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两维空间

我喜欢无聊的事情。而且,我只做我喜欢的事情。
个人资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诗人高银

(2017-05-03 11:55:53) 下一个

 

诗人高银

“到了收稻子的时候,日本人就来抢粮食。粮食抢走了,本来爸爸应该很沮丧,但看着空荡荡的稻田,他却对孩子们说:没关系,稻子总是还会长出来的。然后,我在一个月圆之夜,看见爸爸突然跑到田里,一个人像着了魔似的跳舞。这就是韩国精神。”

*

我是在听梁文道的一个说书的节目时,第一次知道了高银和高银的诗。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韩国诗人的诗。节目是视频,但我不能看,所以一直坐在那里闭着眼睛听。还是在美国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梁文道的视频,从此喜欢上了,也喜欢上这个留着光头,戴眼镜,老是斜眼看镜头的家伙。那样子有些坏坏的。我觉得他简直就是现代城市里的荷马,讲述那些遥远时代里的辉煌的说书人。梁文道选的书部部都是经典,而且很多都是我应该读但没有读,而且今后也很可能不会读的书。这样的书能闭眼听他给我讲一讲,有时他还会用他好听的声音读上一段原文,那真是一件让人会感到死而无憾的快事啊,好像我重新发明了轮子,重新躺回进妈妈的怀里,吃奶。

是啊,我读的书太少了。爱上一个人,和爱上一本书。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啊?大约70亿人口;世界上有多少书啊?我不知道。但无论如何,那数量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可以用得上汗牛充栋、浩繁无边这样的形容词。可能并不比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少。因为人一代一代的消失,但每一代都会有书留下来,并一直在这个世界上流传下去。是啊,我们读到的书都是过去的书,没有人能读到未来的书。我们爱上的人,也都是过去的他,或者她。在茫茫人海中爱上一个人,或者在这浩繁无边的书海中爱上一本书,都应该是一件非常神奇非常浪漫的事情。可事实上也未必如此。一个不幸的事实是,很多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爱上一个人,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太有限,我们的选择不多,其实是非常非常的稀少。我们的自身受到过分严厉的时空的局限,只能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和选项里,仓促作出决定。因为,我们是那样的一种生物,在这个星球上,与众不同,我们需要爱,并惧怕孤独。但我们对于爱又常常过分挑剔。所以,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我们一次次的怀疑是否犯下了错误,错误的爱上一个并不值得我们爱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正,无法重新选择,要么,我们不得不为此承受过于沉重的代价。相比之下,爱上一本书永远不会是一个错误。(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爱上一首诗永远不会是一个错误。)你可以爱上一本书,然后又轻易的放弃它。你也可以爱上一本书后又去爱另一本,你可以爱很多书,所有的书。你可以倾听它们,可以和它们交谈,和它们争辩,反驳它们,笑话它们,你可以跟随书的指引,打开一个盒子,操纵一台机器,你也可以不按它们说的去做,在精神的世界里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唯一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的生命短暂,爱的太少。有太多的书,几乎是绝大部分的书,我们都还未曾知道时,我们的生命就已经匆匆的要结束了,而每一部书里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谁能死而无憾?我们每一个人都失去了那么多,绝不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青春,爱,和一段不足为道的小肉体。

一缕轻烟
高银

任凭稻田里的草屑和干草腐烂
猛然衰老的父亲迈过干艾草的垄沟
仿佛大事临头 他在上面划火柴
这是严霜缓缓融化的时刻
轻烟袅袅 勃勃地升起
降落五风十雨的天空
若无其事的蔚蓝而又青春
看吧 谁也比不上天地间的距离
升起一缕轻烟 建立一个国家
总之父亲好像不久于人世了
已经无物可烧 烟雾渐渐无力
父亲继承祖父 我继承父亲
五千年来农事代代相传
明年 后年 弯腰插秧的日子
那个夜晚 蛙鸣将充满整个村庄

