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爱玲的选择

(2013-12-07 07:37:46) 下一个
文坛奇葩张爱玲到美国的时候,正值创作力旺盛的年纪,几十年里却没有拿出堪与《倾城之恋》、《金锁记》、《秧歌》为继的小说来。世人遗憾之余,遂以“婚姻误人”论之,说是贫病交加的赖亚拖累了她。
 
从张爱玲的传记材料上看,她与赖亚共同生活的那十一年虽然写作不辍,却不是挥珠洒玉、独到精彩,而多应酬之作、卖文为生了。为了养活、照顾又老又病的美国丈夫,张爱玲收拾起绝世才华、牺牲了锦绣文学前程,煮字烹文地与赖亚做着柴米夫妻,看似匪夷所思,细想想,对以“个人文义”名世的张爱玲来说,这也许就是她的选择呢。因为,她没有过非那样做不可的压力。
 
从张爱玲亲友和研究者提供的史料上看,与赖亚结婚前,她的人生有很大缺欠:自小在家,她缺少父母之爱;及长,与胡兰成虽做了“神仙眷属”,却聚少离多,终至不欢而散。而张爱玲天生是个小说家,她可以细致入微地体察人情世态,她也能生动详实地描写居家琐事。说明她对普通人的生活有深厚的兴趣。但是她自己一直没有过真切、平凡的家庭生活。我想,说张爱玲与赖亚结婚是为补上人生这一课,倒是顺理成章的。
 
胡兰成说过,张爱玲的个人主义是“柔和、明净”的。所以,虽是为自己计,她却不伤别人。她不用名望才华为自己找依靠,而是嫁给了贫困潦倒的风流才子赖亚。看起来,张爱玲下嫁赖亚最显著的目的,就是为着去过普通人的生活——与赖亚相识的时候她的境况就很不好,那是在一个免费食宿的“文艺营”。让张爱玲动了凡心的,一定不只是赖亚那“灿出莲花来的如簧之舌”,可能还有辗转于东西海岸各慈善“文艺营”间的搬迁;小城镇上租房子、买便宜家具的琐细繁难;连汽车都没有,常常要借朋友“东风”的不方便;收入不稳定,辛苦写出的文稿不知哪一篇卖得出去,哪一篇会被出版商“枪弊”的惴惴不安等等。然而,在这样相濡以沫、一点一滴都是俩个人亲手建立起来的生活中间,有无限的意味与乐趣,就像张爱玲说的“它到底是我们的,于我们亲”。其中的细枝末节让人如嚼橄榄,久愈味浓;如饮佳酿,回味无穷。尤其对张爱玲来说,还有“繁华落尽见真淳”之意。
 
张爱玲的特立独行众口一辞,她的审美标准、价值观念一向不与人同。她不留恋家中的奢华与父亲诀别,遂后成名;她不沉溺于初恋的痴情,中断与胡兰成的婚姻,遗世独立;她不惜以难民的身份移民美国,丰富生活经验;她无视世俗的偏见,选择最艰苦的生活方式,完整了自己的人生。我想,张爱玲之所以有这些出人意表之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的感情世界足够丰富,她有很多事情可做,所以在小说创作、举世盛名、华服美食之外,一样生活得惬意。
 
张爱玲极天真也极世故。她天真到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世故得不为声名和观念所羁。所以,她的选择总是只对自己负责,她的一生是纯然自我、真实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acme 回复 悄悄话 楼主没有做调查,臆想了张的情境。 --- 同意这个。 比如张爱玲逃离家庭时候,不是逃离奢华的生活。当时她父亲家已经没落。她从小到大穿的都是继母孙用蕃的旧衣服,她曾描述颜色像冻疮一样。父亲和继母终日抽大烟。 所以她逃离家庭不是“她不留恋家中的奢华与父亲诀别”,这个细节如果不准确,整篇的立论(选择这种生活)就站不住脚了。
玛玛米亚 回复 悄悄话 尽管张爱玲嫁给莱雅有当时为签证考虑的因素,但她对他还是一片真心,她的书里尽讽刺的是世故小人,难道她自己还去做个小人不成?至于后来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离开了创作的土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二十岁喷薄而出写出那么多佳作,已经是个奇迹。很多作家创作的高潮也就一段时间,少数一直能保持亢奋创作力的也非篇篇都是精品,像王安忆不是让很多人不爱看吗?像严歌苓有些东西写出来不就是为拍影视剧吗?
山水安妮 回复 悄悄话 这正是张爱玲的动人之处了。 尽管世人做不到, 可使人依然免不了想象,当女人同时介于出世和入世之间时, 这种独立于世事一个什么样的境况。有一点是肯定的, 张爱玲不幸福。 幸福的人写不出有趣的东西
00135 回复 悄悄话 楼主没有做调查,臆想了张的情境。
Bounty 回复 悄悄话 她的面相也很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