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11 (2)
2013 (42)
2015 (93)
2016 (126)
2017 (121)
2018 (90)
2019 (105)
2020 (233)
2021 (239)
2022 (249)
2023 (295)
2024 (367)
2025 (24)
急病事件的信息管理
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急病事件的信息一体化数据化已经非常完善。
一个病人叫911,调度中心获得基本信息:地点(地点永远是第一的,因为即使你在下面别的说不出来了,有了地址也会派人找到你),几个病人,病人年龄主诉。。
然后调度在电台上叫负责此地的急救站,急救站接到呼叫一个简单的回复:“XXX站 1234号车出车”。这时候信息管理系统就产生一个文件号,急救站,车号,响应时间,病人初始信息都放在里面。车开出来再回复一下,“1234号在路上”,这是记录里下一个时间点。
急救车有一个屏幕界面,等把病人接上上了车,打开一个窗口,选择所去的医院,和车现在的里程,按一下“运送病人”,这个信息就去了信息中心已经跟产生的文件号联在一起,现在都在云上了。
到了医院,把病人送进去交接完了,再回到车上,选择“病人送到”,把里程输进去一按键,这就是以后跟病人收费算里程的依据。
车离开医院,等开到本站负责的界面上,拿起对讲机,说“1234号回归本站”,这样下次这里有病人还会叫到你。上面这些时间的记录,都会被汇总到全国的信息中心,用以统计行业服务质量。具体到各个急救站,每年也有总结的数字,平均响应时间,做了多少CPR,成功率多少,等等,每年管理层都会在员工大会上宣布做总结。离平均数差太多的会被州政府有关部门调查整顿。
做到这里,做司机处理的信息就完了,可是车后面的急救员的事才刚刚开始,需要写报告,这个根据病人情况可能需要相当时间,所以基本上都是在往回开的路上用车上的电脑就开始写。对我们这样不忙的不是大问题,城里的急救站,一天忙到晚,出车回来写不完报告是不能回家的。
如果病人经过简单诊治,说不想去医院(很多病人怕出钱),那司机做的上面这部分记录不需要做了,但是急救员那部分文件还得填写完。比如昨天晚上两个病人,一个去了医院分到病床我们做交接,另一个是一个有些失智的老头,经过跟病人家属商量,决定她们自己等天亮了带病人去看医生,我们就直接回来了。
打开云上的文件,上面的信息已经输在里面了。需要补充的是按一定格式的,病人基本信息,第一印象,基本体征,自述病史,用药历史等,然后是检查内容,比如病人说腹痛,按压LR象限有触痛,等级为5,。。。再接着写处置,病人同意去某医院,是自己走着上担架的还是被人抬上去的,担架是放平了还是斜靠着,在车上是否做了处置(包括量基本体征,心律呼吸血压血氧体温,有糖尿病史的还要量血糖)。。最后到了医院交给谁了,有何个人物品同时交接。。
这个有经验的可以熟门熟路很快,新手很头痛,写不好有遗漏的话有了问题要承担责任。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容易出错,比如碰上个病人肚子痛一路上一直在呻吟,然后你得去做这些诊治,给她量血压扎静脉,尽管叫声令你背上汗毛直立。所以我现在就光开车,反正也是为人民服务。
数字一体化,并不是纸和笔就不需要了。急救员制服肩膀上有两个小口袋,一个插笔,一个插微型手电,用来检查病人瞳孔口腔等。到场一个人对付病人,另一个拿个夹子和笔向病人家属询问信息。要是碰上失智的,或者家属受了惊吓说不清楚的,需要费点劲。从这些经验,给大家一个建议,家里有老人病人的,准备一个一张纸的文件,装在塑料套子里,写病人姓名地址出生年月医生联系号码主要病史和用药,特别是过敏史,放在个不容易忘的地方,比如病人床头或者一进门的台子上,这样急救员拿手机照张像到了医院给护士,然后回去抄在报告里。这样省得在现场费时间,也省得遗漏了信息耽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