然而比知识贫乏更让我们痛苦的是,想象力的薄弱,我们智力有限。有时候你读到一首诗会受到很大震动,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你无法再去写诗。因为你读到的那首诗写的太好了。诗是什么?有时候,诗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当一首诗越接近真实时,就越接近完美。那样,它就无法再被学习和超越了。它成为了一种独特和唯一。“任凭稻田里的草屑和干草腐烂”,我喜欢用“任凭”这个词在这里开始。它带着某种情绪。而“腐烂”带出了死亡的印象。高银在本质上是一个书写死亡的诗人。但如果仔细考虑这一句,和接下来的第二句似乎有些矛盾。因为,父亲正是要去烧掉这些草屑和干草。“猛然”这里用的非常巧妙,它既可以认为是形容词前置,修饰的是“迈过”,同时又写出儿子看着父亲迈过垄沟时,暮然发现父亲已经如此老迈的心情。我们总是会有一天因为一件事蓦然发现自己的父母老了。而且,猛然迈过,和后面“仿佛大事临头”、好像要“不久与人世了”相呼应。所以,这个词在这里用的非常好。诗一开始情绪是急促的,但在第四句一下舒缓下来,产生节奏上的变化。“这是严霜缓缓融化的时刻”,一个长句接着两个短句,“轻烟袅袅”,“勃勃地升起”,袅袅与勃勃的使用加强了音乐感。再接下来是一个更长的句子,用一个很长的修饰修饰“天空”,使这一句的中心词缓缓呈现,同时保持了重心的平稳,然后再接着进一步的修饰,让感情持续释放。“若无其事的蔚蓝而又青春”,“若无其事”用的非常新颖,用青春修饰蓝天,意境优美。在中国的古诗中有用老来修饰天空的。接下来是全诗的关键,“升起一缕轻烟  建立一个国家”。建立国家历来被视为一件天大的事情,而这里把它比喻作升起的一缕轻烟,轻而且转瞬就会消散。所以在诗人眼中,真正的大事是“父亲继承祖父 我继承父亲/五千年来农事代代相传”。“明年 后年 弯腰插秧的日子”,诗的节奏又开始加快,最后结束在蛙鸣声中。诗开始写的是无声的动,父亲迈过垄沟轻烟缓缓升起,最后写的是声,蛙鸣充满村庄,但声音衬托的仍然是静寂。

 

*

那必定是有过一个这样的夜晚,夏天里一片金黄的稻田转眼已经变得空空荡荡,夜晚天气开始变凉,月亮很圆也很大,把收割后的稻田照得清清楚楚的。那时,年纪幼小的诗人就站在田间的土埂上,看着自己老迈的父亲突然跌跌撞撞跑向那里,满头白发,必定穿的是朝鲜人祖祖辈辈穿着的服装,跑到稻田的中央,就在月光下摇头晃脑边歌边舞,像是喝醉了酒。那时幼小的诗人看到了这一切,他自然是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后来,诗人的父亲死了。直到许多年以后,诗人已是中年,在某一天的晚上,突然想念起他的父亲。于是又想到了这个许多年前的月夜下的一幕,这时他才顿然理解了。这就是人生啊!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父亲也刚刚去世。我还不是太习惯这件事。有时候,我会突然被某个场景触发,一瞬间想起父亲生前的光景,那一瞬间非常真切,但接着就又一次意识到,父亲已经不在了。那种感觉非常怪异,仿佛生活是虚假的。爸爸活着的时候仿佛只不过是一些零碎的幻影,活着仿佛并不是真实的。它们是真的吗?那种感觉让人很不舒服。不过我想慢慢就会适应的。这种感情一定是普遍的,所以它能够打动我,唤起我内心的感动,也能打动很多人。博尔赫斯在一场雨中就又想到了他的父亲,于是他写下了那首我同样极为喜欢的《雨》,“潮湿的幕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而我在9月的一个夜晚,同样内心渴望,情无以自已。我想到了我父亲的身体。在9月的一天,身穿白色制服的医生和护士转身离去了。他们的身后病房里,父亲仍然躺在那里,他终于安静了下来。没有什么不同,只发生了一点非常微小的变化。

但是,但是,那个年幼的儿子看着老迈的父亲越过垄沟跑向稻田在月下载歌载舞的时刻,是我的吗?那是韩国的精神,是高银的私人记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那不是我们中国的精神,也不是我的个人记忆。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像突然间失控般,跑到月下载歌载舞。他始终活得很压抑。和韩国一样,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我们世世代代对于土地、季节和雨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我们中国不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我们衰老的父亲们是不会在月圆的夜晚跑到田间喝醉了酒一般大哭大笑大歌大舞的,我们后来渐渐连长歌当哭的能力都没有了,道路以目,目光也慢慢的浑浊麻木了起来,我们要比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其他民族都活得更沉重,更压抑,也更加的麻木不仁。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背对着我蹲在那里的黑影。小时候,每个星期天爸爸都蹲在那里洗衣服。那时没有洗衣机,衣服都要用手洗,打上肥皂,用手使劲在木头的搓板上搓,然后在清水里投干净。衣服高高的堆在一个盆里,要洗很久。爸爸洗得很用力。有时候洗着洗着会突然骂出一两个脏字,没有主语。我会吓一跳,但看着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爸爸又不再做声,继续洗衣服。我能感觉到他的郁闷,但我不喜欢他。我一直看不上我的父亲,我们父子之间有着一种隔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剧。我也不像高银那样钟情于韩国的精神。在中年以后,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但是现在,当年父亲身体上的各种毛病都逐渐地出现在我的身体上,父亲性格上令我憎恶的缺陷也如同烙印般变成为了我的苦恼。无法拒绝,无法抛弃,毫无选择,毫无道理。但是,我却仍然无法不去爱他,不去思念他。同样,我不喜欢这个国家,为什么我要承担那么多的沉重的历史?付出代价。但我同样的仍然不能不去爱她,我的祖国,这块多灾多难笼罩着雾霾的土地。

