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羔羊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个人资料
正文

剥开一只洋葱(读迷途的羔羊有感)

(2020-06-20 10:34:20) 下一个

 作者: 挹江斟斗(北京)


   前些天,我沉浸在一个真实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Maggie,她一瓣一瓣地剥开自己,像一颗洋葱,放在读者的面前,味道有些冲,但是很独特,品读她的故事是我每天必须要抽出时间必须做的事情,甚至迫不及待地等待她更文,追踪着她回忆的步点,品读或多或少带有玄幻色彩的传奇经历。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有过如此的坦白和大胆,将自己的故事细节进行毫无遮拦的披露,也没有过任何一个女子将自己剥得体无完肤血淋林地站在读者面前,等待他们挑剔审慎的目光,而毫不在乎。

   是的,她毫不在乎你要说什么,她只想告诉你她的经历,或者对你有用,或者对你无用,或者你会点赞,或者你会蔑视,又或者你会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上,对她指指戳戳,她并不在乎,但是她很在意和她用心交流的读者,和她产生共鸣的读者,在解读自己故事的同时,剖析自己,获得更多的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我想先赞一句:Maggie,好样的!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深深地保留自己的隐私,讳莫如深,因为我们有着这样那样的顾忌,有肮脏的私心,或者想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保持着假惺惺的彬彬有礼,在西装革履的伪装下保持一个绅士或者淑女的形象,隐藏人性最柔软的部分、最隐秘的思想,通过一副所谓理性的端庄的嘴脸获得社会的尊敬,俗话说的好,要端着点。所以才显得这部故事细致的剖析和披露难能可贵。

   而故事的前半部分的高潮在Maggie和汉斯与保罗的故事中戛然而止。我本文的理解探讨也主要基于这一个段故事。Maggie把这段故事定义为自虐,我完全同意这个定性,同时我给它起个名字叫“逃离死神”。任何一个人的性格习性的形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一个人的个性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完全取决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养成,原生家庭至少贡献了百分之九十的成分。

   自虐的来源更多的是由于儿童时期获得关注和爱的过程多混杂着家庭成员(主要指父母亲)的打骂等虐待行为。多种因素的混杂,成年后自然而然会将爱的获得与施虐和受虐联系起来,有的人会成为施虐者,有的人则成为受虐者。施虐和受虐行为可能在一帆风顺时并不会暴发,但是一旦进入险境或者遭受心理危机,成年后的患者会通过施虐或受虐进行逃避和寻求被爱的感觉。声明一点,我并非心理分析师,只是依照常识和所了解到的部分人的习性而进行推论,未必严谨,仅仅是一家之言。

   我举一个自己的童年经历。应该讲,我一帆风顺,成长的过程里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父母宠爱。记得小时候父母领着我去看电影,他们俩一边一个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大街上,我当时特别的得意,看见别的小朋友就想炫耀,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得到了同样的父母的爱,但当时我就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是最快乐的人。但是有一次,父母吵架超级凶,我当时五、六岁,不记得什么原因了,现在问起他们,他们早就不记得了,我当时看见他们吵架的场景,忽然间特别伤心,我无所适从,就去砸了我最心爱的一个玩具。小的时候不会去思考为什么,长大之后,有一天想起来这件事,我自己都觉得很有趣,一个孩子去砸掉自己最最喜爱的玩具,是出于什么动机?现在想来是和自虐相关的。

   小孩子面对这样束手无策的场面,开始责怪自己,为什么我无能为力?是否是我引起的这些问题,父母是否不再爱我了?毁灭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会让他找到自责的发泄又。而这种发泄,如果扩大化,严重化,就会真的形成自虐行为。还好,父母亲之后没有发生那么大的冲突,再大一点懂得了拌嘴吵架绝对是所有家庭的家常便饭,我也就处之泰然了。而被毁灭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看到和父母拌嘴之后自杀而亡的青少年,甚至有一个八岁的女孩,因为和母亲争执不想剪去自己心爱的头发而跳楼身亡。这就是,以毁灭最有价值的东西,摧毁想掌控他的父母和命运。自虐自杀,可能是一种抗争,一种放弃生命以退为进的抗争,命都给你了,去你的,看你还能对我如何?!Maggie的抗争是从生而开始的,因为她有一个疯狂的母亲,而我也看到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她如何地神经强大,茁壮出一棵大树,她也绝不会轻易地交出自己。所以我命名这段故事为“逃离死神”。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随着自己深爱(虽然夹杂着仇视蔑视误解)的杰森被死神拴在了刑柱上,随时取走他的生命,Maggie是恐惧的,随着未来前程的渺茫,毫无生机的周边网络,她陷入深深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失控的恐惧。而“性”,天然地从本质上而言,它就是逃离死神的方式。

   毋庸多言,性本身是繁衍的手段,是生命延续的方式,就是人类对抗死神和对抗死亡恐惧的主要方式,看到一茬一茬的人死去,如果没有新生代,想象一下你的周边,该是多么恐惧的一件事,也会是世界上最可
怕的恐怖片。正是新生命的诞生冲淡了所有死亡的悲伤,而中国人还发明了“喜丧”的说法来安慰自己,一旦老人家达到了80岁,乡村的人们就热闹地庆贺老人的离世,甚至以取得花圈上的一朵花作为对小辈人们的祝福。这些都是自我麻痹的方式。所以读着Maggie的故事,我感觉这既是她所定义的自虐,也是一种对死亡的逃离厌弃和遗忘,对于周边恶劣环境和前程未卜的遗忘,放纵在性里,是她的疗愈方式,性在潜意识里是和生命相关联的,是和希望相关联的,是暂时的慰籍,因为她实际上已经病了。

   国人对于心理疾病的逐渐认识最近几年的事,甚至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死于抑郁症而并未经过治疗。而Maggie得益于她自幼建立的强大的系统,开始了自我疗愈的过程,当然是饮鸩止渴,她自己很清楚,经过短暂的这个过程后,她果断地结束了这个“疗程“。我很想说,我理解她,并非给她找出什么合理性的借又,而是设身处地想想她的处境,四面楚歌,立于垓下,就差刎颈自裁了,虽然并非什么上策,但是她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罹患心理疾患(实际她和可怜的杰森都早就需要心理治疗了,不过Maggie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强大神经,从而得以爬出病态反应)。

   最后结尾,我还想说一点,当我们不了解别人经历了什么时,千万别从道德层面轻易评判一个人,你自以为的高尚清高,不过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火山爆发岩浆奔流、台风肆虐山洪裹挟,当你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未必见得会有什么选择,又或者情况会更糟糕。这部传奇经历的前半部,我们已经领略了,我希望它的后半部也很快面世,这样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品读一个女子的抗争和奋斗,和惊涛骇浪之后仍然保有的一颗纯净的毫无保留的透明的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