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6)
2020 (53)
2023 (119)
上篇:D37~探访起点
今天是2022年11月9日,回程的飞机票预订在11月11日清晨,从里斯本经巴黎飞往旧金山。
欧洲大陆上的公共交通十分便利。从圣地亚哥前往里斯本虽已是穿行在两个国度间,却依然给我有市内交通般的便利感觉。我计划明天傍晚从圣地亚哥搭乘大巴直接前往里斯本机场。今天就留在圣地亚哥老城里,体验一下西班牙人的慢生活。
圣地亚哥,不仅是天主教三大圣地之一,旅游业也非常兴旺。有许许多多往来的观光客和旅行团,但仍是朝圣者占多数,通过他们硕大的背包和沧桑的面孔就能分辨出来。不过也有像我一样放下背包之后出来闲逛的。走在街巷里,手上端着相机,反而更像是路过的游玩客。
Linden离开圣地亚哥前曾经向我推荐过大教堂旁边的朝圣博物馆,说内容很丰富,还是免费的,她一人在博物馆里流连了三个多小时。
今天中午,我走进了Museum of Pilgrimage。博物馆有四个楼面,不仅介绍了圣地亚哥之路,也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其它朝圣文化。
每当谈及宗教以及人文历史,我都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理工女,我一直对阅读大部头的文史书籍兴趣缺缺,而是将旅行作为弥补自己人文知识欠缺的一种手段。尽管我至今都没能成为宗教信徒,但我愿意对崭新的事物和观念敞开怀抱,以一颗赤子之心享受宗教带来的美的气息,动作,声音,服饰,道具等等。我感受到了人们虔诚倾诉的灵魂,相信我们能够心心相通。
圣地亚哥之路,源于宗教朝圣。但恰恰是这条路对所有人的亲切包容,使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这组徒步圣地亚哥之路写实照片中的每个画面都令我感到熟悉和亲切。我甚至可以听见晨光下鸟儿的啼鸣,午后葡萄架下悠扬的歌声,傍晚朝圣招待所里欢快的交谈。
相信每位走过圣地亚哥之路的朝圣者都会珍藏自己的贝壳,背包,朝圣护照。随着时光渐行渐远,这些曾经伴随着自己一路走来的随身携带品,就像是抛下的锚,将稳稳的牵着载满记忆的小船。
我尝试了一下,想看看系统里会不会有我的名字。呵呵,估计要等100年后,或许,我要为圣路做些贡献后,我的名字才会进入系统。
博物馆里对熊野古道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关注。在徒步葡萄牙之路时,”四人帮”在一起时多次聊起这条在日本的朝圣之路。Martin说,他接下来要去徒步的步道,便是熊野古道。Jose对此也兴趣盎然,甚至约我要一起去走。
即使亲眼目睹过也非所有的朝圣都能引发我的敬意。毕竟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同,目睹并阐释的世界也会有所不同。
西班牙人的慢生活中当然少不了Tapas。从博物馆出来后,我走进一家人气最旺的Tapas店,各点了一份Galicia的香肠仔和Padron Pepper。
原本还打算参观大教堂博物馆,登上圣地亚哥教堂的顶塔,因为正在下雨,还是把登高的机会留给下次再来圣地亚哥吧。
圣地亚哥,这座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是非常值得文人雅客游赏的,而我卯足了劲儿,也只能看了个热闹。如果我能再博学一点,没准儿也能酝酿出个什么苦旅一叹之类的,这样想来发觉自己真是贪得无厌,难道这趟旅行带给我的收获还不够多吗?经历本身就是最大的福分了。
傍晚回到招待所时,房厅里和厨房里都很热闹。房厅里围成一圈的长沙发上几乎坐满了人,有的在上网,有的在聊天。厨房里也弥漫着烧煮晚餐的香气。这时一位坐在沙发上的女士起身说是要去烧些开水泡茶,问我要不要也来一杯。我谢了她,找了一个空处坐下。不一会儿,女士端来两杯茶,递给我一杯。
我手捧着热茶,盘腿坐在沙发的一角,倾听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述说着自己的心声。这是我喜欢的时刻。在丝绸之路的蒙古包里,在亚马逊雨林的小木屋里,在穿越非洲的大篷车边,在欧洲青旅的天台上,在数不清的旅途中,倾听人们的心声是我旅行经历的重要一部分。
下篇:D39~更多感动&后记
:)
如果我对“苦旅”理解正确的话,藏人一路“磕长头”朝圣苦的程度恐怕要算世界第一了。
看几个描述:
“藏族人上千公里的朝圣之路:磕10万长头,行拜大半年,风雨无阻!”
“等到晚上休息的时候,就必须待在原地停足歇息。第二天的早上就仍然从昨天的原地进行磕长头。”
这里有个视频,走几步就全身正面贴地,磕个头,站起来,走几步,再伏下贴地。很震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wSlDLPrIw
:)
这些传达如此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