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符合性格气质 妙趣横生 ZT

(2018-03-20 15:25:31) 下一个
诗言志=符合他的性格气质/妙趣横生 (草就,韵律有偏差)

1、网上流传有将当年改为父母,然后进行论证的,这肯定是扯淡。2、据说原词是草就,没有词牌名和标题,是后来经对照得出是仿陆游诉衷情。既然是草就,韵律有偏差实属正常。3、毛的晚年时有悲观流露,从他的家书、谈话可以看出来。甚至说他发动文革之始就已预料到失败,但或许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此词不被官方承认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再来看“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这句话。“如今天下”四字很俗是一句平常的口头语,毛主席是写诗词的大家,不可能这样写进诗词里,犯这种诗词的低级写作错误。红遍、江山二词毛主席写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等的气派壮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何等的气宇轩昂。再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么寓意含蓄,富有诗意。“靠谁守”三字更是生硬直白无一点诗意。我们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靠谁”二字的意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一种神的意境。

毛主席是这样写未完成的反修事业的“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对未完成的反修事业是那么的乐观,和藐视修正主义人物。即使是骂修正主义人物“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22个字也是妙趣横生。“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说同修正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身躯倦,鬓已秋”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毛主席不会写自己这样颓废,他一生乐观,勇于奋斗。他曾说道:“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泽东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喜欢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调节气氛。30年代毛泽东在江西宁都养病时,卫生所派来一个叫钱昌鑫的小战士照料他。有一次,毛泽东笑着问钱昌鑫:“小鬼,叫什么名字?”钱昌鑫回答说:“钱昌鑫。”毛泽东又问道:“哪几个字?”钱昌鑫答道:“钱币的‘钱’,日曰‘昌’,三个金字的‘鑫’。”毛泽东笑着说:“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小心打你的土豪哟!” 把大家都逗乐了。这就是一个人民的领袖风范。一直到老都是爱开玩笑的。


作者:平民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08584/answer/670751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诉衷情》是不是毛泽东写的?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以上是网上流传的毛泽东写的绝笔词。但未找到…
关注者
144
被浏览
65,858
 

25 个回答

不可能,虽然毛韶山对用韵一向不严谨,但我不相信他会在十三尤中押了一个叶韵守。

而且平仄错的不忍直视,要是真是毛韶山写的,那我真要对他刮目相看了。

在前面提醒一下,本答案不少内容是冗余的网络搜索过程,如果对此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看我精简过的答案。夏三月:网络上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历史真相」其实是谣言?

————————

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来问问百度吧。


 

这首词意思是能解释的。无可置疑:毛泽东晚年诉衷情

但也是基本不符合格律的。毛泽东诗词《诉衷情》真伪辨--申成剑博客

关于版本的说明以这个2006年的最全。奇妙的是,在这里并无“当年”,而是“父母”。一首版本各异的毛主席诗词(图)_东方欲晓_新浪博客

另有认为是群众模仿的,暂备一说。《诉衷情.江山靠谁守》的真正作者


 

怎么回事呢?百度搜索,“当年”可追溯至2008年(《毛泽东:历史巨人,未来方向》)。“父母”可追溯至2004年(毛泽东日谈毛泽东——93岁老院长回到北航)。

一目了然,“当年”系后起,不足采信。

————————

百度能帮的已经帮完了。如果还想知道得多一些,有两个进路:

  1. 观察其他毛泽东晚年诗词是否符合格律。结果:可确定为本人所作的诗词基本符合格律,网络流传的其余作品则很不符合格律。
  2. 《领导人》和《毛泽东传》的材料来源。结果:没找到《领导人》的文本,而《领袖们》(《领导人》的另一译名)中没有类似的话。在《毛泽东传》(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罗斯·特里尔)里没有“在这段时间,毛似乎回到韶山。在南国宁静的时日里,毛赋下了如许几行。出乎意料,这首词是为周而作的。”也没有相关表述。

————————

似乎还是这位说法最靠谱。

这不是毛的作品,76年周、朱、毛三人先后逝世期间,社会兴起一阵模仿领袖风格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总理遗嘱”事件,对周总理模仿的是惟妙惟肖,寄托作者个人的美好愿望,引起社会轰动,可惜是假的。此作品“诉衷情·江山靠谁守”也是当时的模仿主席诗词的作品,记得90年代某杂志曾采访过该作者,具体情况忘记了,希望有心人找出当年详实,以飨我等,杜绝谬误。

《诉衷情.江山靠谁守》的真正作者_百度知道

一个合理的解释:此词出现于1976年左右,于2004年被发布于网络,于2008年出现“当年”变体。最初只给出“毛写给周”这种语境,其他背景是后人不断添加而成。

剩下的问题:

  1. 这些背景是怎么编出来的,过程如何?
  2. 《领导人》和《毛泽东传》是如何被附会到这首词上的?