某天独自
高银
金丹实译

下午雪下着下着就停了  狗儿们奋力跑开
不知何时才能盼到
可以不爱祖国的那一天
我所渴望的
不是祖国
而是可以不爱祖国的那份自由
雪重又下了起来
酒够了
书够了
——1997《某座纪念碑》

国家,其实没有任太多可爱之处。它不过是使某些人在掠夺资源时更加理直气壮,变得更加有力。有多少邪恶一旦以国家的名义就变成了正义。

*

如果要贴标签,很多时候是必须的,那么我愿意为高银,贴上“死亡诗人”和“政治诗人”,两个小标签。

高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死亡诗人,一生经历过太多的死亡。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在他中学期间曾经干过一段时间背尸体的活。那时正值战争爆发,高银不得不辍学,打仗死很多人,他就找到一份墓地的工作,就是在外面找来那些尸体,背回来挖坑埋掉。那些尸体有的已经腐烂了,少年高银就背着腐烂的尸体一路走回来。以高银对死亡和痛苦的敏感,我相信这段经历一定会深深的刻印在他意识的深处,影响到他日后的诗歌创作。那些他背上的尸体会各种方式,隐曲或直接的出现在他的诗歌里。

高银一生经历过两次战争,成为了一个大诗人。欧洲也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或者欧洲国内的内战,他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而正是通过这些艺术作品,人类才开始对战争有了深刻的反思,从战争中认识到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中国经历过的战争一点儿也不少,或许更加惨烈。记得当年读过一本禁书,《血红雪白》。这是一本纪实作品,写的是辽沈战役。记得书中写共军攻打长春时,伟大领袖指示要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长春城里粮食危机,于是国军就把老百姓赶出城去找共军。但这样会减轻围城的压力,于是共军就不让老百姓过来。结果,老百姓就只能围着城边儿住下来。围困长春持续了很久,那些老百姓有些身体不够强壮的就饿死或病死了。死后扔在那里,没有人有力气去埋他们。下过雨尸体开始腐烂,肚子都膨胀起来,鼓得老大。晚上不时会有嘭的一声巨响,那是那些尸体的肚子爆开了。在一次冬季的战斗后,国共两军都死了很多人。作者采访的老兵回忆,打仗前战斗连里都补充到100多人,大部分是新兵,小伙子。头一天晚上,大家坐在屋子里一起聊天,第二天一场战斗下来,屋子里坐着的就只有一两个人了,而且活下来的往往都是有经验的老兵。当时是冬天,地冻了,挖不开,可国共两军的仗还要继续打,所以,那些小伙子的尸体就扔在野外,冻得硬邦邦的。那年的野狗特别多。第二年开春,一解冻就腐烂了。全都是当地的老百姓,把他们挖坑掩埋掉了。这本书是禁书。我是托一个哥们儿从重庆买来的盗版。后来,下册在医院里看时被人偷走了。幸亏那是读的第二遍。据说作者是军人,因为写这本书而被判了刑。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审判就是在军事法庭上进行的了。不过,我相信即便是军事法庭上也会给出一个相应的罪名才判刑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个作者现在怎么样了。现在看见那些乱七八糟的出版物,我总是感慨,那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就是在我们革命最艰苦的时期,伟大领袖在延安有一天忽而召集来延安的艺术家们,给他们做了一个关于文化艺术创作的美学上的指导性讲座。伟大领袖向来有一种处惊不变,在狂风巨浪前仍然能闲庭信步的迷人气质。好像在二战中,就连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罗斯福,或丘吉尔他们都没有能在战火方酣之际,忽而召集来艺术家们坐在一起,给他们做一个关于文艺创作的美学讲座。延安的文艺讲座影响十分深远,我们的党最重视文化艺术。直到今天我们许多的作家和读者的审美观,仍然受到它的深深地影响。而且,当年伟大领袖的讲座主要针对的是文学,而非音乐和美术。所以,今天你看看中国文学,美术和音乐的现状,就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次讲座的意义。中国人向来对文字高度的重视。有时到了恐怖的程度。

