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metrical character - refinery of word at 3rd level

(2018-06-22 16:11:56) 下一个
起承转合、对仗押韵, 平仄,诗眼”“炼字”、“炼句”,……

***
诗词的三个层次(节选)
南门月 发布于2018-06-19 18:36   点击:207   评论:2   手机浏览
诗词的三个层次

作者:段维

作诗填词久了,回首过往,觉得似乎必经三个阶段,或者说要过三道关,抑或三道坎,那就是技术、艺术、哲学三个层面。

技术是指格律、句法、炼字等方面。初学者以为格律最难,其实句法的变化、用字的锤炼都要比格律难得多。而这些也是诗词出新的窍门。我写了一首《远眺武当南岩》的七律,不妨作为例举:

凌虚高阁生玄妙,香冷龙头动楚吟。
壁吮残阳红透骨,松呼断雁绿操琴。
无为编织游仙梦,大难煎熬济世心。
向使英雄都羽化,山河终古气萧森。

其中颔联“壁吮残阳红透骨,松呼断雁绿操琴”的句法和炼字还是有些特别之处的。

艺术层面就是着重于意象、意境的出新。意象是用比兴手法营造的,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这两方面的出新都很难。

哲学层面主要是境界问题。境界不是靠聪慧或技巧就能到达,要靠器识胸襟。这就难上加难了。不少人精通格律、句法、炼字,也很善于营造意境,但所写的东西之所以昙花一现,就是差在境界不够高远上面。

2011年5月末,我去了一趟沈阳,参观故宫时发现牡丹正在怒放,而此时洛阳牡丹早已凋零。于是由此发端,填了一阕《汉宫春·沈阳故宫牡丹》,当年10月获得第八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的特等奖。一位近70岁的秦皇岛诗友,还专门为这首词谱了曲。现录词如下:

国色天香,锁后宫苔砌,烟雨霏微。相扶伫立,玉盏静候谁归?图强霸业,向中原、新画蛾眉。浑未觉、皇冠尘土,猩唇更胜当时。
岂是洛中夭艳,俟阳春一去,魄走魂飞。征人梦回故里,肠断何其。翻疑塞北,有贞芳、坚守琼枝。休揣度、名姝心事,风来秀靥迷离。

不是说这首词写得多么出色,但却非一般地题咏牡丹花,而是选取了新的角度,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读来有令人荡气回肠之感。

纵观当代诗词,有三方面的倾向值得警醒:一是简单模仿,二是直白浅陋,三是空泛散漫。

简单模仿在初学者中尤甚。一些人的诗词乍看起来还真是不错,细看则有似曾相识之感,毫无当下的时代特色。

直白浅陋多见于“老干体”。 依刘梦芙所言,老干体是学习毛泽东诗词而未能把握其艺术精髓所致,更可上溯到胡适提倡的白话诗的影响(其实,现在很多年轻的党政干部所写的诗词也有这些毛病,或可称为“小干体”)。

究其根本,问题出在有“意”无“象”上面,而优秀的诗词就是用“象”来表“意”的。其实,不仅现代人容易犯这个毛病,古人也不例外。如王安石的绝句《商鞅》是这样写的: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全诗都在表达诚信的重要,但却只见“意”不见“象”。

空泛散漫的风气则主要体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其以后出生的人所写的诗词中。这些人没有经过古典文化的浸淫,故在语言、意象、意境方面格外敢于“创新”,或者说特别想超越前人,于是在写作时常常目无“中心”,乱用比兴,空洞无物,故作高深。这与直白浅陋的毛病恰好相反,问题出在有“象”无“意”上面。

这种毛病在宋代杨亿编选的《西昆酬唱集》中比较普遍。他自己就写过一首《泪》的七律: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诗中写了八种“象”——思妇停机、弃妇怨吟、征夫肠断、纤夫闻猿、皇妃冷宫、壮士击壶、士子悲秋、闺人伤春。但相互之间犹如散珠碎片,没有一个明确突出的“意”加以串联。故《西昆酬唱集》在文学史上屡遭诟病。

那么,近体诗词到底要不要中心或者说主题呢?我以为还是要的。唐宋大家无论笔力多么纵横恣肆,都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的。

***************

一字妙化镜中境!《富春江野眺》和我的“一字之师”    
        
莲之悟      发布于2018-06-22 14:42         点击:22         评论:2          
 “落照摇波碎,晚潮拍岸喧。半江帆影动,欸乃入遙天。”
这是我早年学生年代涂鸦的《富春江野眺》小诗,“半江帆影动”原稿为“满江帆影动”。有一年的“五、一”节,我去好友小郑家玩。小郑家在贵阳市闹市区“小十字”,老式房室,但书香味十足。小郑父亲祖籍湖南,精通诗词书画,对古文化有极深造诣,据说年轻时被誉为湖南四大才子之一。闲聊中我向他请教古典诗词。我说唐律、绝句中的起承转合、对仗押韵尚可以捉摸,唯有平仄,对我这个普通话都不准、四声不分的南方人简直是一团雾水,还有“诗眼”……郑伯说要看看我写的诗作。其实我是存心求教并早有准备,随即呈上我的习作。郑伯边看边夸:难得难得,难得现在还有如此钟情古典诗歌的后生……当他看到上面这首小诗原稿时,沉吟片刻说:“满江帆影动,满江太满,半江即可。”顿时我如醍醐灌顶,“半江帆影动”,一字之差,但其意境的妙化却不可言传。
 
郑伯边看边点评边解释“平仄”、“诗眼”等。仔细看完了我的习作,话题又回到开始时我提的问题。郑伯说先不要拘泥于格律平仄,应多练基本功:“炼字”、“炼句”,并特别强调“炼”,非“练”也。指点我可多写古体诗,对炼字炼句很有帮助……
 
后来我按郑伯“炼字炼句”的指点,也练着写了点古言小诗,对“炼字炼句”的妙用也渐有领会。
晚唐期间,湖南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惊叹改“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一字师”也先后载入有关史籍,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郑伯已不单是我的“一字之师”,他的“炼字炼句”的教诲尤其让我顿开茅塞、受用不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应是我的诗词奥妙的点化老师。
郑伯已多年未见面了,不知身体康健否?近来翻见这首小诗,也勾起了对老师的感恩和思念,谨以此文遥寄寸心和深深的祝福。贵阳的网友,尤其是曾在息峰金竹坪相处过的朋友们,如有机缘,拜托请帮我向郑伯伯转达问候。 
**
  一字妙化镜中境!  "我说唐律、绝句中的起承转合、对仗押韵尚可以捉摸,唯有平仄,对我这个普通话都不准、四声不分的南方人简直是一团雾水,还有“诗眼”" "不要拘泥于格律平仄,应多练基本功:“炼字”、“炼句”,并特别强调“炼”,非“练”也。指点我可多写古体诗,对炼字炼句很有帮助……" -- “半江帆影动”,:“‘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