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是在童年时期遭受到情感上、身体上的虐待(包括被忽视或者被性侵),都会在大脑里留下伤疤。现在,科学家可以透过对大脑的扫描,看见这些伤疤;并且发现,这些伤疤不仅不会随着岁月的增长而自行消失,而是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导致人长大以后罹患心理疾病,比如忧郁症、焦虑症、饮食紊乱、应激障碍、肥胖症、成瘾等其他行为问题;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有心脏病等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想到忘记以往不愉快的童年,努力营造未来的幸福的理念,是一个误区、一个愿望、一个幻象、一个神话。只有了解童年心理创伤,如何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且得到医治,才有能力建立美好的未来。
哈佛大学马丁?特齐(Martin Teicher)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对近200名年龄在18至25岁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人士,做了一项“童年记忆”的研究。这项研究的重点是儿童虐待与忽视,不包括童年遭受暴力或者车祸,以及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人群。这项研究发现,25%的参与者里罹患过忧郁症;7%的人被诊断为应激障碍。有16%的人童年遭受过身体、言语多种形式的虐待和忽视,在后一群童年遭受过虐待和忽视的人群中,53%的人有忧郁症,40%的人患有应激障碍。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了数百名青少年成长,那些童年遭受过虐待的儿童,超过百分之八十在年满21岁时,被诊断为患有某种心理和精神疾病。苦难的童年会让人长大以后,在酒精和毒品里寻找慰藉,以此方式来麻木自己内心的痛苦。有一项研究显示,在治疗毒品和酒精成瘾的病人中,三分之二的人,童年时曾被虐待过。
为什么“忘记背后、努力前面”不可能?
1. 有过心理创伤的人,不容易知道现在痛苦的根源。小孩子在经历创伤的时候,并不懂得那是不正常的经历,尤其是当照顾他们的人给他们苦头吃,他们更是会觉得那样的经历是正常的。有的时候,等到他们以后看到别的健康家庭,或者等到他们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童年有点不对劲。其实这个时候,就有点亡羊补牢了。所以,他们只知道现在痛苦,但不知道现在的痛苦跟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有关联。
2. 现在出现的问题可以掩盖真相。就是说,看起来这个人有酗酒、吸毒等其他成瘾问题,实际上,这些行为是在应对童年曾经遭遇的心理创伤。只不过他们不知道问题的根源而已。可是如果不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美国不少治疗成瘾的项目,以治疗童年心理创伤为基础,帮助病人找回失去对家庭的感觉。
3. 童年心理创伤导致生理方面受到损伤。童年的心理创伤会损害大脑结构,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2012年,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做了一项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受到虐待,失去父亲或者母亲,会改变大脑调节压力的基因排列程序,很容易导致以后罹患焦虑症和忧郁症等。2013年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同样的创伤经历,会削弱大脑调节负面冲动的能力。除此之外,童年创伤还会影响大脑的中枢神经,对毒品和酒精感到兴奋,并且形成依赖性。这些科学研究和发现,都说明单单靠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要战胜童年心理创伤会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4. 战胜过去意味着记得过去。有些人会觉得,回首往事让人感到痛苦。也有些人愿意回忆,但不知道怎样回忆起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可能想起过去,会有焦虑的感觉。找不到病因的话,病会继续留在身上。
5. 真相往往是残酷的。要面对童年那个虐待过你的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你早不记得当年那个曾经给过你痛苦的人。可能对方不会承认当年对你的行为造成你的心理创伤;尤其是那个曾虐待过你的人,是你最亲近的人,比如你的父亲或者母亲,你会更不知道该怎么办---爱也不成,恨也不是。多数人活在孝道的道德教育里,把曾虐待或者忽视你的父母亲理想化。这种心态无法医治自己,也让人很难与对方发展健康的关系。
6. 以挣得爱的方式寻求解脱。由于童年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成人后会不顾任何代价,以不与人发生争执的性格来希望挣得别人的爱,寻求得到别人的认同。他们不会看重自己的需要,而是花很大的功夫,忍受别人的虐待来获取别人对自己的关爱。
7. 情感系统被关闭了。如果一个小孩子的情感麻木,这就毁坏了他与人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长大以后他也无法体验情感,因为他进不到感情里去。一个人的情感系统若是被关闭了,想要医治童年创伤也很困难。
8. 被朔造成型的孩子。小孩子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父母怎样朔造。你给孩子什么,孩子都会照单全收。如果你给孩子负面的东西,你说他是一个没用的孩子、懒惰、愚蠢、丑陋、失败、不如其他人等,那么孩子就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无法改变---这就是未来的他。
科学研究的发现,越来越显明了童年时期遭受虐待和忽视,会改变大脑的结构,造成长大以后罹患各种心理疾病,以及身体健康的问题。医治童年心理创伤,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美国采用认知、行为以及药物等方法治疗过去的创伤。随着更多研究心理创伤对身心的影响,也将有更多的治疗技巧和药物。但不管使用哪一种疗法,人们都应该记住:过去的心理创伤,会成为人的负担,阻碍人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潜力,也无法获得幸福;积极寻求帮助才能让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智。
杨虹:心理辅导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曾任西雅图西华报、华声报专栏作家。新浪网教育频道国际学校驻站作者。《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作者。更多了解该书: http://www.rainbow-fans.com
《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台湾华兹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