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

用笔触来展现生活中留下的心迹
正文

祈福的经幡

(2011-01-15 15:57:22) 下一个
在西藏,你随处可见到五彩的经幡――在湖边,在河畔;在山垭口,在岩石上;在道路两旁,在桥梁栏杆;在树上,在藏民的屋居房顶上;更在于雪域高原的各个宫里寺外。经幡斑斓的色彩点缀在荒漠的高原上,映衬于皑皑的雪山下,层层叠叠,起伏翻腾,在大地于苍穹之间摇曳飘荡,构成了一幅接地连天的壮观景象。经幡是以经文图像印于布麻、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小旗。这些方型、角型和条型的旗帜被有秩序地固定在绳索上,悬挂于那些被藏族人认为有灵气的地方。经幡的颜色有五种:白,绿,蓝,红,黄,它们的象征意义为白云,江河,蓝天,火焰,和大地。分别代表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寓意生命轮回,经久不息。经幡上印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和各种图案,诸如佛像,佛塔等。正是因为这些经幡上面都印有经文,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和转经筒的意思一样,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他们的祈祷。经幡的飘动借助于自然的力量,每当风吹动一次,表示念一次经,祈祷一次。所以,所有有风吹过的地方,都会挂有经幡。 人不念经的时候,风就在念经,水也在念经。汉语里的“经幡”在藏语里称“隆达”,或“祭马”。不过在藏区,人们更习惯称它们作“风马”或“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語中是风的意思,“达”则是马的意思。 这种忌拜方式缘源于一种原始祭祀文化,表现了崇尚自然,祈愿求福的朴素哲学理念和深沉的宗教思想。藏民們认为,在灵气聚集处如神山圣湖和寺庙,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神灵护佑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就能够把人间的愿望准确而及時地传达到神灵那里。具传公元12世记初,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寺院为传送其教意首创悬挂风马旗,从此成为藏区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藏区的人们无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要插挂五彩经幡,以示天地人畜的和协吉祥;逐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挂经幡;初春开犁播种,在牛头插挂经幡,是向土主地母祈祷五谷丰登;在圣迹古剎张挂经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及其圣哲贤明的崇拜与礼赞。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換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具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一个良辰吉日。在藏族同胞最为重视的藏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为自家迎请新的经幡。初三的早晨,拉萨的藏族全家会集中到自家屋顶的平台,将已经破旧的五彩经幡换下,再换上新请的经幡。当破旧褪色的经幡被取下来时,一家人开始抛洒糌粑,并且高呼“扎西德勒”(意为吉祥如意)。仪式结束后,还会将旧经幡送到附近的拉萨河边,他们相信,挂了一年的旧经幡可以消灾去祸,必须放到干净的地方。这时候如果站到高处俯瞰整个拉萨,满城崭新的经幡迎风飘扬,人们祈求福寿安康的愿望也随风升腾。 经幡被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寺庙周围。在布达拉宫的大门上,挂着两条粗大的用五色丝绸编织成辩子型的饰挂.每个从门口经过的人都要摸一摸,据说可以消灾祈福。在许多寺庙的主厅里,一只只巨大的,圆柱型的经幡筒从高高的天花板上悬挂下来,成为厅堂里最主要的装饰。 在大昭寺门前,竖立着一对直冲云霄般高的经幡柱,它们是大昭寺的象征。从经幡柱底部沿着高大的柱体仰望天空,如果能看得到太阳晕,则被认为是福缘降临了,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最令人震撼的经幡是在扎什伦布寺的山峦上。上千条的经幡被披挂在寺庙背后的山脊上,左右横跨的幅度几乎覆盖了庙宇的宽度。远远望去,犹如数万只斑斓的彩蝶飞舞在神圣庄严的扎什伦布寺上,蔚为壮观。经幡除了被藏族用作祈福之外,它的变形亦深深地烙印在藏民的生活当中。最常见到的是藏族妇女在腰前系的彩色花纹围裙。这种围裙是用彩色的细横线毛绒或布条编织而成的小型氆氇(一种藏袍原料)。围裙是以白,绿,蓝,红,黄五彩为基调,再辅以多种色条相缝合而成。藏族的妇女们穿着这种围裙,手摇转经筒,走在高原上,就象是一幅幅活动的经幡。在藏区的牧场上,经常会看到个别黑色的牦牛身上披挂着彩色的布条。布条的颜色有红,有绿,还有黄.听导游介绍说,这些牛的身份与众不同。它们是被西藏的各个寺庙专门挑选出来,用以提供牛毛,制作佛像身上的衣服及饰品。于是这些牛被称为圣牛,免予杀生并被放生。为了让人们能够识别出这些牛,也为了表彰它们为佛祖做出贡献,藏民们就在它们身上挂上一条经幡。于是,在茫茫的藏区牧场上,随处可见点点牛只,驮着五彩经幡,边走边传播福音。 走进西藏,就是走进了一个经幡的世界,也是走进了一个信仰的世界。愿佛祖的祝福时刻降临到诚信祈祷的人们身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