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听不厌《梁祝》曲

(2011-05-06 10:26:49) 下一个

  第一次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实际上只是听了了如今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那段《梁祝》爱情主题,虽然没有管弦乐队音色丰富的协奏,但明亮婉转的旋律仍像甘露一样浸润了我对音乐极为敏感却又无比干涸的心田。
  那是“文革”第三年的一个夏夜,两个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拉小提琴的少年来到河边奏响了这段旋律。天籁般迷人的琴声攫住了我,我忘了一同玩耍的伙伴,悄悄向两位琴手靠近,屏气聆听,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美妙的旋律。我真不敢相信,每天被“毛主席语录歌”和毫无旋律美的“革命造反歌曲”灌注得快要麻木了的耳朵,还能听到这样动人心弦的音乐。我问两位琴手:这是什么乐曲?他们回答:梁祝。在那个繁星璀灿的夏夜,在微波荡漾的南明河畔,我记住了《梁祝》。
  《梁祝》的含义是我十多岁参加工作后,才在一位朋友那里了解到的。朋友家珍藏了一张33转速的密纹胶质唱片,正好把《梁祝》全部录完。朋友说,《梁祝》就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我才知道,音乐是可以写故事的。每次听《梁祝》,朋友都要把门关紧,窗户关好拉上窗帘,音量调得很低。那时是在文革中期。老式唱机的唱针与唱片摩擦出“沙沙”声响,靠收音机扩音出来的旋律带着电流声和其他噪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这部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沉浸在美好音乐为我们制造的幻境中。
  真正听懂《梁祝》,是20岁时。我已积累了一些交响音乐的知识,《梁祝》也完整地听了不下30遍,每听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或收获。不知是哪一次,我听出了爱情主题在乐曲的第三部分“化蝶”中再现时,变得更加透明纯净,有一种升华、圣洁和充满美好憧憬的感情色彩;不知是哪一次,我听懂了乐曲第二部分“楼台相会”中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梁山泊)委婉凄苦如泣如诉互诉衷肠的对白,听懂了“哭灵”、“入坟”中祝英台呼天抢地撕肝裂肺的恸哭和悲怆;不知是哪一次,我听懂了时而作为叙事者,时而作为主人翁祝英台的小提琴演奏淋漓尽致的技巧发挥和与乐队缜密配合而产生出来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听懂了封建势力对人性的无情摧残和人民的抗争与呐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原来拥有的《梁祝》,是一张文革后出版的33转速的塑料薄膜密纹唱片,是俞丽拿女士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录制的《梁祝》原始版本再录音,听过多少遍,已无从计算,尽管音色音质远不如现在多声道立体声光盘的那么好,不过我总以为俞丽拿朴实无华而又深入人心的演奏是对“梁祝”故事的最好演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的演奏稍稍有一点炫耀的成份,而日本青年女小提琴演奏家美岛莉的演奏总有一点隔膜。
  我的音乐记忆库里已贮存了不少如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德沃夏克等大师的不朽作品,但《梁祝》这部用西方音乐形式较好诠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仍是我百听不厌的乐曲之一。
(本文发表于1998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