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文眼, taste, spirit, 强调人文眼光

(2015-12-22 14:45:58) 下一个

文眼, taste, spirit

已有 2 次阅读2015-12-22 14:43|个人分类:Writing|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推荐到群组

文眼, taste, spirit, 强调人文眼光
 
思想与艺术辩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 "文眼"一词, 最早听到, 从语文老师班主任黃显年. 如今写几句, 都是黃老师的教诲 - took root, growing and bearing fruit.细致构思、精心推敲、智慧拟定文章标题,使“文眼”闪亮起来,是写作实践的重要程序。 闪亮“文眼”,要凸显核心
 
In ancient China, there used to be arguments on pitchy sayings, pitchy sayings are the essential parts of writing, showing the main theme in a word, a soundbite in Western literature.
 

我国古代散文理论的概念之一。指一篇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语句,犹如一篇的眼目,最能传一篇之精神,是作者艺术构思的焦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和散文家都很重视文眼的设置与作用。陆机的《文赋》说: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说: “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文眼与诗眼、小说焦... (本文共471字) 阅读全文>>

 

文眼,是散文艺术意境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概括和集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焦点,也是艺术意境的脉络。文眼好比人的眼睛,眼睛能传出人物的神情来,文眼能传出一篇散文的精神来。优秀的散文,不仅要创造出新鲜、深邃的艺术意境,而且要善于安设文眼。下面试谈谈散文文眼的主要作用和安设文眼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文眼,能使主题更加鲜明、集中,.深刻,给人深刻的印象。文眼以集中凝炼的形象,显现文中的主题思想。它好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一枝鲜艳夺目的红杏。它春意浓郁,泄露了“满园春色”的消息,并引起人们对花木灿烂的春色的美好联想。如峻青的《秋色赋》这篇散文的文眼,是那句农谚:“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文中写道: ……这时候,和我伺车的一位老汉站在车窗前面,眯着眼睛,向外望着那 一群群在田野上耕作的人们,望着那扬 天揭地的大风,自言自话地说:, “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 你现在利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名作欣赏》

http://xuewen.cnki.net/R2006060540000917.html

 

 
~~~~~~~~~~~~~~~~~~~~~~~~~~~~~~~~~~~~~~~~~~~~~~~~~~~~~~~~~~~~~~~~~~~~~~~~~~~~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中文名文眼适用领域范围关键性词句属 性文章写作的术语特 点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
简介编辑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含义编辑
例1
《爱莲说》的线索或文眼就是第一句“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它是全文总帽,统领了下文。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例2
小思写的《蝉》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就是文章的文眼,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点明了主题。
例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4
李商隐的《无题》中文眼就是全诗首句中的“别”字,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例5
李森祥的《台阶》中文眼就是全文首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例6
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例7
项脊轩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21.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94522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李胜文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平静的科学网, 不好? 很不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