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心得
(2010-10-20 13:10:47)
下一个
读书心得
小说,顾名思义,在原始的本意上是“讲故事”,“说”之所在也.综观古今中外现有的小说(仅仅鄙人拜读过的有限少数小说作品罢了),它的任务基本上是:展示美好事物,并且通过事物告诫人们生活的哲理。(这个哲理是人们来领悟的,也就是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一部称得上小说的书,首先必须有社会上(普遍)存在而迄今为此还没有人发现并提出来的思想.是小说通过整部书,整个故事对人们所展示的观念,也就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文章主旨",即立意.这个思想必须是唯一的,因为如果在你之前就有很多写过类似的故事,揭示过相同的道理,你的小说就和它们雷同了,它产生的后果是:第一,作品价值不高;第二,人们对已经熟悉却一再出现的事物会产生厌恶情绪,这样,小说就不能一炮打响,不能一出版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次,如果它不能展示奇异的事情和独特的思想,它至少应该有构造情节的能力。中国古代的评书高手都很会制造悬念,在说书的过程中每当故事讲到高潮或关键时刻就嘎然而止,紧扣听者(读者)心弦,让你念念不忘,迫不及待地要知道下一步故事是怎样发展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每一部里,没有一部是平铺直叙的.而是象古代戏剧的幕布一样缓缓拉开,慢慢展示,像音乐的流泻一样层层铺叙,一步一步呈现它的华彩的。它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多个情节转折点。这样就使小说高潮迭起,在宏观上使整个故事扑朔迷离,就像一位莎士比亚戏剧舞台上的美人披着美妙绝伦的华裳,带着她身后神奇的背景故事在暮色朦胧的香榭丽舍浓荫的大街上行走。它给人无穷的想象,无比的好奇,无限的美感,象可能有的千维空间一样深邃无底。呵呵,它展现了无数个“可能”?“也许”?“为什么”?是这样?还是那样?还是、、、、、、?
金庸在安排情节上,也也堪称是一流武功高手。不过也就像他自己杜撰的一般武功高手一样,高手虽少,但为数也还不寥,但距离武林高人,一代宗师也还差点儿,在这一点上,他是可以有资本参与追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因为曾经在世界文学上享有深远影响和一致威望的人在这一点上也不过如此,如托尔斯泰、维克多、雨果、大仲马、劳伦斯。而且同时他的人物形象非常经典,性格鲜明,特色突出,同时也非常符合我们中国人潜意识的人物情愫,所以它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引起了普遍的喜爱和回响。但是它的失败点就在于全部是锄凶除恶且不说,故事的塑造完全脱离现实,使它失去了实际意义。它所依据的事物:武功,是子虚乌有的;它所依据的人物从都不在“天伦”这个人之常情里生活,总是在冷酷无情、世态炎凉、反复无常的闯荡江湖上生活。所有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乔峰,张无忌,阿珠,马夫人都不是孤儿就是没有正常家庭生活。连人物都看起来很虚,它告诉人们的唯一真理是:向善,修身慎行慎言。可是它要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是:屠杀、屠杀、再屠杀。一方面来说,它从根本上还是脱离不了恶;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上我们不可能仿效,也就是它所揭示的生活道理,行为准则无意义。第三、写小说还应该有良好的描述能力,即基本功。《红楼梦》里前半部贾宝玉梦游太虚的场景描写与诗词,贾妃省亲别墅的描写,触动了多少中国人关于仙女的想象,关于梦中仙境的想象。啊!你难道不觉得吗,我们中国人梦里的小桥流水就是“沁芳闸”,那经年累月青峻砖石桥榭倒挂着薛萝拂水幽幽。好的作品,这些描绘与铺叙不仅像音乐的乐段中间的华彩段一样,使小说呈现异彩,灵性而真切的描写还能触动民众一种陈年流传下来,不曾觉察却存在着的潜识层面内心深处的情愫。我们一看潇湘馆,就觉得似曾相识;仙女翩纤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的仙姿,就应该是“若飞若扬,若往若还,乍惊还喜"地嗅着面前的香花。
《人间喜剧》----《外生活场景》里关于外省风景与城市建筑的描写堪称典范。优美而准确的描述给人一种观看经典大师的油画的感觉。但同时它的建筑与环境描写不仅准确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建筑人文之风格,它还蕴含着将要出现的主人翁的性格与品位,成为小说的铺垫和伏笔。令人惊叹的是,有时他还能仅仅用两百左右的字集客观事物的艺术美感与人物基本性格特征为一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巴氏人物描写堪称一绝。常常用廖廖数语就使人物的生理面貌特征,突出表情或习惯动作,使人跃然纸上,如见其人。描述精彩之余,还时时令人捧腹,拍案惊叹,赏玩良久,余味不尽。当然,这和巴尔扎克的出身——没落贵族所受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法国在十九世纪,民众的语言技巧已相当成熟。更何况法国那时的上流社会,对交际语言是相当讲究的,人们甚至常常根据语言技巧的高低来推断别人的出身与道德修养。巴氏和曹氏在突出人物特征的夸张手法这一点上丝毫不遗余力。
总的来说,上面三点都必须具有天赋灵性,即对事物良好而准确的感觉能力,否则再博学的人也无法写出传世之作。与巴尔扎克同时代的人比巴氏博学和掌握写作技巧的人绝对有,与曹雪芹同时代的鸿儒我们中国人清楚更多,但是他们并不能像两位一样看待事物。只有曹氏的贾宝玉嘴角才会即“怒时而若笑,嗔视更有情”,林黛玉眉间眼底才会“泪光点点,眉尖若蹙,两靥含愁”。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作过这样类似的人物描写,只有曹雪芹的人物才会怒而含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悠悠,唯此一人而已。如此文笔,恰如曹孟德湖光月色中横塑赋诗的舍我其谁?
