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11 (2)
2013 (42)
2015 (93)
2016 (126)
2017 (121)
2018 (90)
2019 (105)
2020 (233)
2021 (239)
2022 (249)
2023 (295)
2024 (367)
2025 (8)
七八十年代北京居民发粮票和油票。
粗粮30%,细粮70%,其中大米是30%,面粉是40%。粗粮票和细粮票图案不相同。早期并没有印“粗粮”或“细粮”,到八十年代末加印了“粗粮”,“米”,和“面”。
买米面要到粮店带购粮本,每次有记录,因为否则没办法区别米和面的定量。后来印有米面字样的粮票面世,大概就不需要购粮本了,不过那时候本人早不吃中国的粮食了。。。
大学生住校集体户口入伙,买饭票有粗粮和细粮之分,也按上述比例,但是不区别米和面。买粗细粮饭票另外还要交钱,我忘了一斤粗细饭票是多少了。另外买菜需要另外买菜票,多少不限。大学生的定量和高中生一样是32斤,这个体现国家对还在长身体年轻人的照顾。初中定量是28斤,小学好像是21斤(这个我记不得了),而非体力劳动的机关干部是28斤,少于高中和大学生。大学食堂分量不足,而且肉类少,男生活动多点的吃不饱。那30%的粗粮都被我每天早上一碗棒子面粥加几分钱咸菜打发了。当时北大五个食堂,吃不饱的学生都到马路对过的长征食堂去找补,号称学六,诸位那年代在北大混过的至今都还是应该如雷贯耳。。
粮票(以及配发的油票)极其重要,否则有钱也买不到主食。中学的时候全年级下乡支援夏收,按天数算每人需要交粮票和油票若干,然后每天发餐券。本人伙食委员管的就是这个每天一群人排队等着发饭票,但是没有什么以权谋私的机会,因为一人一份多余的是绝对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