 

《领导人》最早能搜到的还是这个。 一首版本各异的毛主席诗词(图)

《毛泽东传》最早可查到:鲜为人知的一些毛泽东诗词_andylaufans吧


 

// 更新,2016-12-02


 

谷歌教你用搜索,百度为何这么弱?谷歌后更新答案。

又查到一些网络辩论资料,不过都是无谓的争端了。

毛泽东 《诉衷情》 一词去伪存真 谢谢方锦清老师提点

网传毛主席诗词《诉衷情》之真伪辩

【有一短文(15)】《诉衷情》(父母忠贞为国酬)作者辨析--答人问_有一说一吧_百度贴吧


 

新发现:

1.“诉衷情”词牌名最早可征2005年6月29日(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另据此贴,怀疑其发布于网络的时间可提早至2003年12月12日(毛主席书法·诗词作品_人物吧_百度贴吧)。

2.“父母”之说发布于网络的时间可提早至2003年9月5日。(注意一下,这里“付东流”已改为“付与东流”。而《毛泽东日谈毛泽东——93岁老院长回到北航》中仍是“付东流”)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南方社区?南方网

3.“当年”之说发布于网络的时间可提早至2007年10月19日。

一九七四年社会上传出毛主席写的一首词,据说是写给周恩来同志的。词意是: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东流?
流传词没有词牌,最后两句变成了一句七言句:“忍将夙愿付东流?”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经过考证,认为词牌是《诉衷情》。他举例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是作者晚年在故乡山阴写的一首词。作品写他一生都抱着抗敌救国的宏愿,但在“爱国有罪”的黑暗统治下,他一生的抱负不能实现,老了只好退隐家居。毛主席借鉴这首词,写自己晚年的所思所想,是很有可能的。我的同学还说,最后一句遗漏的那个字可能是个“任”字,即“忍将夙愿,任付东流?”我觉得他的考证有道理,写在这里供大家参照。

梅俏:关于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 乌有之乡网刊

这位老左派,亲身参与了为《父母忠贞为国酬》制造“诉衷情”词牌名这一历史进程,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若其言非虚,则“当年”之说非系后起,不过,也可能是这位作者混淆了。另外,“□付东流”而为“付东流”而为“付与东流”,真乃一奇也。


 

然而,2004年1月9日,人民网转载文章表示,此事早已解决。原文发表于《党的文献》2002年第2期。

另一个例子是所谓毛泽东晚年填的一阕词《诉衷情(父母忠贞为国酬)》。现在它已经被许多鉴赏毛泽东诗词的册子所收录。实际上,它根本不是毛泽东的作品。这只要仔细研究这首词初始版本所持依据就可以明白。这首词最早见之于1986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毛泽东故事》。作者舒群在书中讲到引录这首词的依据时说得很清楚:它是得之于传闻,“无法查对核实”的。后来,一位与舒群熟识的同志写了一篇书评,明确指出:“舒群同志在这篇小说里,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误认为是毛泽东的一首词:'父母忠贞为国酬……(笔者略)'。毛泽东同志的晚年确实写过一些诗词,但上引的这一首却已证实完完全全不是出自他的手笔。”[4]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根据可以确认毛泽东写过这首词。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曾经肯定地指出:“该词已经证实并非出自毛泽东的手笔。”[5]

[4]计小为.评舒群的《毛泽东故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3):93.
[5]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82.

试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版本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新闻


 

顺便,很多人相信是真作的《咏蛙》:

一个例子是所谓毛泽东少年时代的诗作《咏蛙》。该诗最早是由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披露”的。此后,许多报刊出版物将该文中提到的咏蛙诗,当作毛泽东的诗作加以传播。尽管有人写文章指出咏蛙诗不是毛的作品,我国古代早就有过内容和形式都相似的咏蛙诗,但是许多人还是相信毛泽东作过咏蛙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对该诗的初始版本作认真的研究:该诗的来历如何,披露该诗的人究竟是怎样知道毛泽东写过这首诗的?他既不是毛泽东作诗的见证人,也未交代是从何人那里、从何处资料中得知此诗的。他在文中提到毛的入学考试一事,据当年的东山学校师生后来回忆,当时的考题虽是“立志”,然而考的是做文章,并非诗赋。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仅凭这样一篇故事性的文章就确信毛泽东写过咏蛙诗呢!

