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正文

评《赵氏孤儿》兼谈老陈

(2011-02-11 18:17:39) 下一个

老陈拍电影有两个毛病,一是喜欢概念先行,二是时不时用力过度。《梅兰芳》在这两点上是控制得最好的一部,两个毛病可以说完全看不到,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评论说《梅兰芳》是老陈“回复正常”之作。但是到了《赵氏孤儿》,老毛病又有点冒头。 

先说情节改编。把程婴主动的“献子救孤”变成了被动的命运安排,无疑是恰当的。即使象老陈这样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不可能再把主动“献子救孤”这种行为当成一件了不起的义举来美化。改编是对的,问题在于如何改?老陈改出来的故事,是由于一连串命运的安排,加上程婴为了救其他一百多名婴儿,造成程婴亡妻丧子的结果。这里就有些不合逻辑,为什么呢?大前提是对屠岸贾来说,杀一个婴儿还是杀一百个婴儿根本没区别。如果屠岸贾知道程婴家的两名婴儿的其中一个是赵家孤儿,那么他只要杀掉这两个就达到目的了;如果屠岸贾不知道这一百多个婴儿里究竟哪一个是赵家孤儿,那么他会全部杀掉,一个不留。只会有这两种“如果”,不会出现第三种。而无论那种“如果”,程婴的两个婴儿都活不下来,哪里会有后面的戏?后来程婴带着赵家孤儿投奔杀妻的凶手屠岸贾,不用太多心机也能猜出这人不是来过家家的,而声称“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的屠岸贾不仅竟然收留了程婴,而且还毫无防备地经常吃程婴配的药。 

有人也许要说,这些不过是你的个人想法,故事里的人物没必要依照这个逻辑思考。好,就算您对,不说这个也罢。 

屠岸贾这个干爹当得不错,不仅陪孩子玩耍,还教厚黑学,一副要把赵家孤儿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架式。人性复杂,咱不说啥,反正亲手摔死婴儿的屠岸贾看上去更象是这个跟他没任何血缘关系的小子的亲爹。影片的后半部分,几乎成了这爷儿仨的舞台剧,除了黄晓明偶尔露露脸,基本没别人什么事,就连最后的生死对决也只有他们仨出场!凭屠岸贾诺大的势力和家族,其他人都跑哪儿凉快去了?不是俺吹毛求疵,而是这里面大有深意。俺最不欣赏的电影手段之一就是把电影拍成了话剧。老陈的这部新作前半部分还是电影,看着看着就奔话剧而去,干嘛呢?再往下看,遮遮掩掩间,怎么看怎么象是在和《哈姆雷特》打交叉换位。两剧的情节主线几乎一样:一个孩子被仇人杀了父亲,自己却不得不栖身仇人家,最终报仇雪恨。影片后半段人物数量的大量简化,在效果上淡化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使三个主要角色逐渐脱离了现实感。个人感觉,老陈是想试图把他们变成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就象哈姆雷特。 

有人说你这是瞎掰!我也希望我是。老陈的骨子里,不食人间烟火,这些年虽然说好多了,但一不留神,老毛病还是犯:总想弄概念,用力过度,“作”出了痕迹。 

再说说摄影。文戏没什么花头,基本模仿日本大型历史片文戏的拍法,摄影机静止平置,场面调度不太在乎纵深感,很多场景太象皮影。武戏不多,影片开始不久那场宫廷里的群战,比后面屠岸贾单骑救孤那一场拍得好。后面那场即是在户外的宽阔空间,又是马上撕杀,按道理应该比较出彩,可是给人感觉这位摄影师不太会处理大场面武戏。白马在绿色的树林里横向飞奔,算是悦目,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场面太过平面化,剪辑也没能帮上忙,马战的惊心动魄丝毫没表现出来。 

表演。葛优只能说发挥了平均水准,及格但没出彩,表现好过《秦颂》,不如《夜宴》。俺总觉得葛优不太适合这类角色,面部变化太少,处理相对文学化的台词的火侯不够,部分对白说得比较生硬。王学圻这次虽不如在《梅兰芳》里的表现出色,但也合格地完成了任务。毕竟功底在那摆着,屠岸贾这一角色虽然性格复杂,但老王演起来毫不费力。

前两天看老陈接受许戈辉采访。他明显老了,不仅是外表,思维也不如以前敏锐,不过他比过去坦诚和宽容了一些,承认自己在《霸王别姬》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一直抱着追求获奖的目的在拍电影;承认自己不上网不太用电脑,因此对胡歌的“馒头”一开始很不能接受,现在看来它是件有趣的东西。 

企图心这个东西,绝不能没有,好电影都是出自好的企图。但另一方面,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老陈拍《黄土地》的时候,初出茅庐,年轻气盛,身边有张艺谋,何群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心思里除了琢磨怎么把影片拍得与众不同之外,别无旁骛;后来拍《霸王别姬》,本来老陈没看上这个题材,嫌俗,架不住徐枫几次三番的劝说,才同意执导。勉强若此,心里自然不可能有多少名利上的企图;《梅兰芳》是为了履行当年对梅家人作出的许诺,也没有多少电影之外的小算盘,对老陈来说,这三部电影是三个巅峰。 

拍《孩子王》的时候,老陈心里想的是年轻时候的自己;拍《风月》和《荆柯刺秦王》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戛纳(自己承认的);拍《无极》的时候,既不想放弃概念,心里更关心的却是票房。全片的电脑特效出来后,老陈不满意,但是已经没时间修改,因为首映日期已定,只好用了这个后来让无数观众看出破绽的特效(也是自己承认的)。 

为什么选择《赵氏孤儿》这个故事,除老陈自己外没人知道,希望不是故事里那一丝哈姆雷特的因素。中国历史上比这段故事更具有电影感,而且尚未被拍成电影的有不少,比如符坚和慕容垂的故事,比如烽火戏诸侯,比如卧薪尝胆,比如负荆请罪加长平之战,等等,有人物性格,有情节起伏,文有精彩台词可用,武有经典大战可拍。不上网不用电脑而又酷爱中国历史的老陈,不知道在其中是否能找到下一部电影的灵感。如果有的话,希望他放下企图心,从心中的讲台上走下来,让历史自己来说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