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沈志华替毛泽东开脱

(2011-07-05 04:06:12) 下一个

沈志华替毛泽东开脱

杜好书

 

对于毛泽东,只有那么一点的历史材料,还不知道其真假。所以几年前,我就转读斯大林的历史,也读希特勒的传记和历史,扩大我的历史视野,并想从由此及彼的思考里,对毛泽东本人和他的历史时代有深一点的了解。果然很有收获。

在网上看到沈志华教授200992日在北京纵谈苏联斯大林道路很高兴,沈教授也有这样的想法,好极了。那里知道,读了他的讲话,引起了我很多的不以为然,大陆人文中的佼佼者,也脱不了毛泽东时代所造成的文风和心态,在此,只是用沈教授的文章来一吐心中的不快吧。心里有点儿凄凉,中国大陆什么时候才能对自己的历史,对外国的历史有个正确的认识呢?

据说“沈是研究苏联历史的专家,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他对于苏联解密档案的收集、整理、出版,以及对此进行的研究,在学术 界和一般读者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里先摘录一段沈教授的文章,黑体是我加的:

195331日斯大林刚一休克,这帮人心里那个高兴啊,不给他治病。他是28号 晚上喝酒喝多了,一个人睡,第二天下午——他一般是下午起床——拉那个铃,没反应,大家一想,可能今天他要多睡会儿,但到了傍晚再拉铃,还没反应,保姆就 通知了警卫队,警卫队就通知了政治局。晚上政治局委员都来了,马林科夫、贝利亚、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几个人都来了,就是没叫医生。大家一看他休克了,围着转了一圈,谁也没说话,走了。贝利亚还说,斯大林同志睡着了,不要打搅他。第二天医生才来,斯大林已经没救了,但是还没有咽气。到了35日, 这帮人实在是绷不住了,最后就决定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决定改组苏联领导层,把十九大斯大林建立的系统全部打乱,重新回到原来那个体制,莫洛托夫又回到外交部,贝利亚又重掌安全部和内务部,驻华大使也换了,整个人全都换了,政治局常委十一个人,斯大林排最后——那会儿斯大林没死 呢,就在那屋躺着呢。他们就在这屋开会,等不急了。当时最怕的就是斯大林再睁眼,好在等他们开完会,过去再看一眼,九点多钟,斯大林闭眼了。

这和我在几本斯大林传记书里看到的不同。最早发现斯大林中风躺在地上的是他的值班侍卫人员Starostin(或另一个侍卫)。报告到内务部,再报告到马林科夫。清晨3时,马林科夫和贝利亚到斯大林处。据说,贝利亚说:“你们没有看见斯大林睡得很深吗?你们都出去,让我们的领袖安静”。到早上9时,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再来,然后其他政治局委员和医生才来。

从这一段可以看到,沈志华教授对这个历史的基本情理不想一想。斯大林是想什么时候起来他就什么时候起来的。未经招唤,他是不许侍卫人员进房的。侍卫人员怎么敢拉那个铃,没反应呢?只有斯大林可以摇铃叫人,侍卫人员怎么会在关了门的房外拉铃叫斯大林,听反应吗?很不合情理的话。

更有趣的是,沈志华教授说:这帮人心里那个高兴啊,不给他治病。这帮人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等政治局委员们,他们怎么能够不给斯大林治病?他们那么团结一致? 独裁者手下是有很多的派,处于暂时的平衡态,这个平衡是由独裁者维持的,独裁者一死,局面将怎么变化,局内的人一不知道二很紧张。他们心里是很复杂的。他们的前景是非常不确定的。这怎么能高兴起来?

事实上,莫洛托夫是难过的,有历史的目击者们。32日, 贝利亚的妻子是哭的,贝利亚的儿子,感到放松了。斯大林死后,贝利亚对妻子说,“假如他(斯大林)再多活一年,没有一个政治局委员会活下去。” 贝利亚妻子回答说:“你现在的地位比在斯大林时更不确定。”赫鲁晓夫和贝利亚是对立的,而那时贝利亚地位比赫鲁晓夫高,赫鲁晓夫怎么会高兴?

由此及彼的思考历史,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比斯大林搞得更糟糕,更怨声载道了,毛泽东病危时,这帮人心里那个高兴啊,会那么简单吗?听到毛泽东中风,周恩来小便在身上,他怎么没有高兴呢?