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不是绘画,不是音乐,只有文字。中国的统治者,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高银生于一个混乱的小岛,实属一种幸运。但命运难测。即便是小岛,如果留在了另一半,那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和结局?也就很难说了。

在休战线边上
高银

金丹实译


北方女子啊,我愿是霍乱菌
潜入你的体内
和你一道死去
成为一座坟 化作这个国度的一把土

不过,这首诗我是不能接受的。你怎么能想到变成一个霍乱弧菌去感染人家北方女子呢?就是人家愿意也不能这样干啊。严重霍乱病人会因为吐泻产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直至丧生。霍乱时期的爱情,那和霍乱是没有关系的。相比之下,这一首更优美和正常一些。

某个房间
高银

金丹实译


关灯
宽衣解带
我们夫妇赤身相拥立起
紧搂到每一寸肉都溶化
抱成两把骨

照亮三八休战线之夜的两把骨

 

*

作为死亡诗人,我喜欢他的《墓地颂》:

墓地颂
高银

金丹实译


纵使无人凭吊,你们的子孙仍将依次到来。
隔夜虫声停歇后的一声哀鸣,让这隔夜之夜多么昏暗。
秋日清晨,你们翻晒着自己的珠宝——露珠在酣睡。
光自更远处照临,让草地的边际泛白。
早春白头翁花开过的地方,数日前山菊一簇簇绽放。

你们曾用生命守候的,消失得何其相似,几块墓碑活在惊恐里。
你们曾行走呼吸的世界,即使你们的尸骨像乌鸦翎毛发出悲鸣,
那也不会是今日真正的悲伤。
秋天锁定活下来的男人,那些真挚的人,
令他们在不见人烟的山路彷徨,连寺庙也不该拥有。

辞世后,你们只留下一个个小小的忌日,
人世间已无从前,唯有你们正在化为从前。
偶然,宛似错误的飞行,一只黄蝶低低掠过,
在秋日的坟茔上方,反复叙说天空那头也有墓地。
无人凭吊,兀自躺在坟冢里,你们的子孙即将到来。

 

“偶然,宛似错误的飞行,一只黄蝶低低掠过”,我喜欢这样的表达。

 

*

高银一生四次尝试过自杀,但都没有成功。有研究表明,很多人一生都有过自杀的念头,但绝大部分的人不会去尝试,而真正尝试过的人中,又只有一部分会成功。而我一直对那些自杀又没有成功的人深层的心理状态很感兴趣,尤其是像高银这样自杀多次都没有成功的人。有一次,高银又试图自杀,这一次他采取了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方法,向一只耳朵里灌硫酸。结果,他没有死,但那只耳朵聋了。梵高的自杀也有些奇怪。他没有向着脑袋或者心脏开枪,而是向着肚子打了一枪。结果他当时根本没有死,而是捂着流血的肚子回到他的家,一间租来的画室。可惜,那里既没有他的朋友,也没有家人。他是忍受了两天的痛苦才死在了赶来的他的弟弟的怀里。那一次他差一点就失败了。而高银从小最崇拜的人就是梵高。开始他一直想做一名画家,直到有一天从地上拾到一本诗集,从此,就决心要成为一名诗人了。

那时,高银陷入苦闷。就是在他出家又还俗后的一段日子里,他一直考虑生死的问题,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他酗酒,屡次自杀。直到七十年代的一天,高银看到一则新闻里报道一名工运领袖为了争取工人的权利自焚身亡。这时,他幡然醒悟,发现了人生还有更大的东西,超出个人的生死。于是,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从此投身到社会运动中,把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七十年代的韩国处于一个由美国直接控制下的军事独裁的时代,社会高速发展,但充满了各种不公和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底层穷人的权利没有保障。高银要做的就是和这些斗争。在参与政治斗争的过程中,他多次入狱,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折磨。一次,在琵瑟山监狱,高银听力尚好的那耳朵被打聋了。出狱接受治疗,夜晚回到监狱,高银写下了《悟道颂》。

 

