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的科隆公墓(Cementerio de Colón),始建于1876年,被誉为“死者的城市”。这座占地56公顷的墓园,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堪比欧洲的拉雪兹公墓或意大利的圣米歇尔公墓。漫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座沉默而华丽的城市,高耸的大理石墓碑、精雕细琢的天使雕塑、奢华的家族陵墓,无声地诉说着哈瓦那曾经的辉煌。
在这片亡者的圣地,埋葬着商人、政客、艺术家、科学家,甚至美国富商。他们在生前曾主宰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而在死后,他们的墓穴仍然维持着资产阶级的尊严。古巴革命六十多年后,贫富差距在现实生活中被极力抹平,可在这片土地上,阶级鸿沟依旧可见。最精美的墓葬属于曾经的权贵,他们的雕像栩栩如生,墓室装点得如同宫殿,而普通百姓的墓碑则简陋无华,甚至被时间侵蚀得模糊不清。这片墓园,既是历史的遗迹,也充满对现实的隐喻。
最受瞩目的墓穴,非“奇迹夫人”阿梅莉亚·戈约利之墓莫属。她在分娩时去世,葬时婴儿被放在她的腿上。然而多年后墓穴开启,母子竟完好无损,婴儿奇迹般地躺在母亲怀里。这一传说使她成为信仰的象征,人们纷纷前来祈愿。尽管古巴政府推行无神论,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在阿梅莉亚墓前,鲜花从未断绝,信徒们的信仰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深植人心。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墓园,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展现着古巴复杂的信仰与社会结构。
继续穿梭其中,一座座奢华的家族陵墓映入眼帘。有的装饰着哥特式拱门,有的布满文艺复兴风格的浮雕,彰显着当年主人的财富与地位。讽刺的是,今天的哈瓦那市民生活水平并不高,但他们仍愿意花钱供奉这些逝去的富人。或许,资本主义的幽灵从未真正离开这片土地,它一直以一种隐秘而持久的方式存在着。
从墓园回到老城区,我们决定搭乘老爷车前往城堡山上的耶稣像。老哈瓦那的街头,停满了各式各样的五六十年代美国古董车。这些车虽然内脏已经换成各国制造的零件,但外观依旧光鲜亮丽,像是刚从老电影里驶出来一般,带着浓厚的怀旧气息。
老爷车的司机们基本上不会说英语,沟通之际,旁边窜出来一个会讲英语的黄牛,他很快给我们安排了一辆敞篷雪佛兰。可还没等屁股坐稳,突然冲过来一群操着地道京片子的男男女女小年轻,他们围住车子,大声嚷嚷着:“哎!哥们儿,这车我们早就订了!”然后转过头去对那个黄牛进行了一番暴力语言输出。黄牛和司机都是一脸懵逼,显然听不懂这帮人的优雅交涉。让人困惑的是,在他们身后还停着十几辆几乎一模一样的车,可他们偏偏就盯上了我们这辆。个中奥妙实在是难以理解,或许是这辆车的粉红色更符合他们的观念?