————————

大家散了吧。不,先等一下。

来看个最全的背景伪造吧。毛泽东 《诉衷情》 一词去伪存真 谢谢方锦清老师提点

或者是这样?陈年往事,雨打风吹,今古英雄何在?-----读毛泽东给周恩来绝笔有感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

顺便。右而左:毛泽东具有无可置疑的晚年正确性


 

书报审查,不引用了。以上链接自行搜索“你我之辈”即可。

————————

彩蛋,图片来自天涯。

1975年底,毛泽东写了他最后的一首诗,我们怎样看他这种心境?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 更新,关于1976年9月10日纽约时报的毛泽东讣告。2016-12-03

// 修订,添加1976年8月1日纽约时报文章。2018-02-25


 

有答主(林松:《诉衷情》是不是毛泽东写的?)发现了真正的第一手文本资料——1976年9月10日,纽约时报发的毛泽东讣告。讣告结尾是:

Last year, in a poem addressed to the dying Chou En-lai, he put it more poignantly:
Loyal parents who sacrificed so much for the nation Never feared the ultimate fate. Now that the country has become red, who will be its guardian? Our mission, unfinished, may take a thousand years. The struggle tires us, and our hair is gray.
The poem concludes: "You and I, old friends, can we just watch our efforts be washed away?"

Mao Tse-Tung: Father of Chinese Revolution

由此上溯,则可以发现纽约时报1976年8月1日的报道是相同说法相同译文(毕竟作者相同),而且还说明此文本来自香港。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60813/mao-successor-1976/

Some time last year, Chairman Mao Tse‐tung wrote this poem to his comrade of many years, Prime Minister Chou En‐lai....
Our mission, unfinished, may take a thousand years. The struggle tires us, and our hair is gray. YOU and I, old friend, can we just watch our efforts being washed away?
HONG KONG.

The intriguing matter of Mao's successor

值得一提的是,将“业未竟”翻译为“Our mission, unfinished, may take a thousand years”显然是为了和毛与斯诺的谈话呼应。以此为结尾,写作目的是很明显的。

As he told Edgar Snow in 1965, in 1,000 years even Marx and Lenin might "appear rather ridiculous."


 

这能证明上面的结论不可靠么?这只能证明纽约时报的部分信息不可靠。我只能说,我查阅的资料中,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可信度最高,其他大多不过是信息污染而已。


 

扩展阅读:

假作真时真亦假:毛泽东诗词真伪谈

一个左圈谣言的诞生:毛主席与毛远新谈批孔

关于托名毛泽东的网文《心之力》的全面证伪

对那些伪托的毛语录应该怎么看?

先说,结论,不是他写的。

但是尼克松在回忆录里确写过这一段。周在去世之前,收到毛给他的一首表达两人共有忧伤的词。

根据尼克松的这个论据,有一个说法是,毛看到别人写的这首词,很符合自己的心境,然后又转给周看了。

但是事实呢?我再来举例说明。

1976年1月1日,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毛泽东10年前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标题下面还印着毛泽东的亲笔签名。“毛泽东”这3个字的笔迹明显有些颤抖。

  各大报纸同时还发表了经毛泽东圈阅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然后在回忆周恩来最后的日子的回忆录也说了。

有一天周恩来醒来,听到广播里在播放这两首词,叫人买来,工作人员为他读这两首词,当读到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周恩来笑了,伴随着笑声,也随口说出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笑。

其实从这个方面来看,诉衷情里的内容就自相矛盾,也不符合毛的性格, 在他板着指头算,这是他最后一个新年了,居然在元旦,还放出,这两首词,难道心境还不明了吗?

