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艺术的禅 — 王羲之的“点”

(2011-12-03 09:23:31) 下一个

艺术的禅 — 王羲之的“点”

艺术的深处透着禅。在这一篇里,笔者尝试着探讨书法艺术的禅韵。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基于汉字的象行特性,以表达书写者的性情,志趣及意向。当它与诗或画结合在一起时,可当称为一绝。但仅仅书法本身,也包含无穷韵味。中华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书法大家。他们各有千秋。有句俗话 - 其字如人。书法家的性情与境界在他们的字上一览无遗。也许,人们可从字中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但前提是,我们自己的心要非常静。艺术的真谛在于“心”。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书法界将王羲之誉为“书圣”。本文就以“书圣”的故事开始。

 

王羲之(东晋的书法家)一生奉献于书法真谛。他将修道和书法相互契合,因而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描写他的书法人生。影片里,当王羲之在求书法真谛而不达时,有人告诉他书法真谛在书法外。于是他云游天下,并从剑术中悟到书法真谛。这个影片虽然形象,却不真实。王羲之不光是书法家,也是修道者。传说中,他信仰道家并曾受过天台白云先生的指教。王羲之的书法飘逸而端庄,自然而率真。极具“心”路的轨迹,并富有禅意。现在让我们用个例子来说明。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并酷爱书法。王羲之指点他,应该写完院里这18缸水,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王献之从此练了五年,将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字,王羲之较满意并随手在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退还给献之。献之不服,将习字给母亲看,他母亲认真地看了,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字下加的那个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这个故事说明,王献之习父亲的字充满模仿的意向,而王羲之的“点”是随心之作。“心”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意向。温润而自然。王之夫人是个才女。自然看出其中奥妙。王羲之这样总结字要领:"凡书贵手沉静,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在这里,“字居心后”是关键。这样才能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然而,书法真谛的确在书法外。一个人如果不在“心”的状态,那些字要领就没有作用。人品即书品。王羲之身处乱世,仍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修道。他的修道体悟“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非常契合“为学日增,为道日损”的道理。高洁的心境使得他能留下如此精美的传世之作 - 《兰亭序》。笔者只能感叹:中华民族甚幸。“书圣”不仅仅留下了精妙绝伦的作品,更开拓了一种翰墨精神。这种精神引领着每朝每代的文人与士大夫。从此,书法由“术”转为“道”,并成为中华民族借以“修身”的方式。当西方文明还处在愚昧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用“科举”选拔来实践民主治国的理念。今天,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书法的科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笔者只是愿望,在这东方文明回归的年代里,我们能欣赏到更多的书法精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一兄,我昨天看了这篇后,也写了一篇兰花叙。问好!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阿弥陀佛!
汉至 回复 悄悄话 赞!许为同道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