《红楼梦》以上三点都具备,《人间喜剧》后二者具备,前一条待斟酌。因为它是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写作,而不是局限于关注个人悲喜命运的角度写作。看《人间喜剧》每一部之后,你都会感觉到仿佛有一位智者隐在高处,发出了无形中普遍存在的人生哲理:那样杰出的人,竟然生命就这样终结在这样庸俗的生活客观必然规律里!
使人掩卷之余,一声叹息,而伊人已逝矣!
要同时达到这样三点,是很有难度的。张爱玲仅凭首条之一袂,已激起人们对往昔人文的怀念热潮。《西游记》虽具三者,但艺术手法不够。《三国演义》平铺直叙,缺乏主旨,技巧欠佳。《水浒传》直如“土匪传”,虽有突出人物典范,但常常与其它人物混杂。《西厢记》中凹,即具前者与后者,缺乏中间的情节的编排能力,这些作品都不如古代民间文学《李娃传》,此文仅千余字,而情节一波十折,吾数了一数,确有十折,巧乎?妙乎?跌宕中甚见丘壑,而连接承应自然,似必然者.斯文之文笔优美,人物鲜明,非寻常人所能为.只是一条,主旨平平,也不过就是讴歌烟花女子与相公士子的爱情.《红楼梦》在这三点之上已臻化境,十年血泪磨一杵,其精美细微,浑圆温润,出神入化,放眼之下其风流蕴藉无与比肩,仅其独步面已.
在文章主旨上《红楼梦》与《追忆似水年华》是相似的。它们都追忆叹息已逝的美好事物。但《红楼梦》更多了一层揭示。它崇尚自由,在血泪中痛思为什么没有追随到自由?为什么我们没有期待共产主义所展望的物质文明社会的到到来,那样我们的贾宝玉即使不做禄虫蠹物,也可以天天沈醉在富贵乡大观园的纯洁浪漫儿女情长里,清净不顾仕途经济女儿国里。它的新意在于尊重女性的人格,提出女人也应该有独立的爱。整部书,没有一处废句赘笔。
《人间喜剧》任何一卷在握,你马上会感觉到作者艺术笔力之老辣稔熟。《红楼梦》却常置伏笔,对与主人公无关的人物描写实际上层层铺垫,处处衬托着主人公。常常看到,呀,怎么写这些配角干什么?后面一看,幡然大悟,哦,这是主人公情节发展的必然连缀。情节的转折,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色.在《人间喜剧》里看起来突出的偶然事件,后面看起来也好象是"客观"必然的.说故事写小说的高手,在于能使多折的情节看起来自然而然,毫无矫凿牵强痕迹。在这里,作者安插的看起来偶然的事情对小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庸的好处在于文章主题清晰,脉络鲜明,每个人物都顺应着他自己的轨道,有条不问紊地运行。也只有马夫人和阿紫遇到那样的偶然事件才会那么做,而阿珠和段誉是绝不会的,这样才是符合主要人物的性格必然的。
即使小人物都在很自然的情节里精当地呈现她们的社会观与自成一统的人生哲学,而那些社会伦理很概括又详尽地给今天的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不同的风俗与伦理,无意中使其具有古代社会学研究价值.
