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心与境——解答海归朋友的一些困惑 精选
已有 4086 次阅读 2016-7-27 16:31 |个人分类:出国回国|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推荐到群组
常有些在高校和研究所任职的海归朋友向我讲述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惑。这些困惑不仅仅包括“合作发表的科研论文能不能用来竞聘职称”之类的实务问题,更包括心理上的困扰。后一种困惑往往涉及“心”和“境”的关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很可能会影响科研工作。以下我选取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问:进研究所成为课题组长后,领导给我配备了非常好的科研条件,也对我寄以厚望。可最近遇到一些事,感到非常烦恼。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招到了科研助手,可是他在报到前夕,忽然说不过来了。②在国外时,在高档次刊物发表论文很容易;回国后,我把独立工作后的第一篇论文投给一个普通刊物,没想到被编辑直接退稿。③看到有些科研工作者很会吹嘘,因此得了利益。如果我不吹嘘,觉得自己吃亏了。而如果我也吹嘘,事后又会感到愧疚。类似的事情经常困扰我,以至于我经常失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怎样从这些困扰中走出来?
答:你遇到的这些事并非大事——科研助手跑了可以再招;论文被退稿,可以改投他刊;别人吹嘘,你可以独善其身。你的问题就在于攀缘外境、徒增烦恼。
庐月的文章“是谁在奴役我们”写道:“什么叫烦恼?烦就是复杂,恼就是生气。外界的事物,就是烦,这些事物在你心里引起的波动,就是恼。如果你的心是池塘,扔进来的石子就是烦,溅起的动荡波纹就是恼。同样扔下一块石子。对于水杯,就彻底破碎了。对于池塘,就会掀起惊涛骇浪。对于湖泊,则只会微微地激荡涟漪。最后,对于大海,连一点动静都看不到。石头是没有变化的,扔掷的力道也是没有变化的。所不同的,乃是你的心,究竟离大海的广阔有多远。”
有句话说,“人能无著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不要执著地攀缘外境,还是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问:在国外做了几年博士后,几经周折,在一所“985工程”高校找到副教授职位,从而能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一家人也得以团聚。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最近,我们系一位和我同期入职的副教授申请并入选了“青年千人计划”。我出国开会时遇到一位朋友,向她提及此事。她语气夸张地说:“连副教授都入选了,你真傻,当初你为什么不申请?”我心中顿时有种复杂的情绪上下翻腾,好几天都无法安心工作。你怎么看这个情况?我该怎么办?
答:你举的这个例子具有代表性。很多人正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家庭生活也走在正轨上,却因为嫉妒别人而徒增烦恼。我不由得想起慧律法师《迈向生命的圆满》中的话,“无明的众生,他需要的太多了。明明可以过快乐、知足的日子,他偏偏不要,就是非要搞一些花样或者事端,让自己苦恼无边,这就是愚痴的众生!”
从你的角度说,你的同事是副教授,居然也能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你的同事那么强(以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为证),也和你一样当副教授,你还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呢?
俗话说,“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你的同事入选“青年千人计划”,是他自己的因缘造化,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惠能(中国禅宗六祖)说:“色类(众生)各有道,各不相妨恼。”别人过得好也好、坏也好,本不会妨碍你的工作和生活;妨碍你的,正是自己心中的执著和贪念。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指望别人停止进步或者得利,而是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心平,路才平。
问:一直憧憬着进高校当老师继续从事科研,后来终于梦想成真。搬迁到这座繁华的城市,走在马路上,满眼望去都是闹哄哄的场景,这使我无法安心,想逃离这座城市。入职后,发现职场环境非常复杂,有时候感到漆黑一团,以至于我无法静心工作,甚至想逃离科研。你怎么认识这些现象?
答:面对马路上闹哄哄的场景和复杂的职场环境,你无法安心,想逃离这座城市和这份工作。可是,古人云:“逃境安心,无有是处。”即如果不调适自己的心态,无论跑到哪里都难以安心。
陶渊明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苏轼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见,可以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关键是“于诸境上,心不染”或者“见一切法(事物、现象),心不染著”(惠能语)。
你提到“职场环境非常复杂”。我认为,即便如此,这并不妨碍你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使自己更加“骁勇善战”。我绝不是鼓励世故圆滑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说,可以做到“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惠能语)或者“身处红尘而自在无染”(济群法师语)。
关于职场是否“漆黑一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和处境,从而有不同的看法。杨惠南《直通现代心灵的佛法——六祖坛经》写道:“宇宙的真相不是善也不是非善,不是美也不是非美……而是含一切善与非善、美与非美的矛盾,成为超越矛盾的真理!”这绝不是是非不分,而是要超越“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达到一种“心如虚空”的大境界。
并且,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提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不是一味地往坏的方面去想而不采取能解决问题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