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forh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还来得及之前-----预防下一个杀手的出现 (下)

(2015-06-29 09:19:01) 下一个

 

继美国联邦调查局有着25年与暴力犯罪分子打交道的官员乔·纳瓦罗,发表了他的文章,用他的经验教人们从识别性格特征来预防暴力事件之后,美国专门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达西亚?纳尔瓦埃斯(Darcia Narvaez)也撰文进一步指出,如果只看到罪犯的性格,那是问错了问题。一个邪恶的孩子是怎么长成的?原因是成长过程中被虐待、被忽视,遭遇心理创伤,以及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就是说,早期成长过程中缺乏爱,才是一个人日后沦为杀人犯的原因。

纳尔瓦埃斯引证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报告,告诫人们,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只有获得了父母之爱的孩子,才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朔造健康的神经生物系统和社会能力。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去干预,那是亡羊补牢。

一个最不容易面对的问题:什么是父母之爱?纳尔瓦埃斯提出,父母之爱的表现大致可以描述为:

·         婴儿在出生前后,不与母亲分离,也没有其他的创伤,包括在身体和心理上受伤。因为任何创伤都会在他幼小的身体和大脑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         孩子的需要得到父母的回应。比如,小孩子过多与父母分离,长大以后容易罹患焦虑症。任由孩子哭的模式,跟孩子将来的自我控制欲社会情绪智力有关联。回应孩子的需要,也包括了孩子在刚学习走路(18-30个月)时,允许孩子走向自主,而不是惩罚孩子。

·         婴儿需要不断地关爱抚摸。

·         母乳喂养可以建立孩子的免疫系统,有利于大脑和身体的健康发育。

·         小孩子需要有多个年龄阶段的玩伴。

·         孩子需要有多个对他们的需要有回应、真正懂得他们、爱他们的成人。

 

纳尔瓦埃斯对父母之爱的描述,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想要理解这几句话的意义,那可是要下功夫。如果一个父母看了这几条要求,便认为“好吧!以后我就照着这几条去做。” 从实践上讲,你没有能力做好,最多也是比葫芦画瓢的水平而已。从眼光上讲,你只看到了一棵树,却看不见森林。最后爱的结果,比起那个完全理解爱之意义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好比一个不懂中医的人开处方----只能照着抄。如果你是病人,你是愿意找这样的人开处方,还是找一个受过训练的中医?别忘了,父母之爱被称为艺术。可不是个个父母都能成为艺术家。

父母之爱的误区和困难在哪里?西方对父母之爱的概念,也不过是二战以后,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发现而受到挑战。在此之前,西方也跟中国人一样,在文学、诗歌、音乐、宗教里高举父母之爱。不过西方现在已经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父母之爱;而中国人仍然以为爱孩子的情感就是爱;传统文化这样传承下来的教导就是真理。这种对父母之爱的定义仍然停留在几十年以前的概念里。

除了观念上与西方存在的差异,现在的父母比起过去的父母养育孩子,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工作,更少的支援,更大的压力。而且,他们自己在小时候也没有得到过父母健康的爱。你叫他们拿什么来给予孩子自己未成得到过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古老的智慧。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人生的最初六年对于人是否能长“成人”是多么重要。科学家们称人的这段时间是“敏感期、关键期”。因为这是性格和社会能力的神经生物正在发育的时期。如果孩子在这段时期得不到父母健康的爱,又没有智者的引导,那么孩子就容易患上“爱的缺乏症”。孩子在日后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他们没有能力爱。除了因为各种性格上的缺陷, 无法“为自己的幸福做主”留下遗憾之外,有些人最后成为一个暴力的、危险的人,危害社会和他人生命。

美国知名精神科医生卡尔?门格尔(Karl Menninger)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罪犯受到法律制裁,我们必须先问问:他怎么会成为一名罪犯的?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纳尔瓦埃斯写道:“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具有进攻性的年轻人,或者一个因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伴着偏执型人格障碍,最后被仇恨的怒火泯灭了良知而对社会造成危害时,你问问他,小时候他的父母给了他爱吗?不要以为那是他以后的生活经历造成他的进攻心态,那是他从小就打好了缺乏的基础。”

这不是要指责父母。因为,恐怕这个具有进攻性的年轻人的父母,小时候也没有得到父母之爱。自己没有的,怎么能够给予孩子?问题在于,如果当今的父母有条件、有资源学习过去不知道、不了解的知识,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谦卑地学习吗?还是在无知当中,继续传承着代代相传的魔咒?

杨虹:心理辅导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曾任西雅图西华报、华声报专栏作家。新浪网教育频道国际学校驻站作者。《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作者 

更多了解该书:       http://www.rainbow-fans.com

 

参考文献: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oral-landscapes/201506/love-killer-very-evil-kid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pycatcher/201506/identifying-the-next-mass-murderer-it-s-too-late

          《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信实文化出版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