悟道颂
高银

琵瑟山监狱
四十八岁
凌晨一点左右
睁开眼
晚得近乎愚蠢的领悟
所谓贫穷就是被剥夺

琵瑟山监狱
每间牢房都在沉睡
主任巡视之后
寂静
所谓罪过就是被剥夺
结果 这个国家
早已远离真理

一只耳朵手术后回来
凌晨的寂静之中
响起邱马高速公路夜行货车疾驰的声音
世界因贫穷和罪恶而日益肥硕
我想用奚琴声而不是笛声划过全身

 

那一年,高银48岁。19岁时他出家做了和尚,29岁还俗,在还俗近10年时,高银悟道了,但悟出的却是,“所谓贫穷就是被剥夺”。所以,高银在骨子里没有佛缘,注定是一名战士。不过,他的诗中不乏禅意,比如这首《私语》。

 

私语
高银

金丹实译


下雨了
我坐在桌前
桌子悄声说
很久以前,我曾是花朵,绿叶,树丫
曾是蜿蜒到沙漠尽头绿洲
地底深处的根

桌上的小铁片说
我曾是月夜嘶叫的孤狼的小舌

雨停了
我走到门外
淋得湿透的小草对我说
很久以前,我曾是你们的喜怒哀乐
你们的人生,歌谣
你们的梦境

轮到我开口了
对书桌
对小铁片
对泥土:
很久以前,我就是你,你,和你
现在,我是你,你,和你

 

我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我走到门外/淋得湿透的小草对我说/很久以前,我曾是你们的喜怒哀乐/你们的人生,歌谣/你们的梦境”。我感觉高银的诗和中国的古诗非常亲近。

“所谓贫穷就是被剥夺”,读到这句诗时,我会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应该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在高银和杜甫的诗里都流露出对于社会底层的关怀。只是贫困真的就是被剥夺吗?在我看来,贫困可能有着更加复杂和深刻的原因。

我并不否认政治诗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甚至有些口号、格言、警句,都可以是很好的诗句,可能远比那些文人娇柔造作或故弄玄虚挤出来的一段儿段儿的文字要更简洁,更有力,也更加优美。记得看过一个美籍华人,某个大学的文艺评论专家,说,北岛很多诗歌仍然没有脱离政治口号,他因此认为北岛的诗艺术价值是有限的。我对此不以为然。北岛的诗曾经感动过整整一代的中国人,至今仍然能激起我的情感。而很多所谓的诗,看了只是叫我想放弃读诗。什么是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世界各地各个民族中,诗歌都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田野,乡间,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那些学院里的先生们,把诗变成了一种非常高深所以高尚的东西,这样诗就成为了他们手中的权杖,他们可以定义,这才是诗,才是美,才是好——的。人类追求自由、尊严和社会正义的道德激情,那种改良社会的年轻人的冲动是伟大的。但是,如何该改良一个社会?今天来看这是一个更加专业的问题。我不太喜欢政治诗,就像这首《悟道颂》,真正让我感动的是这一句,“凌晨的寂静之中/响起邱马高速公路夜行货车疾驰的声音”。凌晨回到牢房,一个人躺在黑暗里,那只被打聋的耳朵渐渐又听到铁窗外远处高速公路上大货车飞驰的声音。

对于那些夜晚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我总是有一种迷恋。那些飞驰的汽车,它们都要去往哪里?它们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夜晚还奔跑在路上?每一辆车都行驶在两个点之间,一段距离不断缩小,一段距离渐渐延长,用接近去远离,或者用远离来接近。在公路上驾车行驶,就像是冗长的生活的暂时中断。我的那些旅程,它们永远不会被生活消融,没有痛苦,没有忧伤,没有恐惧,开着车,一直向前飞驰,仿佛真的获得了自由。高银在另一首诗中还说过,“听到夜半火车汽笛声,便想要辞家远行。”

 

*

《回忆录》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高银写的二十岁的自己,后一部写的是六十岁的高银。我更喜欢他写的那个六十岁的高银,

 

回忆录

二十岁
不知为何,厌食般排斥杏花盛放的春天
被饥饿折磨着
向往“哐”的一声
栽倒在
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零下四十多度
酷寒的冰天雪地
再让年轻的十二月党人补上一枪

愚顽的岁月里
巴望的唯是无休止的疾风迅雷。

然而铡刀剁下仙人的手腕
泥土遭遇镐砍,皮开肉绽
土渣哇哇呜呜地号泣

六十岁
毅然把各种杂八杂七清空
最鄙视迟来的辩解
依旧
受不了风和日丽的大晴天
当电闪雷鸣
向漆黑的云层插一刀
抑不住喜悦
在旷野的身躯之上
狂奔
朝着遥远的那一端
原野的尽头

