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正文

家族四季:惊蛰(5)

(2011-03-02 16:53:05) 下一个

队伍虽然最终组成,但是战斗力反而不如过去,原因很简单。每次队伍接到任务,队员们只在本村本乡附近执行任务时表现积极,一旦离开本村较远,则敷衍了事,或者偷偷开小差溜回村。新堂也不例外,他自从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对打鬼子的任务仍然会响应,但已经远不如以前积极,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家里和村里。

 

抗战进入中期以后,八路军的力量迅速扩大,根据地的支前任务也越来越重。一个傍晚,在村打谷场上又召开了一次支前动员会,提出了每户在原来基础上多交一份公粮的要求。要求讲完,全场一片沉默。村支书反复动员了几次,无人响应。他环视了一下人群,在人群后面看见新堂斜靠在一棵树下,正闭着眼打盹,就喊道:“新堂,你是咱村的抗日先进,你先表个态。“

 

新堂站直身体,停了片刻,说:“现在每家缴的公粮已经够多了,还要加?大伙儿还怎么生活?”新堂的话立刻引来一片响应之声。

 

支书看了一眼大家,不紧不慢地说:“不赶走日本人,咱大伙儿过不上安省日子。部队在打日本,不靠咱支持靠谁?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都明白不是?”

 

“话是这么说,可是也得让老百姓过日子嘛!”台下有人说。

 

“那好,大伙嫌每户加一份太多,那你们提个办法出来。”支书一边卷着纸烟一边说。人群再次陷入沉默。

 

打破沉默的还是新堂。“我看,多加的公粮不应该每户均摊,应该让地多的出,地少的不出。”新堂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出现一片赞同之声。

 

人群中的聚龙听到新堂的话,用不满的眼神看了新堂一眼。村里地相对较多的只有三四户,其中最多的就是聚龙家。这几年,每次村里开荒,平滩,修渠,他家都是出钱粮最多的一户;村里为军属烈属和其他地少的户调剂土地,他家总是牺牲最大的一户;缴公粮,他家自然也是缴得最多。聚龙对这一切即不满又无奈。

 

支书其实也在犯难。当初他和村干部们商量的时候,有人提出过新堂的这个主意,但是支书比别人考虑得更长远,否定了这个提议。他心里清楚,如果现在就把担子压在富裕户们身上,此风一开,以后怕是很难收住。而以后的仗会越打越大,支前的任务会越来越重,长此以往,富裕户们迟早会被压垮。支书考虑再三,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按照每户的土地面积分摊。虽然大多数人心里仍然反对这个方案,但是不得不接受下来。

 

回到家,定枝对新堂的作法有些埋怨:“怎么说聚龙也是跟你从小一块儿长大的,你带头跟他家过不去,不觉得对不住他吗?”

 

新堂用满不在乎的语气说:“再多缴一份公粮,咱家怕是连口粮都要缴出去了,五口人吃什么?难道还去管大哥借吗?再说了,他家不出谁出?谁让他地多。”

 

散会后,聚龙心情郁闷地回到家,老婆迎上来问开会的情况,聚龙简单地告诉了她。老婆气得骂了一句:“他奶奶的,出粮的时候光想到咱家,选干部的时候全是那些懒汉!咱家的地也是咱家几辈人辛辛苦苦挣来的,凭什么?”

 

聚龙叹口气,一句话没说。这时,村里的另一个富裕户陈同贵来串门,他对聚龙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咱们的这些地,弄不好以后要么被调剂出去,要么比别人多缴几倍的公粮,咱饿不死也得累死。我看,咱们不如干脆把自家的地只留几亩足够交公粮和口粮,其余的全部卖掉,省得一天到晚被别人算计着。”

 

聚龙听完,想了想,摇摇头:“我家的这些地,是我祖辈六代传下来的,我舍不得卖掉。”看他态度坚决,同贵只好说:“那好罢,我自己卖。”

 

聚龙在后来的岁月里,看着自家的地一天天减少。土改的时候,他被定为富农。对此,聚龙还有些心有余悸和庆幸,他对老婆说:“幸亏分出去不少地,现在才定了个富农,要不然肯定是地主。你知道吗?刘庄的那个地主给枪毙了。”

 

1945年初夏,久未露面的怀裕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一队伪军来到赵各庄,挨门挨户要东西,不给就抢,闹得鸡飞狗跳。百姓们对他们怒目而视,但是他们手里明晃晃的刺刀让所有人不敢反抗,只能在心里咒骂。大家注意到,这些伪军都不是本村的人,有人还看见,伪军们抢完东西,都拿到了村口,放到了两架马车上。等到马车沿大路向前走了一段,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一个人,跳上了马车,这个人就是怀裕。自从怀裕当上了伪军,这么多年里人们几乎没有在村子里见到他,偶尔会在临村被人看见。怀裕跳上马车的时候,正好被一个回赵各庄的村民看见,于是怀裕带人回村抢东西的事在村子里迅速传开,每个人都用各自的方式问候了怀裕的祖宗八代,早就在村里抬不起头来的怀裕父母这下更是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怕见到任何村里人。

 

两个月以后,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中国大地上所有的百姓在为胜利欢呼的同时,都以为永久的和平终于来临。但是,平静日子只维持了不到半年,内战的烽烟再起。

 

还在重庆谈判的时候,中共领导层曾经对实现全国和平抱有真诚的希望,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晋察冀根据地和军区开始响应中央的号召,缩减部队的编制,大批老兵退伍还乡。等到内战再起,冀中地区的部队一下子面临缺员的窘境。地区政府作了大量工作,号召年轻人参军,但效果不好。不得已,政府改变策略,开始在各村成立民兵组织。在赵各庄,由于在抗日期间的经历,新堂被选为民兵队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