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没看错,我也没写错,题目里写的是“十三妖”。
让我先深吸口气,HOLD住即将发射的子弹,说两句写在前面的话。作为老张的同乡,我对这位乡党入行以来的作品一直持宽容态度。我的这份宽容当然不仅是因为同乡的缘故,更是因为老张作为一个电影人,在我眼里是出色的。无论是他担任摄影、主演还是导演,他给电影所带来的是一种品质-----或者是影片人物的品质,或者是画面的品质,或者是精神的品质。正因为我的这种宽容,在别人看来《红高粱》也许有些暴露丑陋,但我看到的是一种西北汉子独有的敢爱敢恨的阳刚之气;《英雄》也许有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我看到的是国产电影里迄今为止最叹为观止的影像效果,仅凭这点,二十年后还它仍然会有生命力;《满城尽带黄金甲》也许有些装修匠气息,但我更愿意理解成这是老张为对付盗版的无奈之举。
老张之前的每部电影,我即使有批评,也对影片在整体上持肯定态度,直到本片的出现。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对影片的整体印象就两个字:妖气!我没想到,小说原著的作者和老张竟然有本事把这么巨大的民族浩劫、如此沉重的人性灾难,与十四个嗲声嗲气、搔首弄姿、尖酸刻薄的风尘女子扯在一起。这样的牵扯,是对烈士铮铮铁骨的刻薄,是对堂堂正气的亵渎。
请原谅,这个帽子也许有点大,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完全不是个随便乱扣大帽子的人,但前面那番话,是我看完该片后的第一心里感受,一个字都不差! 权衡之下,我还是决定把它们说出来,否则无法准确表达我的看法。
其它更多的难听话就算了。不过是一部电影,大可不必如此正义凛然,也不会有人愿意听。反正如今国内娱乐界人妖不分早不是一天两天。在小沈阳的走红之前,就已经开始多年了。
回到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搭起整部影片框架的情节主线完全令人无法理解。十几个风尘女子,为了解救十三名女孩子,自愿代替她们去参加前途未卜的宴会。谁来告诉我,她们为什么这么做? 舍己救人也得有个理由啊。民族大义?拜托!她们不是去炸日本人的碉堡坦克,也不是去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姐妹之情?她们认识这些女孩子不过两三天,而且即使同处一个屋檐下,大部分时间也不相往来,各是各的世界,她们哪来的动力去替同是女人的别人去赴汤蹈火?不互相耍小心眼就算对得起老祖宗了;舐犊之情? 她们似乎没一个结婚成家的,更别说有孩子了;天生的母性?勉强靠点谱。但是十二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在生与死的时刻发扬母性光辉,就跟全都被X轮功洗过脑一样步调一致。这样的情节不管别人怎么看,对我来说,盲人做竹筐,你就瞎编吧。
大的框架尚且如此,主创者在细处的不上心从头到尾都有。
影片开场那段战斗的戏,明显借鉴甚至照搬(从二楼炸坦克那段)了Saving Private Ryan里最后的那一大段守桥战斗里的某些段落。借就借吧,你倒是好好学学人家是怎么请教军事顾问的。可瞧瞧本片,日军士兵在两侧密集跑火下,一队人马竟然连隐蔽都不找,直挺挺站在当街朝两边射击。
十三钗中的一个,与重伤小战士的戏份和对白,做作虚假到让人以为在看初中生演琼瑶剧。同一个钗,为了让小战士听琴偷偷跑出去取琴弦的情节,更是暴露出设计者自认为情感丰富其实一脑袋浆糊的现实,编剧水平之低令人吃惊。老张竟然说这是他当导演二十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是吗?!那算我眼拙吧,我是一点没看出来这样的剧本哪一点比〈活着〉好。
全片叙述节奏拖塌,推进故事的全部情节加在一起,不超过90分钟,其余时间被旗袍、调情、吴侬软语、江南小调所占据。
不理解内心里一向硬郎的老张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个没有筋骨的故事,也没弄明白这部看上去成本不算大的制作为什么竟然花了六亿?Bale签约本片的时候还没得奥斯卡,片酬不算高;片中作为主要外景的那片废墟加教堂,怎么看怎么象是〈南京!南京!〉里用过的同一处,不用新建,因此除了租金外,几乎不花多少钱;坦克、军火、武器这些,数量并不大,而且都是租来的。剩下的还有什么?其实同样的怀疑我在看《三枪》的时候就有过,难道多报制作预算就能少上点税吗?
看本片前,我在新浪上读到一篇影评,作者认为本片是老张15年来最好的作品。这个评价在我这里只需要改几个字:本片是老张入行以来最差的作品,没有之一。影片从内容到风格,实在太符合某一类女人的品味,是那类衣食无忧,不知国仇家恨为何物,却偏偏喜欢在国仇家恨里弄出点小资情调的女人的品味。看来老张真的老了,得补点男性荷尔蒙了。
最后,不得不多说两句别的,只因为影片涉及到抗战。
影片里那个什么“庆功会”,根据影片里的逻辑,应该是日军高层张罗的。如果如此,在这样级别的公开宴会上会发生什么对日军来说显得不体面的事,我个人持谨慎的保留态度。这当然不是在为日军开脱,南京发生的浩劫在那里摆着,他们犯下的罪恶谁也替他们开脱不了。但是,影片里的这种情节设置与我读过的一些历史资料不符合。我看过几本有关日本人占领菲律宾那段历史的记述,作者有日本人也有澳大利亚人。根据书中的记载,日军在占领菲律宾后,占领军司令部也开过一次所谓“庆功会”,与会者除了宴会侍者外,其他全部是日本人,所有娱乐项目也都是日本的传统节目,表演者也都是日本人。
这样的情节,更象是创作者为了刻划日军的残暴而想象出来的。这就涉及到我一直的一个看法,这个看法我曾经在评论姜文的〈鬼子来了〉,陆川的〈南京!南京!〉,包括更早的吴子牛拍摄的〈晚钟〉的时候,提到过,这里不得不再次重提:恨敌人不是这么个恨法。
前两天看〈锵锵三人行〉,中文流利、对中国一直态度友善的加藤也坦率地说:日本从来不承认中国打败了日本。如果对手根本不承认你打败了他,我们凭什么期待他们会道歉?
真正打败日本,包括其他任何敌人,不能靠文学作品的意淫,不能靠祥林嫂式的哭诉,不能靠愤青们的文革式语言,也不能靠混凝土堆出来的“鸡的屁”。靠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不偏激不狭隘,尊重自己的同胞,同时在心里为我们的民族英雄们也建一个神社,到每年8月15号的时候去祭拜一下。
影片里有这样一个场面:为了炸毁一辆日军坦克,一名国军战士身绑炸药,其他六名战士用身体给他当掩护。不要以为那样事只发生在遥远的抗战年代,类似的事情三十年前在中越边境仍然在发生。如果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让将来的战场上,这样的事情永远不再发生,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