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folk culture rules

(2017-07-04 12:49:09) 下一个

“放在什么群里成为什么”的原因

已有 187 次阅读 2017-7-4 18:4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放在什么群里成为什么”的原因

大民

“人本来是一头小野兽,而且比较有灵性,学什么都快的小野兽。放在狼群里变成狼,放在猪群里变成猪,放在人群里变成人。"

7月2号在河南信阳做“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羊山新区管委会教育办主任陈涛,我问他对王娟教授的观点又什么看法,他几乎一子不落说出了这句话。

话题是由活动上北京大学教授王娟的讲课引起的,王教授说学龄前的儿童,主要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到了一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被塑造成了一个“中国孩子”了,成为了文化意义上的“人”了。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依然是民间文学为主,歌谣、童话、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里。这是这是中国孩子接受民间文化的自觉时期。她说,中国的童谣,比如“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培养的是孩子对家庭、伦理,结婚过日子的理念。比如玩具,中国的布娃娃,是给女孩子抱着玩的,女孩子喜欢用它模仿做母亲,显然也是为将来为人妻母的概念的输入。西方的芭比娃娃,培养的是美丽、独立、淑女,孩子得到的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概念。当时深以为然。

活动结束以后,结合陈涛主任的那句话,联系王娟教授的讲义,又有更深入的思考。

“放”在什么“群”里就变成了“什么”,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促成的?我觉得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像空气和水一样存在于我们周围,不知不觉塑造了我们。还没上学,不识字,不能读书,但是你在中国长大,就成了中国人;在东北长大就是东北人;在南方长大,就是南方人……你听的什么童谣、过的什么节日、吃的什么食物、看的什么艺术、遵循的什么规矩、信了什么观念……总之,是民间文化塑造了你、影响了你,决定了你是这里的,不是那里的。

深深觉得,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和最有学问的大学教授,都与我有高度的默契。因为这段话,这个观点,正是我多年以来思考并坚信的观点。第一次是2011年,我在《为什么要将教改进行到底》里说到:“'人的本来'是一头小野兽,而且比较有灵性,学什么都快的小野兽。放在狼群里变成狼,放在猪群里变成猪,放在人群里变成人。”后来我在《“以人为本”的“人”》《为教改而教改”是一种什么病》《教育需要人间烟火》等文章里反复提到这个观点,表达也基本相同。

这个观点基本上是”环境塑造人“的观点的延续,最早可以上溯到”孟母三迁“那里,十分古老深刻。千百年来,中国人靠这个把文化传续过来了。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享受着文明的生活,过着中国人的小日子。今天,我们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就更加清晰明了了。我在另一篇文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后一段这么写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水土”的真正內涵,應該是“文化”。敢於喊出“我是**(某个地域或者国家)人,是需要很高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亲,你问问自己,不论你到了哪里,你能满怀自豪的喊出“我是中国人”吗?

“礼失求诸野”是大变动时期文化管理的一种经验表达。大意是,当我们感觉本体文化受到了太大的外来冲击,或者主流文化越来越失去了主导能力、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文化空虚之中,无法找到自信和存在感的时候,到民间走走,搞个调研,搜集整理挖掘发展,大致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找回自我,重现光荣。

目前的中国,应该正处在这个时期,民间文化工作者,大有可为。从事文化教育的,也该有这个觉悟。

2017070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