尤其是1965年的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就更不言而喻了。

他晚年伤感的是自己老去。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生老病死是规律,早在见蒙哥马利时就说过五种死法。

跟护士长谈死亡,更是从容的很。

所以他伤感自己的老去,是他还想做更多事。

就像他人生最后一天,已经不能动,已经不能说话,还在关心日本大选,在身上插满管子,还要让工作人员,读文件和书给他听。

所以这首诉衷情,只是很多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尤其是最后一段,更是赋予了这首词的特殊意义摆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比较
网上盛传《诉衷情》1974是毛主席写的。也有人说不是毛主席写的,但都没有说清楚,众说纷纭。
首先要弄清这首词是谁写给谁的?
有人说是毛主席写给毛远新的,认为“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从“父母忠贞为国酬,这句话来看像是对晚辈说的,毛远新是毛泽民和朱旦华之子,“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这句话说的过去,但“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这四句是对同辈所言,这就是说,不是写给毛远新的。9。13林彪事件后,毛远新主要是担任毛泽东的“联络员”。毛远新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后又担任沈阳军区政委、政治部副主任。这是毛主席让毛远新挂职锻炼。重要的一点是,毛远新不是政治局委员,更没有资格进常委,选接班人是要在常委产生的,所以说这首词断然不是毛主席写给毛远新的。
有人说是毛主席写给叶剑英的,当时周总理当时患有癌症,不能主持军委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经周总理的推荐,毛主席让邓小平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和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全面工作,叶剑英没有得到此殊荣,让叶剑英当接班人也就不太可能,所以说这首词也不是毛主席写给叶剑英的。
有人说是毛主席写给周总理和叶剑英两人的,那就更不对了,从常规来说,赠诗赠词都是对一个人而言,是个人感情,一般来说是挚友的关系,带点私密情感,毛主席更不会同时赠给两个人,毛主席也没有这种先例。所以说这首词也不是毛主席写给周总理和叶剑英两个人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但是“父母忠贞为国酬”,这句话又说不通,因为周总理和毛主席的父母没有参加革命,更没有参加共产党,也就谈不上“父母忠贞为国酬”。到底是谁写给谁的呢?且看下文分析。
“父母忠贞为国酬”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忠贞为国酬”这句话说的很直白,不是写诗词的行话,也是写诗词的大忌。看来是刚学写诗词的人所为。特别是“国酬”二字更是生硬无趣。通观毛主席写的所有的诗词,没见到过象“忠贞为国酬”这种动宾结构的这样写法。
往下看,“何曾怕断头?”“怕断头”三字早见于“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是革命烈士杨超的一首七绝。常见于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本里面的一篇课文,和共和国同龄人比较清楚了解这回事。这种政治情操情感,为解放前后三年出生的人所接受的正统教育,而且根深蒂固。“何须怕断头”同“何曾怕断头”只一字之差,解放前后三年出生的人要写诗就很自然的会借用。阅历所使然也。
再来看“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这句话。“如今天下”四字很俗是一句平常的口头语,毛主席是写诗词的大家,不可能这样写进诗词里,犯这种诗词的低级写作错误。红遍、江山二词毛主席写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等的气派壮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何等的气宇轩昂。再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么寓意含蓄,富有诗意。“靠谁守”三字更是生硬直白无一点诗意。我们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靠谁”二字的意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一种神的意境。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诉衷情》上半阙是一个年青人所写,很可能是个高干子弟。是写给父辈或是写给同学的,究竟是谁写的我也不得而知,有待我今后考正。到现在来说这个人也在65岁左右。很明显《诉衷情》上半阙不是毛主席所写。
我们再来看《诉衷情》下半阙。“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初眼一看有点像毛主席所写,但逐句推敲分析,就不能说是毛主席写的了。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是一个老革命者的口气,但你不能说就是毛主席所写,那不是强词夺理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读过一点书的人。如董必武、周恩来、陈云、十大元帅,等等,真是数不胜数啊!象“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这样的词语那是可以随手黏来的。
“业未就”一般常识是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有人说是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没有走完,事业还未彻底成功,倒也说的过去。如果从这层意思来讲,毛主席不会这样表达,不符合他的性格气质。毛主席是这样写未完成的反修事业的“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对未完成的反修事业是那么的乐观,和藐视修正主义人物。即使是骂修正主义人物“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22个字也是妙趣横生。“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说同修正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身躯倦,鬓已秋”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毛主席不会写自己这样颓废,他一生乐观,勇于奋斗。他曾说道:“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泽东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喜欢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调节气氛。30年代毛泽东在江西宁都养病时,卫生所派来一个叫钱昌鑫的小战士照料他。有一次,毛泽东笑着问钱昌鑫:“小鬼,叫什么名字?”钱昌鑫回答说:“钱昌鑫。”毛泽东又问道:“哪几个字?”钱昌鑫答道:“钱币的‘钱’,日曰‘昌’,三个金字的‘鑫’。”毛泽东笑着说:“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小心打你的土豪哟!” 把大家都逗乐了。这就是一个人民的领袖风范。一直到老都是爱开玩笑的。
