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于无所住而然

(2016-10-25 17:55:14) 下一个

于无所住而然

 

在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金刚经中的话 – “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又是经中最重要的描述了。相传六祖大师-慧能在听到这句话时,如醍醐灌顶,豁然大悟。许多佛教修行者自然对这句话格外重视,笔者也不例外。自信佛后,笔者也经常在修行中,体会“于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含的修行要领; 但是事与愿违,往往是付出了功夫却更加迷惑。几年前,当笔者慢慢明白这话的要领后,对逻辑的局限深为感叹。因为,逻辑表达的局限实际上是语言的局限。所有语言都受“二元对立”的限制;当任何哲学整一都无法用逻辑理念来圆满,而不得不用对立的二元理念来近似描述时,修行障碍就无处不在。它导致了逻辑在表达“行而上”时的窘境。无论是单独讲“生”和“灭”;还是讲“生灭”都不正确。即使是讲“不生”与“不灭”仍然不正确。因此,佛教常常用“不生不灭”来近似表达。它是佛教理论中最经典的不二。然而,这个“不生不灭”就不是逻辑能理解的概念了;而且它充满着自相矛盾。人们习惯于将无法用逻辑描述,或者无法用规律形容的东西称为“玄学”,或者“行而上学”。但是,正因为无法理解,“行而上学”不是学问;它们只是某种路标。通过这些修行路标,行者渴望能有机缘契入通透觉醒的途径。

鸠摩罗什(西元 344 - 413 年)是个有大智慧的先贤。他在翻译金刚经时,想必也碰到这样的逻辑局限。梵文的金刚经当然也是受二元论影响。鸠摩罗什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表达金刚经中最重要的理念,完全有着他的道理。因为,这已经是对不可能表达的最近似表达了;它使得绝大多数人受益。特别是“于无所住”四个字,太精彩了。不同的是,每个人的业障不同,修行的道路也不同。而笔者曾经长期困惑于“生其心”,并不停地在感受这个“生”是如何运作。实际上,鸠摩罗什的“于无所住而生其心”更多地描述着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修行向。笔者曾经想象,是否可以用另一种表达来彰显某种修行要领呢,并能对某些类似自己的修行人有启发呢?经过一些的斟酌,觉得也许用“于无所住而然”会有某些作用。修行的路是如此艰难,愿追随者们互相启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说得好。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only moment to mement awareness...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观无观主,照无照者。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
因为心常常被情景迷惑。常常观照心在何处,没有陷在境里面-无住,才能升起灵明之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