。

关于万斯的peasants用词,普林斯顿家长:“[Lol][Lol]只是中国人的肤色,和redneck搭不上边啊[偷笑]”

我的回复:“万斯就是Redneck,但是这词不能形容老中。白人晒成红脖子,我们晒成黑炭般。我在30多年前,在San Diego的中餐馆里就见过这样的华裔二代,很是让我吃惊。儿子在11岁时独自回中国,回来问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爸,中国人是不是很希望自己长得像白人?”,我说你这话怎讲,他说在中国到处都是漂白护肤品和整容手术的广告。他可能是被我同济室友震憾到了,那整形外科家伙发展成为中国鼻王,中国的希腊鼻子就是他开创的。这家伙特别爱国,希腊鼻爱中国,在阿拉斯加邮轮上,留日海归的他像我父亲那样教导我要爱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Firefox01 回复 悄悄话 Almost everything about CN is in the past tense. A new Golden Age/Era has started. Move forward and look ahead.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中美人才崛起对比 (2024-07-17 15:41:40)
下一个
在中国套用美国模式:
?
任志强,(川普)
有一点小继承的,半大不大的地产商,大炮大嘴。
将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总统)
?
张雪峰,(万斯)
重工业衰败地区,小地方出身。
少年的时候会更悲惨一点,参军到叙利亚打仗,没死没伤,回来居然还能考上河南大学(还行的州大)。然后进一步考到北京大学(名校)研究生。然后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参议员)。然后成为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副总书记。(副总统)
?
在美国套用中国模式:
?
亨特拜登,(习)
没啥本事的官二代。
当上纽约市长,纽约州长(省长,省委书记),还拿到麻省理工博士,最后当上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主席),终身连任。
?
?
所以明白为什么中国留不住人才,美国人民仇恨中国崛起了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