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正文

向欧洲的中国学习

(2011-02-28 20:08:03) 下一个

最近一期的《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谈德国的文章,颇有些耐人寻味,文章的题目是《德国是如何变成欧洲的中国?》 (以下简称《德》文)。 

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笼罩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只有一个国家例外,它就是《德》文中称为“欧洲的中国”的德国。在经济方面,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就如同现在中国相对于世界,而且,德国获得目前地位的手段也和中国非常相似,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 


    其实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甚至再把时间往远推,从中国开始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大量“抢夺”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定单的时候开始,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德国也经历了一段痛苦时期,这种痛苦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康复。
 

有一个例子可以成为很好说明。一位名叫Luka Rajkovic的工人,在西门子的生产线上工作了二十五年。当西门子把工厂和绝大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了中国以后,公司并没有解雇包括Rajkovic在内的技术工人,而是以低工资增长为条件,答应保留他们的职位到2013年。Rajkovic虽然并没有失业,但是生活水准不可避免地下降了,为维持生活,有两个孩子的他不得不经常寻找减价商品。 


       Rajkovic的情况在德国中产阶级里相当普遍。然而,德国的失业率自2008年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而GDP的增长率却在增加,这一点在发达国家里绝无仅有。2010年,德国的失业率从2007年的8.6%下降到了6.9%GDP的增长率达到3.9%,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他们怎么做到的?答案往简单了说就两个字:出口。德国的出口商品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增长,增长率最高达到22%,甚至超过了中国。2009年,出口占德国GDP41%,而2000年这一比例只有33%。如果继续问:他们出口些什么?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话题。 

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附近,有家名叫StihlFamily-Owned Business,他们生产高品质木工机械,主要是电锯(chainsaw),从机轴到锯链全部自己生产。在经济危机期间,Stihl 没有解雇一个Full time工人,从而保证了这些严格培训出来的高级技术人才不流失,他们甚至在经济最低迷的期间雇佣了专家加入产品研发团队。Stihl生产的高品质电锯每部的售价是$2300(美元),在德国工人高工资的不利条件下,仍然为Stihl赢得了丰厚利润。Stihl的产品尽管价格不菲,但在欧盟各国十分畅销,86%的电锯出口去了国外,根本原因就三个字:高质量。 


    著名的
Kärcher是另一个例子,这家生产清洁设备的公司,其产品质量之优异,相信每个用过的人都印象深刻。这家公司的产品早已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在国内大城市(可能也包括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都能找到。它们的价格绝不便宜,但是在与即便是价格最贵的国产同类产品比较过之后,按照国内一位行业人士的说法,你就会知道什么叫Super 

德国生产的五金器具,大到台钳,小到门把手,都品质出众。曾经读过一篇有人去欧洲旅游写的系列文章,其中对德国制造的门把手的外型,手感和质量赞不绝口。不仅如此,文章的作者在法国英国德国瑞典挪威专门去了十几家四星酒店作了番抽样调查,发现他们用的门把手全部产自德国,没有一家使用中国产品。 


    根据《德》文,德国生产的高端工业产品,其中绝大部分被出口到了国外。欧盟
2010年的GDP增长里,60%来自德国。 

德国公司的这些成就,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可估量。从2005年起,德国政府放宽了一系列劳工政策,缩减了工人福利,是2005以后欧州经济发达国家里唯一一个劳动力成本降低的国家。 


    另一个德国被称为“欧洲的中国”的原因,是德国经济成就所造成的地区影响。同中国相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德国对所有欧盟国家保持贸易顺差,这一点引起其他欧盟国家,尤其是那些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的不满。这个情形也很象美国和中国之间因为巨大贸易差额而引发的争吵。
 

影响先不去说它。文章里有一句话:德国的成就,给美国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张路线图。文章里这句话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但是它对中国同样非常适用。 


     当欧洲其它国家被债务缠得焦头烂额之时,德国在忙着
fixing their economy;当美国在大量外包生产的时候,德国公司在向研发投入大量资金;当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在购买廉价的Made In China商品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心甘情愿为Made In Germany 的商标花更多的钱。 

众所周知,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劳动力不再廉价,产品价格却无法提高。德国的经验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只有向德国学习,把出口产品往高端走,才是一条正确的路。
 

几周前看《锵锵三人行》,叶檀和任志强不约而同地提到,中国目前最缺乏的人才,是高级技师,我想他们指的应该是那类能造出Stihl电锯的技术工人。希望这个思路不仅仅停留在谈话节目的演播室里。 


    既然德国可以被称为“欧洲的中国”,在同样范围的话语意义上,如果中国能有一天被称作“亚洲的德国”,那么说明中国在经济赛跑中,终于从爆发力惊人的短跑选手,变成了一个耐力充足的长跑选手,那时侯就可以减慢速度,休息一下供血不足的肌体,享受有氧运动才会有的,持久的轻松和蓬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