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贾府的夫人丫鬟服饰华丽,都以为是主人,看似仙女下凡;仆役小幺们见到林、钗二人赶快屏气避侍路旁,大气都不敢出,为的是怕“吹化了宝姑娘,吹跑了林姑娘”。还有宝玉效外祭晴雯时,茗烟的心理,行为与语言,廖廖数语,着墨极少,但是反映了候府公子的下人服侍主人时的一般态度,更主要的是,这样无形中展示的是一种人格的艺术美,它烘托衬垫了贾宝玉的人格情操,那是一种高贵的人品境界.
《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储首即拾,随处可见。对那些小人物的命运的写法,作者的情意从而使毫端墨底,从而蕴含的情韵,都能使你嘬一口酒,叹息一声,在烟雾朦胧中品味回思良久,我猜想,这关键在于作者的情,就是文章的真情。遥想曹氏当年草舍茅斋,一个四十多岁历经人世沧桑变故饱读人间人情世故的微胖男人,醒里梦里,想的都是那个已逝的“温柔富贵乡,锦绣黻黼梦”啊,那样的年华与那样的人和事,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省思良久,才会在醉里痛里决心拾笔,记下重现那美好的一幕,草书、删增、细磨、、、、十年之功,果然威力非同凡响——曹老,请您勿悲,含着微笑安然而睡吧,全中国上上下下,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在叹惋品味着您那个“梦”。
在《人间喜剧》里,这样的手法也是毫不混乱,丝毫不爽的,每一个阶层的人物典型,都有一套他们的人生哲学与社会观,他常常用两三页的篇幅来描绘某地某时的人文、风俗、地理、建筑,使你来临其境,彼时彼地的环境与群众的社会活动都鲜活地如在眼前,甚至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会说什么话你都能猜到。巴老常常借书中人物对社会与人生发出议论与深思,相形之下,这们的议论篇幅不大,常常仅数十或一百字而已,但是却很精当地像一个年老的智者隐在高处发出了沧桑的人生感喟与结论。揭示生活的真理,警告后来。《追忆似水年华》写儿童时期很有灵性,展现了一颗幼小纯净的心灵对美好事物良好的感知能力,热烈地赞美与追求。这一点上,只有《追忆》做到非常成功。但是后面常常有连篇累牍,人物个别习俗与细微的生活感触连连不断。感觉不佳的关键在于,它不像巴老是揭示的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民众的普遍观念,而是某个人在人生旅途中对某人某物当时的转瞬即逝的概念。作者把“个别”的生命感受,即自我比抽丝剥茧尽量拉伸,延长,而似乎丝毫不考虑它的价值意义,是否应当适可而止.若把文章主旨作人之神采,情节作骨,描述为肉,那么<追忆似水年华>宛如一位肉多骨细环肥燕瘦的肥美人,《人间》似骨格清韧的玉面书生,《红楼》则像丰神秀骨的高阳神女,《李娃传》恰若一个蒲松龄善良的狐仙妖魅异彩。
我以为艺术最忌讳的,是刻意;要把有意的手法化作作品本身自然的发展. 艺术是全人类的佳酿,庞大的艺术宝库是风尘人世间所有灵魂的慰藉与缀补.
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消除心中的糟粕杂质,用一颗平和安宁的心,平淡而真切的文字能够打动你,得到你的认可,它就越接近心灵.
"好"的程度也就越高,这就是有些诗歌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我认为在创作中,想象是永远也不会够,不嫌多的.以前我以为自己的想象太过于多而有涉无稽空泛之嫌,但是现在感觉在艺术上,哪怕十位杰出的大师的想象力加在一起,也还是达不到艺术的需要---因为,艺术是个庞大的圣殿,而目前,真正能够称得上艺术作品的小说,是数得出来的呵!在我心目中,只有<神曲>,<楚辞>,<文心雕龙>才是足可以与<梦娜丽莎>,与俄罗斯的巴谱诺娃那曼妙诗意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及圣樊帝冈大教堂奥妙无穷的建筑艺术相提并论的艺术作品.
想象力就是意象,它就在你的心中,是你自己的美妙感觉.它透过你非凡而准确的描述而再现,所谓的基本功,也就是描述能力.所以你看,描述是很重要的吧?有些作品被称为技巧之作,
就是缺少意象而徒工于手法雕砌的结果.因而描述只能说是"很重要"的.
窃以为,投身艺术,首先得有一颗纯净而不自私的心;如果能够有庄严高尚的品格,闵济众生的心,自然会有许多的"意象"涌向他心中.
汲汲于一己之私,耿耿于俚俗得失,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美好的作品来的.
总之,如果你是一位热爱小说,热爱写作的人,就应该锻炼自己这三点能力,如果还能有激情(对所写的强烈热爱)秉赋(灵气),则:
下笔千言如有神助,信手拈来皆是妙句,何须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