再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句话,“你我之辈”在有关毛主席所有的回忆录中,都没见过“你我之辈”这四个字。一般来说“你我之辈”贬义的成份多,多半都是用在逆境谈话中。1931年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毛主席也没有和他的同僚说过,“你我之辈”咋样咋样的话,而是告诫鼓励同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共产党翻身闹革命的前程,充满信心。“你我之辈”也是一句平常的口头语,何况毛主席平时都没说过,更是不会写进诗词里面的。
“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句话是说革命事业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难到就让她半途而废吗?这句话倒是有七、八分像毛主席的口吻。是因为毛主席晚年经常反复讲,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付与东流”出处:宋·查荎《透碧霄·惜别》:“叹人生、杳似浮萍,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周恩来也经常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也是夙愿情怀。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接班人的问题,这两件大事都未见毛主席诗词笔端,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我认为毛主席是有所考虑的。“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样的话毛主席也不会写进诗词。
所以说《诉衷情》下半阙也不是毛主席所写。但却反映了一个老革命家的思想情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很显然这首《诉衷情》1974一词,是出自两人之手,他们是父子辈关系可能性最大。毛主席没有参与写作,但毛主席是看过的,并且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这首词能转到毛主席手中,关系就不一般了。当然是毛主席比较了解的人。毛主席还把这首词给了周总理看,为什么这样说呢?是有线索可查的,请往下看。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周在世的最后一年,收到了毛给他的一首表现了他们两人共有的忧伤的词”。这段话给了我们三个信息。1.毛主席是把这首词给了周总理看。2.“周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这首词的写作年代是1975年,并非1974年。3.“两人共有的忧伤的问题”,很显然这首词的内容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现在我们是清楚地知道了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接班人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从1974年到1975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1974年12月底,周恩来由于频繁的手术治疗,身体每况愈下,难以主持日常工作。毛主席出于对老战友周恩来的关切,同意周总理推荐让邓小平同志做军委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兼总参谋长。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几天后,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又选举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党中央副主席。同月又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全面主持中央工作。
邓小平出来工作之前,向毛主席作了深刻的检查,得到了毛主席的谅解。毛主席一惯主张,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的原则,所以让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工作。事前毛主席也称赞邓小平“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毛主席对邓小平出来工作初衷,是想让邓小平接班把中央工作做好,完成毛主席未完成的两件大事,一是把文化大革命的继续搞彻底,把反修防修的斗争坚持到底。二是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主席对邓小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1975年11月3日毛主席提出了“反击右倾翻案风”,对邓小平提出的“三项指示为纲”的错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11月20日,毛主席指示中央政治局开会,要求邓小平作出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遭到邓小平的拒绝。毛主席决定停止让邓小平主持全面工作。由此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就在“三项指示为纲”期间,毛主席收到了《诉衷情》这首词,此时毛主席的心情应该是沉重的,故把这首词给周总理看,共商议事,因而才有了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此事加重了周总理的病情进一步恶化,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
以上的论述就是《诉衷情》这首词问世的背景和真伪。
52shici.com的格律检测对《诉衷情》的格律进行了检验,发现44个字有9处错误。考虑到词的格律中有很多字平仄兼容(实际上由于前后字的平仄不一定兼容),基本上对错已经是对半分了。换言之,这个作者不比一只在键盘上乱跳的猴子更懂格律。
那么太祖的格律水平是不是一只在键盘上乱跳的猴子呢?
用同一个软件检测了其名作《浪淘沙•北戴河》,没有格律错误。
又检测了《沁园春•雪》,唯一一处可以发现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吉」应平。而成吉思汗作为外语人名可以被认为是例外。
综上所述,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并不像李德胜的风格,他哪怕到了风烛残年之时,也顶多会感叹“六朝何事,只因门户私计……”