在古巴人面前,我可不想用国语跟他们争论,这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于是乎急忙跳下车,转头上了旁边另一辆一模一样的车,车资25美元,还算合理。黄牛手一伸,2美元小费。小留们一脸趾高气昂,个个嘴里开始叼上了一支与他们的脸庞不成比例的又粗又长的雪茄,威风凛凛。
老爷车驶出老城区,穿过海底隧道,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很快就来到了城堡山,直奔耶稣像而去。车外,哈瓦那的天际线在夕阳的余晖下染上一层金色,莫罗城堡静静地矗立在海边,守望着这座充满矛盾的城市。
耶稣像(Cristo de La Habana),矗立在哈瓦那湾东侧的山丘上,高达20米,由67块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拼接而成。这座雕像的建立者,是1950年代古巴的独裁者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1958年,他企图用这尊雕像展现自己的虔诚和恩慈,没想到建成后仅仅几个月,他的政权便被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军推翻。这座象征基督教信仰的雕像,被留在了一个无神论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并成了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雕像的神情令人玩味。它不像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那样双臂张开,迎接信徒,也不像传统宗教雕像那样庄严肃穆,而是带着一种微妙的表情。站在不同角度看,耶稣的神态似乎有所变化,有时像是在祈祷,有时像是在责备,有时又仿佛带着一丝怜悯。这种微妙的神情,仿佛是对哈瓦那这座城市的深思,它既是革命的象征,又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影响。
站在雕像下俯瞰,整个哈瓦那一览无遗。红色的屋顶、蓝色的大海交相辉映,远处的老城区色彩斑斓,却已显破败。政府在主要旅游区翻新了部分建筑,但更远处的街道仍然破旧不堪。肉眼可见的贫富差距对比,与政府宣称的“社会主义平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突然,一个肤色黝黑、眼睛明亮的小姑娘跑了过来,甜甜地说了一句:“你好!”我出于礼貌回了一句“你好”,她的小手随即伸了过来。半天我才反应过来,赶紧掏出一美元递了过去。刚递出钞票,又冲过来一个小男孩,兴高采烈地举手示意和我击掌。正当我要回应时,身后传来一声犀利的警告:“不能击掌!”回头一看,太座严厉的眼神足以穿透灵魂。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两个雕像相向而立,一个是石身的耶稣,另一个是右臂高悬半空不知所措的肉身的我。
很快看出,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五人家庭团队,一个父亲和4个年幼的儿女。每个孩子都有明确的分工,有人负责打招呼,有人击掌,有人专门握手,当然,每次互动都意味着收费。一旦成功收到银子,他们立刻交给站在不远处的父亲,父亲不苟言笑,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过往游客,精心挑选下一个目标。这一幕,与耶稣像庄重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对比,信仰与生意,在这里交织成了古巴现实的缩影。
回到市区,在老城区的小巷中穿行,随处可见出售雪茄和朗姆酒的商店,店主热情地向游客兜售“最纯正的古巴雪茄”。一些老字号酒吧门口排着长队,游客们争相品尝一杯“海明威最爱的莫吉托”。然而,在这些繁华的表象背后,许多当地人依然挣扎在生计线上。政府的配给制度仍在运行,普通人的工资收入难以支撑体面的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古巴人投身于旅游业,无论是开老爷车、做向导,还是在街头表演音乐,他们都试图从外国游客身上赚取额外的美元。
夜晚,坐在海滨大道边,静静的看着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石墙。月光洒在马雷贡大道海堤上,也照亮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科隆公墓中的富豪墓穴,城堡山上的耶稣像,街头的老爷车,每一处似乎都在提醒我:古巴从未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的影子。它既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乌托邦,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天堂,只是一个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信仰与生意中挣扎的国度。
也许,正是这种矛盾,让哈瓦那充满魅力。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滞,却又在无声地前进。
我是2019年去的古巴,感受到计划经济下资本主义的躁动,以为几年之后,它会像中国一样,迎来改革开放的跃进呢。看样子,奇迹没有发生呀。
“社会主义乌托邦在各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可能都被搞拧巴了。” 麦子说的太对了!压根就行不通,只能走向独裁。
还有,那群国人是什么情况,太过分了,也就是遇到水星兄宽容,否则是不是要打起来了。古巴居然有这么多老爷车,也是一大特色。最后的总结:“古巴从未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的影子。它既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乌托邦,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天堂,只是一个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信仰与生意中挣扎的国度。”社会主义乌托邦在各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可能都被搞拧巴了。
二宝惦记古巴啦,哎呀,尽快带她回去探探亲吧,她一定会很高兴的。看见二宝那么乖,我都想养一只了。哈哈!
看看俺家小哈瓦那,见肉小爪子就软,一点也不矛盾。。。
哎玛,你们又被家族团伙给‘相中’了。你家太座心明眼亮,你要向太座学习。
好奇为何水星兄想到去古巴一游,去看了开篇,原来是“余老师”情节。:)
很棒的游记,水星兄总是能把游记写得精彩有趣,不像我的干巴巴的。哈瓦那的科隆公(Cementerio de Colón)让我想到了在巴黎看到的公墓。在海外的中国游客都特别高调,高声,哈哈哈。“不能击掌!”,太有道理了,不然一会就过来一堆。:)
看水星笔下的哈瓦那芸芸众生,仿佛像七十年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