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牧于俭,儒在心柔软

(2016-03-12 10:04:10) 下一个

牧于俭,儒在心柔软

国家强大的今天,儒学复兴已成必然。可是对儒学的夸大与否定仍然不绝。夸大者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否定者称其是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儒学仅是可供学习的道德理念。如从普及角度,说儒学为道德理念并非错误。若要深探儒学,它就远远不够。要知儒学真谛,应该首先明白何谓道德。道德常被认为是由“谦虚,尊重,礼让,孝顺,。。”等理念组成的伦理。这种观点只及其表,未及其里;因为儒学的道德实际上是指。也就是说,这个是指通向觉醒(悟道)的精神媒介,而不仅仅是伦理理念。有自身的内涵;它的特征是:不随着时代改变而变的。而伦理仅是在某个时代的价值表征,它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通俗地说,是一颗柔软的“平常心”与“包容心”。如果说如同大海,那伦理仅是表面浪花。夸大者不知,通晓大海深沉的艰难。否定者因浪花之素而嘲笑大海肤浅。

那么儒学又是如何与“心”相联的呢?让我们回顾历史。自论语到孟子,理念与“心”性的关系被提出。孟子的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揭示了心性直觉与道德理念的关联。当“恻隐”这样的直觉反映道德理念联系一起,内省就成为可能。从那时起,儒家从“学”向“省”过渡,产生了带有精神实践的心学。反省融入修身,成为“修齐治平”之“入世”道路的前提。到宋朝与明朝时,心学才真正成为完整体系。宋明理学主张儒释道同源,儒生可借助佛教道教方法来修身以达到洞察自身心性的目标。在这种儒生参禅修道的风气中,“格物致知”与“心外无理”的境界被觉醒者们揭示出来。至此智慧进入柔软之心,儒家心学揭示了心智觉醒的修身道路;即“致良知”。不幸的是,这个理在现代渐渐被淡忘,至今仍被认为是“唯心虚无,高调理念”;却不知,它仅仅是“心”的自然。

笔者在禅修深入时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心外无理”。让我们从哲学源头来说明这个道理。从“我思故我在”起,思想被赋予体现正义的绝对根基,并催生了“主义至上”的哲学偏执。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仅从自身理念来定义“正义”,而不及其他。但从心学视野,这种认知是对文明真谛的偏离。为什么?首先,思想仅是表达价值意向的符号,而非价值本身。其次,只有当思想理念融入行动时,才可能产生社会价值。而产生的价值是否符合正义,就需要一个判别标准。这正是东西文明的最根本差别点 - 什么是“正义标准”?西方文明认为“理性”是正义标准,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而东方文明认为,仅有“理性”是不够的,觉醒的“心”更重要。那么,这两者谁更有道理呢?要分清这点,需要给“正义标准”加点哲学内涵。因为作为标准,它必须具有永恒性与排它性,以符合逻辑完整。永恒性是指“正义标准”不能是朝三暮四的东西,没有基准就不能成为标准;排它性是指“正义标准”与判别对象格格不入。这是因为,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当加上这两特性,人们发现“正义标准”不应该仅是思想(“理性”)本身;因为思想既是判别对象又不具备永恒性。思想能成为“正义标准”的唯一可能是:人通透存在真谛并通晓所有思想(已知与未知),而且能够脱离自身欲望与情绪的控制来合理运用思想。到此,人们不禁要说,这是“神”,而不是人了。于是,人们看到西方文明的尴尬。他们一面依赖“理性”,一面又将“神”束之高阁;并在两者间划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可是,善于探索内在的东方文明却认为通过“心”的某种觉醒,人是有可能从思想向“神”靠拢的。

到此有人会说,东方文明的“心”是虚无的。这种说法是没有走入自身内在的结果。人的内在,除了思想还有觉知(Awareness)。这个觉知就是“心”的根基。有两个因素使得觉知被忽视;一是思想太快,以致于觉知被掩盖,二是不修行,觉知内在特性未得到发掘。然而,心学实践证明,觉知能通过提高灵敏度空灵性得到完善。笔者曾探讨过那些修行技巧,这里就不再叙述。儒释道将深度与广度得到改善的觉知统称为“心”;它具有以下精神直觉 – 艺术美感,智慧灵感,理的圆融感,行事圆润感。而“格物致知”就是指心的觉醒达到“致良知”的境界,以至于它可帮助人把握之理。觉醒者在做事中有如下精神直觉:如有失,“心”生不安;如有失,“心”生别扭。它使得行者及时警觉并纠正错误。这就是理学所说的“知行合一”,从而使得做人做事融为一体;成为GRACE的自然。正如俗话所说,心安才能理得。对于真理追求者,做事与做人又怎么能分得开呢。 “心外无理”就是更深刻的理了。它有两层意思。1 心本善 - 人性是善还是恶,从来都不是难解的哲学命题,而是可检验的实践结果。相信人性恶的人应当走入自身内在,观察什么是不变(本性)的,什么是可变(习性)的?任何习性都是无根的,都会在静心中慢慢消失。只要长期坚持,人会发现那消失的都是恶念。剩下不变的是柔软心。2 道义仅产生于做事的“心” – 它认为脱离做事,理念本身有价值意向,但不构成绝对真理性。绝对真理性仅可能产生于“心”,理念,行动的融合时刻。“心”量决定了理念圆融的整体性,“心”智决定了以理做事的圆润性,从而产生真理性。只有“心”才能圆融于理,圆润于事。也只有“心”才能通达更深的觉醒,即“般若智”或者“神启示”。