这首诉衷情显然在语言格局已经输了大半了,就算是“红旗无人可交管”,但“忍将夙愿,付之东流”未免显得太小家子气,以我个人理解,李德胜不会借用诗词发出类似的感叹。

毕竟李德胜就算在公共场合连站都站不起来了,面对众人,脸上的那种海天一样的气度丝毫不减当年呐。

很明显不是毛的风格,且若真的是毛的绝笔,不会不为人知。应该是网友杜撰的。

总之难以想象毛在将死的时候会写下这种文字。 即使毛自身的水平再次,也不至于如此,况且总觉的和毛的生平不是特别符合,更不符合一个将死之人的状态。

至于是在什么情况下杜撰的...... 极有可能是吃饱了撑的状态下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不觉得很像嘛。
二者的逻辑出奇一致:当年——现在——出师未捷身先死——啊哟啊哟我要死了。
小学倒是学过毛和陆游的卜算子,虽说前者是读后者有感而写,但也绝非仿陆游作品的水平。

此外,好好上过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好好背过课上要求的古诗词的人,难道不应该一读这“词”就觉得别扭么?这不是平仄不合,是根本就没有平仄的概念啊。毛的诗词要是这种程度,编教材的还敢拿去跟陆游做比较阅读?

这可真是知乎上黑毛韶山黑得最狠的一次。
本人不通诗词,不过就这首词的感情而言,如果不是太祖本人,我想不出有谁写得出这种文字。反对楼上所有说与太祖生平不符的。一生所求不过是公正二字,但在文革中彻底输掉,亲信门生死绝,以一己之力抗衡全党。再怎么样的技巧都可以装,但这种悲愤和绝望却是无人可以伪装。
另外,言为心声,技巧只是辅助。倘若技巧束缚了发挥,情难自抑,那还要技巧做什么?至少太祖肯定不会在意。
另外给一个姬轩亦的帖子,当然几年前他叫妖道无花。他没说的很清晰,但是诸位可以看看他的看法。每个昏暗时代都有自己的《世说新语》

这首词,是不是出自毛手我不知道。
但纽约时报认为,它是毛的绝笔词,写给周恩来的。

消息来源:cn.nytimes.com/china/20
不是。
看过毛作品的就知道,
一眼假。
跟我中学时候装逼写着玩的词意境用词逻辑都差不多。应该不会是毛主席的。

晚年*革失败,林叛国。担心苏修重演。四人帮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他们却毫无政治水平。接班人王洪文扶不上墙,左右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而且总理病危先走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来平衡。国家刚打下工业基础,中美建交正要起飞。
担心一辈子的心血付诸东流。总理死了,感伤之余写下此篇,不知自己死后国家会怎样,秦二世而亡,自己会不会重蹈覆辙?又若把权柄给邓,他会不会成为赫鲁晓夫?
所以写给总理,只是总理不在了


他还写下过:不需放屁,且看天翻地覆。是不是又有人说不是他写的了?

那个最长的答案 太绝对了 尤其是 有点胡搅蛮缠

主要问题在于格律是吧 但是即使出律太多 以毛的词风 也是可以理解的 《贺新郎读史》都缺字了 so what 看过一些网上流传的他的诗词的原稿 怎么说呢 改动不多 即使加上动笔前构思的过程 也还有改动的余地 尤其格律不工的情况下 说到底 他就没把格律当个事 这一点够不上十分有效的否定 至于格调高低 联想到“不须放屁”“延安无屎不黄金” 格调低是不是恰恰说明是他的手笔 ?李白都不见得每首格调都高 这种论证很牵强

我有另外一个思路 考察网上流传的这首词的介绍的不同版本 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收获 得空干这件事

说到底质疑的几点从没有拿史料说话的 是不是本身就说明问题 当然 本身我在网上看见的几种相关介绍也有疑似添油加醋的

最后说一句 想拿史料撕价值观的逼 混淆是非 颠倒黑白 您了也是成精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

有人点赞了 看了看答案 再补充一点 实际上这首词写成的时间远远早于互联网出现的时间 这一点我在网上和人确认过 甭管是谁写的 总之年代应该没有大问题

================================

2017.4.22补充

年代没问题但其他方面有问题

毛的诗词 不分真伪全部按照时间线排列 会发现大量的不讲平仄的诗出现在文革期间 这一期间的确很多人冒名写诗 非得说全是毛写的 只能解释为到了晚年厥词乱喷 很勉强 再看这些不讲平仄的词 多是造反派的言论口吻 有些诗词用词极其下品 怕是拿着本诗词集用大白话填字数 放进说唱里还差不多