所有达观见鬼去吧
所有解脱见鬼去吧

六十岁后也一直幼稚灿烂
与三两个好友
只保留一只肺
为了缺失的那一只
不得不日夜朝另一侧跋涉
迄今铭记着后知后觉的晚星似的格瓦拉

后半生是前半生的大爆炸

 

“所有达观见鬼去吧/所有解脱见鬼去吧”。许多人过了中年就爱给人教导人生的道理。这非常让我受不了,因为他们讲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被嚼过太多遍的东西了。现在,有要喂给我。我不要。要喂就来点没有添加剂的鲜奶!遇到别人的事情都仿佛大彻大悟,但一旦自己面对,就往往又糊涂了,仿佛每个人都看得很开、很透,但骨子里很多东西还是放不下。终究不过是考虑的太多,明白的太少,什么也做不到。“六十岁后也一直幼稚灿烂”,那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

 

*

在全斗焕政权时期,高银再次入狱,罪名是用诗歌颠覆国家政权,被判刑二十年,并随时有可能处死。就是在这次服刑期间,高银发下宏愿,如果他能活着走出监狱,他要为这些年来他在服刑期间认识的每一个人写一首诗。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同样的尊严,值得被人记住,为之写一首诗。但是,当高银出狱后,真的开始创作《万人谱》时,事情的性质就一点点地发生了变化,就像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那样。高银为什么会确定是1万首诗呢?这1万个人,他真的都认识、熟悉?他们是否曾经真实的给了他写诗的灵感与冲动?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诗首先就应该是真实的。但高银已经无法停止下来。现在,所有谈论高银的文章都会谈到他的《万人谱》,它被号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他,高银,当年那个背尸体的孩子,现在是韩国的国民诗人,一个符号,他写出万个人的1万首诗,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事件。他既然开始就必须写下去,从来都是观众可以随时退场,但演员必须把戏演完。

高银曾说过,在决心写诗之初,没有想到写诗竟然会这么艰辛。的确写下1万首诗,是很辛苦的。但即便高银写完了这1万首诗,也未必能成为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因为中国有一个叫爱新觉罗·弘历的人,一生写下了4万多首诗,他就是乾隆皇帝。不过如果以字数论,高银或许能成为世界上写诗最多的诗人。在创作《万人谱》的同时,高银已经完成了另一部长篇史诗《白头山》,并且频频参加各国的诗会,在诗会上朗读他为诗会写的新诗。如今读诗的人越来越少,诗人的聚会好像却越来越热闹,读诗的人越来越寂寞,写诗的人不寂寞。记得几年前看北岛的《时间玫瑰》,惊讶,北岛有那么多的聚会啊,而且是世界各地的跑。现在高银已经写完了《万人谱》中的五千多首诗,还有四千余首,接近成功。所以,在他有生之年是很有可能完成《万人谱》,成就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在我看到的几乎所有文章中都异口同声提到高银是诺贝尔奖文学奖最有可能的获得者,已经连续几次被提名了。我想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现在或许并不急于把奖项颁发给高银,他们也许正在等待着,等待着高银完成《万人谱》的那个历史时刻。很有可能只要这个时刻一来临,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评委们就会立刻把那顶诺贝尔先生的桂冠放到高银的头上,从而成就这一历史的瞬间。

 

*

时光总是具有梦幻的性质。在高银小的时候,学习绘画。那时,他一心想做一名画家,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是梵高。但在中学时,因为战争不得不放弃学业。后来,他曾流浪行乞。有一天在流浪的途中高银在地上拾到一本书。那是一个叫韩和银的韩国诗人写的诗集。在写这部书的时候,诗人已经得了麻风病,被关在深山里一个专门收治麻风病人与世隔绝的村子里。高银回去后在读这本诗集时,有一段话让他大为震动:

“今天,终于我的脚拇指掉了下来

睡了一宿

第二天原来眼珠也都掉了下来”

他从此开始写诗,决心要做一名诗人。

 

现在从某种角度来说,高银少年时的梦想已经实现了。现在他变成了一名行为艺术家,他的书写《万人谱》正变成一种行为的艺术,一个姿势。写作行为的本身比写作的内容更加重要,就像那个古希腊的掷铁饼者的雕塑,他的全部的美学意义就存在于那个优美的姿势里。

 

2016-12-3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