如果用“心”来衡量现代各种主义,其缺陷不言而喻。左派从群体性出发,将“平等”作为正义根基。但在以此争取利益时,“心”告诉我们:不能促进勤劳与奉献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没有义务那来尊严;又怎么能谈平等呢?真正的平等是心灵相通的尊重。右派从个体性出发,将“权利”作为正义根基。但在获取权利时,“心” 告诉我们:没有责任担当的权利不会长久;而权利的最大获得恰恰是在将责任也当作权利的时候。任何制度都仅仅建立在理念的逻辑上,它需要人们用“心”去维护。知识累积了文明的体;而心智觉醒才给了文明的髓。逻辑的理性与精神的“心”智是人认识存在的两个途径,如同行路的两条腿。所以,老子才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只有放慢思想的脚步,“心”才会显现。牧于俭,心才能柔软。没有此柔软,范仲庵怎能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没有此柔软,文天祥又怎能道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咏叹。没有柔情,又何来风骨的坦然。先辈已经远去,可他们的浩然却润在华夏魂里,使得中国人比任何民族都多情,故而常以歌来颂之。游子乡愁不正是被那歌声时时唤醒吗!那天,笔者遥望远方故土而作五绝:

步及海天边,思牵故国年。
目穷候鸟远,泪透深邃前

这已不仅仅是思乡,而是感恩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菜' 的评论 :
在“什么是哲学的内在经验”里提到一些。你还可以GOOGLE MEDITATION.
花菜 回复 悄悄话 从这篇分析受益良多,谢谢。另外文中提到"笔者曾探讨过那些修行技巧,这里就不再叙述",能否给出描述这些技巧的文章链接。谢谢。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igsea' 的评论 :
佛教与基督教在理论上差别不太大。佛教中的“业”(karma)与基督教的原罪有着相似的含义。问题是,基督教修行人在现代几乎没有了,所以其社会越来越接受人性恶。人的本心(佛性)是纯洁的,但是,蒙上一层“识”。而“识”是黑白对立的;有好有坏。蒙上贪嗔痴的说法,是通俗与入门的讲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穿透“识”,而感受本心。
在西方,很少有真正的左派。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表达了完整的左派平等理念。即在奉献的基础上,寻求财富的某种均等。现在西方左派只要“各取所需”部分。我在“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的哲学误区”一文中探讨过西方左右派的错误观点。共产主义虽然不现实,但是某种社会主义还是社会稳定的因素。
bigsea 回复 悄悄话 特别喜欢您的文章,精神上灵魂上有能力到达这种层次的人非常少。想请教一下:
佛教认为众生皆具佛性。印度有位佛教大师(忘了什么名字)说人本来都是圆润通透美善的,是来到尘世后被世间的愚贪嗔痴蒙上了尘埃污垢,就像珍珠被蒙上了污垢。修行就是去掉这些污物使人重新回到圆润通透美善的本真状态。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有罪。这两种对人之初的不同认知是不是导致后面整个体系的不同。基督教说人生来有罪,可他的绘画和雕塑里几乎所有的天使形象都是婴儿。
从共产主义到现在的左派强调结果的平等。如许多美国黑人认为不管我是否一样勤奋努力甚至智商是不是够从事高薪工作我都想过和中产甚至富裕阶层一样的生活,享受和他们一样的度假住大房子等,否则就是不平等。右派自由资本主义强调起点平等,上帝面前法律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至于最后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各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要社会来负责。这是左右两派对平等的不同认知。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祝福。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哈,我现在主修Goenka传承vipassana.
Redcheetah 回复 悄悄话 感恩.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中间小谢' 的评论 :
也不全然。 心空灵似婴儿,意深確似哲人。
中间小谢 回复 悄悄话 复归于婴儿!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修行的对象是觉知,它有两个方面: 即灵敏度与空灵性。
南传佛教从灵敏度着手,即止与观;所以,观照要用力。想要神通,南传佛教最好。
禅宗从空灵性着手,强调观照不用力,如默照禅。
所谓的科学证明,本质是验证因果。悟道本身就是验证因果,即通达缘起。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请教y兄一个问题。要如何修行才能看到他界众生?只是想求的物质世界外存在的一个证明。
我也用许多时间打坐禅修。但禅修所得是一种感性直觉或体悟。并无科学实验一样的直接证明。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秦臻' 的评论 :
能与您交流,一定也畅意。
秦臻 回复 悄悄话 博主如恢恢所说,曲高和寡,但这样也成就着你自己。
有时间一定把您的文章每篇都读完。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恢恢' 的评论 :
不能算讲道,只为感恩先辈而表达心言;算一种传承的责任。渡人渡己,随缘而为。
恢恢 回复 悄悄话 博主道行高深,曲高和寡。
禅修重在修心,追求静、定、悟,非凡人能达。如博主能在讲道的同时,能多渡凡人,善莫大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