至于这一首 咱别说论断他属于此类吧 估计八九不离十 别说 这首词在这一波诗词中还算不错的 好歹和个人经历结合起来了 足能够以假乱真

其实是不是他写的又能怎样呢 毛的夙愿究竟有没有付与东流 不全在我辈吗

是毛写的,是在晚年,并非绝笔。

我没在网上看到过,但是在出版毛诗集读过。原文和题主贴的有出入,大体还是这样。

另楼上诸君也是挺逗,看韵脚还能判断是不是毛写的?不如推理一下我以上文字是单手打的还是双手打的?
1、网上流传有将当年改为父母,然后进行论证的,这肯定是扯淡。2、据说原词是草就,没有词牌名和标题,是后来经对照得出是仿陆游诉衷情。既然是草就,韵律有偏差实属正常。3、毛的晚年时有悲观流露,从他的家书、谈话可以看出来。甚至说他发动文革之始就已预料到失败,但或许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此词不被官方承认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是毛泽东他老人家写的,除了他没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词,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


网上一直流传这样一首词,说是毛主席晚年所做:


 

父母忠贞为国酬,可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已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词风格看着很怪,不像毛词。前两年方舟子在微博里面这么说:


 

@方舟子:这是蹩脚的托名之作,不合诉衷情格律,甚至连韵都压不好,是不懂词律的某个红二代写的(从第一句可知)。//@司马南: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驱马复归 says 重温主席晚年肺腑之言,怆然泪下:“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1974年,毛主席写了诉衷情一词给周总理: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泪]


 

方舟子会填词,他说的算是一锤定音。结果今天在曾琼斌博客里面看到这首词又被有人作为毛词收集了,而且改掉了第一句的两个字硬伤——“父母忠贞”改成了“当年忠贞”:


 

《诉衷情》 (1975年 82岁)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中。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


 

不明白毛左为什么看重这首词。说是毛主席75年写给周恩来,更是让人觉得搞笑,那年正是毛主席和四人帮搞批林批孔、批【儒】家、批当代大儒批得不亦乐乎,周恩来战战兢兢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倒台,毛主席怎么会给周恩来赠词?


其实这首词2006年就有人考证是伪作:

http://tieba.baidu.com/p/133876405

感兴趣的可以来读一下,里面有“托洛斯基到远东”等其他几首毛主席晚年诗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854262.html

上一篇:为什么中国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刁难”科研人员
下一篇:美洲蝴蝶迁徙——中国是否也有类似研究

2 杨正瓴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7]谢立  2014-12-28 19:04
这阙词完全不合格律,总共44个字,就有10个字平仄硬伤。毛诗即使不说是上上之作,也不至于低劣到这个程度。



------ 格律检测 ------
父母忠贞为国酬【酬:第十二部】 押韵
可曾怕断头【头:第十二部】 押韵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守:第十二部】 押韵
业已就
身躯倦【倦:第七部】 不押韵
鬓已秋【秋:第十二部】 押韵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流:第十二部】 押韵

------ 检测结果 (词林正韵) ------
请留意多音字:母 为 国 。
押韵存在1个问题。平仄存在10个问题。
第2字 母 应平
第4字 贞 应仄
第6字 国 应平
第20字 山 应仄
第23字 守 应平
第24字 业 应平
第27字 身 应仄
第29字 倦 应平
第31字 已 应平
第34字 我 应平
[6]banshish  2014-12-28 18:23
[60]ningjing  2014-12-28 11:12    博主辛苦!
但“收集齐了"恐怕未必,也许有一些没有公开。
同意14楼方先生的观点,最后一篇写给总理的?
======================
好像有消息说:毛批示让周把他叛变的五号事件说清楚!这个世界真的很点到?
[5]laokanke  2014-12-28 12:21
博主回复(2014-12-27 23:14):现在提方舟子还会碰到你的兴奋点?——你也无需如此恼羞成怒,我只不过指出了你虽然论点鲜明,但论据不充分罢了,而且以这种态度做学问是很危险的,这与方舟子何干?莫不成你的理解力 仅限于此?或许那个方舟子居然是你心中碰不得的至尊?
[4]张志刚  2014-12-28 09:43
毛不会说“父母”忠贞为国……。应出于红二代之手。
[3]banshish  2014-12-27 19:03
毛连周的追悼会都憎恶着不去开!怎会给其写诗?!   
[2]banshish  2014-12-27 18:59
我也不相信是毛写的!因为现在已经知道:毛周才是真正的生死对头!原因有二:第一:周派有时需要毛来装饰一下,掩饰一下!故意混淆是非,第二:毛沛也需要周来喝血一下。所以这两陪就这样先下去!当然:吃亏的是毛沛:因为好事最后都是州的,错事都推给冒了
[1]laokanke  2014-12-27 15:22
方舟子会填词,他说的算是一锤定音——就这么简单?你做学问都是如此?
博主回复(2014-12-27 23:14)现在提方舟子还会碰到你的兴奋点?


