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郑州的风景

(2013-12-09 07:37:38) 下一个
有一种说法道:一些美的装束和行为举止,多半是社会上不大正经的人先行提倡;起初为人侧目,久之就被大众接受和效仿了。就像五四时期,最先穿裙子的洋学生自己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后来竟流行起“比基尼”来了。从中也能看出某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及其变化。文革结束前后的四年时间,我每年都要到郑州去,看到的情形,好像能给这个说法做注。
 
说是中原重镇、河南省会,从北京人眼里看去,那时候的郑州,市面上实在萧条得一无生气。我这么说是因为,北京青年称在街上看五颜六色的人群是“看风景”。七五、七六,是文革最后两年,走在郑州城里,看到来来往往的人全都那么朴素──其实,我心里说的是“他们真土”──男青年衣着古板,表面上看不到符合北京标准的风流倜傥之辈,更不见奇装异服的流氓。女孩子个个像是刚从乡下来的,既不打扮更显不出线条。我还惊奇地发现,大街小巷见不到情侣!
 
难道郑州青年的生活意识还停留在“五四”以前吗? 后来,小心打听了才知道:郑州街上当然也有流氓,只是举止穿戴同北京的不一样,我戴着“北京眼镜”不会辨认罢了。“搞对象”的也不在少数,因为民风保守,他们的规矩是男的走在前,女的跟在两三步之后;或者一个在马路这边,另一个走在马路对面。真是“离家三里地,别是一乡风”呵。七七、七八年,文革结束了,我的郑州之旅还在继续。我先是发现,街上有风景了! 一些青年男女即使用北京的标准看,也显得有点流气——相当后来所谓的“新潮装扮”。转年再来,时髦的人数明显增多,男人普遍潇洒起来。女孩子也懂得穿得惹眼、穿出风韵了;或许是禁锢太久,一有机会,她们进步得真快。抬头一望,双双对对,触目皆是。当然,郑州街头的气氛全变了,生活气息盎然。相形之下,我倒说不出那几年北京的风景有什么变化。也许,北京的变化要郑州或其他外地人才说得出。
 
我想,穿衣戴帽呆板单调是“文革”那个禁欲时期的特产,不然就有“不突出政治”和“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之嫌。开风气之先的多为胆大妄为者。保守惯了的国人,在那样的是非标准中,对着新式的服装饰物,先是囿于对首倡的红男绿女某些行为反感,便不屑与之为伍。怎奈,爱美的天性原没有错,并且极有感染力。郑州街头的“风景化”就与文革终结大有关联──政治桎梏放松了,阶级标签取消了,举止穿戴的多样化、个性化,很快在人群中引起普遍回响。这时,那些怪形怪状的原意已经变成了“热爱生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玉曱 回复 悄悄话 久居鲍肂不闻其臭,常处斗方不见其变。
余嚐去东方红看电影,818尺薈面,居经1而游西流湖。。。,多年襆违不绝思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