*****************
http://xlkezhan.com/wizard/posts/PY7sdHujnGeKuaFGdmG4UHGAGE6vHh.html

网传的《江山靠谁守 · 诉衷情》 其实不是毛泽东的诗词, 根本不是,

这个口传 起于1975年底和1976年上半年

传言的这首 毛泽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词 是 写给周总理的,

其实根本不是, 但是当年的确很红火。

首先, 这个传闻的 诉衷情 不合 格律

其次, 这个作者 很业余, 文学功底浅薄, 是个晚辈,后生

其三, 父母忠贞为国酬(筹), 怎么也和主席总理 牵连不上



版本1
 

当年忠贞为国筹,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
 

版本2

《江山靠谁守 · 诉衷情》

父母忠心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今已见江山红遍,

虽未死,

鬓已秋,

江山靠谁守?

你我忍将夙愿付东流?

杰作红楼千古,

映照封建贼王侯,

自古忠臣出逆子,

惟有宝黛入神州。


-------------------------


版本3

《诉衷情》

 

父母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业未竟,身躯倦,
鬓已秋,
 

江山靠谁守。
 

你我忍将夙愿 付东流,


自古忠臣出逆子,


惟有宝黛入神州。






当年, 不知从哪儿, 好像一位好友 从外地 给我寄来一封信, 有这词, 说是 主席写的, 似乎没有词牌(?)
就是上边 版本3 红色的 这阕

虽然觉得不太顺当, 但是 还是 用毛笔 红广告色墨,
竖行 给我的朋友写在一张 较厚的 白纸上, (没有宣纸),
大约二尺来长,一尺来宽, 写毕,折叠,放到信封里, 寄给了我的朋友。

过了一两个月, 到朋友那儿,
见我写的这幅 竟被她用 图钉 按在她的床头,
(她很喜欢我的字, 后来学我的字体, 居然有几分肖似~; 其实她的字写的很好, 有自己的风格,
当时 她的确是我的崇拜者 热恋人),
还告诉我, 她的同学们看了, 也都喜欢,赞不绝口,,,,,,。

今天偶然 想起 这一段儿情景 啦。 嘿, 没劲 ~!
,,,,,,,




----------------------


诉衷情,词牌名,晚唐文学家温庭筠创作此调。

唐教坊曲。唐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龙榆生《格律》原书收平仄韵错叶格(格二),双调平韵格未收。
平韵格流传较广,宜为定格。平仄韵错叶格,《金奁集》入“越调”。
三十三字,六平韵为主,五仄韵两部错叶。

原为单调,后演为双调。

 



诉衷情    唐 温庭筠 创作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
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诉衷情 [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诉衷情: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又一体四十四字。

《钦定词谱》列出了一种正体与四种变格:


单调三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韵、六平韵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三字,九句六平韵、两仄韵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七字,九句六平韵、两仄韵


又一体 双调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四句四平韵


又一体 双调四十一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魏承班

*************
http://news.tourl.net/ai534307

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绝笔诗,令人潸然泪下

原标题: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绝笔诗,令人潸然泪下

1975年,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绝笔诗,令人潸然泪下

《江山靠谁守 ·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岁高龄时写给周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林彪的叛逃也给了他极大打击,而那时,周总理也身患癌症,卧榻在床。

毛主席是诗词大家,不论写诗还是写词都会有感而发、由事而发。细细揣摩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表达的情感真挚,读来有一张风木含悲的感觉,直至让人潸然泪下。

毛主席与周总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为国操劳,为人民服务,在人生进入倒数的时候,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这首词,读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毛主席和周恩来是不可分离的两个人。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周总理是一个伟大的活动家。有人说,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谋事在毛,成事在周”,也是一种比较贴切的说法。

再来看一首毛主席悼念周总理的诗。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之后,毛主席写了一首词悼念总理,其中滋味,除了主席能懂,还付予谁说?

《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

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

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

江山如画忆丹心,宏图遗愿永不灭。

永不灭,新苗茁状,势与天接。

“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可以看出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与无限哀思。“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极高评价。

“宏图遗愿永不灭……永不灭,新苗茁状,势与天接。”个中滋味,留与各位品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