沈教授说,到了35日,这帮人实在是绷不住了,最后就决定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决定改组苏联领导层,

怎么叫绷不住了? 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病危时,向全国人民发布了三次病情公报,这表示他们还有尊崇人民的意愿。斯大林病危,苏共中央当然要决定新的领导,他们用不到等到斯大林死后再决定,这表明了苏共还有点集体领导。正因为他们多少还有投票选举决定的意识,他们是不怕斯大林再睁眼

沈教授说,把十九大斯大林建立的系统全部打乱,重新回到原来那个体制,莫洛托夫又回到外交部,贝利亚又重掌安全部和内务部,驻华大使也换了,整个人全都换了,这真像写大字报,随便说,没有界定。重新回到原来那个体制,整个人全都换了,原来那个体制不是斯大林的体制?那有人全都换了的事!驻华大使也换了,是什么时候换的?为什么换的。是原本就要换任的?还是中苏外交关系发生突变才换的?斯大林生前和南斯拉夫关系很紧张,而且是斯大林理亏,苏共领导首先想要解决的是苏南关系,首先要换的应该是驻南大使。沈教授研究历史应当有全方位的视野,应当时时考量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沈教授把跟本不相干的换个驻华大使的事也拉上,他的潜在目的就是说中国重要。

沃尔科戈诺夫的《胜利和悲剧--斯大林的政治肖象》,是本权威著作(己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里面说得很清楚,斯大林死后第二天开会,决定25人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减改为十个,减掉的是新上来的人,老的没有换。

沈教授的讲话,很有毛泽东的文风。那就是下面几点:

1)毛泽东的知识是歪斜的, 他读书是心血来潮和由兴趣决定的。毛泽东问美国美国记者Theodore H. White 1915-1986),华盛顿有没有机器?华盛顿有没有电气?毛泽东自己回答没有,英国人都有,但华盛顿胜利了。明显毛泽东不知道美国革命时没有电气。他的时代概念都错了。这位记者对延安的毛泽东的观察,“他而且是吓人的,不许反对和分歧的。”

2)毛泽东惯于凭他的一知半解,想当然的来做预计和做结论。他的过分自信使他把想当然的东西当成了真的。他的独裁又封住了下面人的嘴。比如“一个钢铁,一个粮食,什么事都好办了”。比如他看了点基辛格的风流生活报道材料,想当然地以为基辛格好色,第一次和基辛格见面就大聊女人,基辛格只是应酬,并不接话题,毛泽东都并没有觉得。

3)毛泽东的号召,政策等,多不讲究定义,界限和量度。毛泽东读书时,对要求量度的数理科目是很别脚的,描写真实的的画图课,他也是不行的。毛泽东喜欢一轟而起的群众运动,为了发动群众,他怎么能讲究定义和界限呢?他的运动群众的运动,是摸着石头过河,他心里没有个底的。文革证明了这一点。

4)毛泽东随便说话,错对黑白他不在意的,考虑的只是政治上的利弊。特别对党内和下级说话,反正错了也没人敢传出去。

一知半解的歪斜的知识,过分自信的想当然,不讲究定义,界限和量度,想当然的随便说。这四点,也是毛泽东他本人思想的特点。这和斯大林正好相反。我们读毛选是很不容易看出来的,因为毛选的文章是经过历史的矫正和很多文人的把关和修改的。和毛泽东的原始思想是大不一样的。

中国的文化人很多有毛泽东的这四个文风特点。下面再看一段沈教授的话:

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上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对手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永远斗不过职业政治家,他们不愿意耍阴谋手段,但斯大林他就可以。

斯大林的对手们,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都是职业政治家。斯大林本人也够格称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永远斗不过职业政治家,这话不讲定义,其次不符合历史。

上面是我在一年多前写的读书笔记。最近又读到沈志华的另一篇讲话,题目是毛泽东的二次出国。沈志华在这里又显示了毛派文风和替毛泽东开脱。

先看文风,沈志华在讲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

当时提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实际上苏联办什么事都是听毛的,毛要是不发话,赫鲁晓夫什么事都办不成。

在整个开会的前前后后,赫鲁晓夫就像个跟班似的,跟 着毛泽东到处跑。表面上这个会议是在莫斯科开,苏联是主人,我看背后的导演就是毛泽东。

给我产生这样一个感觉,毛泽东是不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首,但是他要垂帘听政,什么事你先在外面支应着,你负责,但是最后决定权是我 的,实际上也是这样,1957年底之前,双方大体上就形成了这样的关系,包括毛和赫鲁晓夫本人,还有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沈志华讲得真风趣,听的学生如果不动脑子,为民族情绪所鼓舞,也许也很高兴。“赫鲁晓夫就像个跟班似的,跟 着毛泽东到处跑。”  这可能吗?沈志华,如同许多中国的文人没有数学头脑一样,不会统计一下,毛泽东在苏联住了多少小时,赫鲁晓夫陪了他多少小时。毛泽东去了多少地方,赫鲁晓夫陪了他几次。 顺便要提的是,在《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里写道:“每天早上他(赫鲁晓夫)都要前来请安”。 这请安二字用得非常坏,根本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中国的历史家太受民族情绪的摆布了。赫鲁晓夫每天早上去看毛泽东,也许是他幕僚的建议,幕僚知道毛泽东吃马屁,尤其高兴洋马屁。

 

1957年的苏联,有原子弹,有放卫星的导弹。中国有什么,在中国的苏联专家和军事顾问知道得一清二楚。赫鲁晓夫会给你毛泽东最后决定权的吗?老实说,被中国救了命的金日成对毛泽东都有不买账的。毛泽东支援柬埔寨的军火,越南扣住不转运,毛泽东对此无可奈何。

作为历史家的沈志华,应当对毛泽东那时的国际地位有个正确的感觉。

对毛泽东力排众议突然断然决定出兵朝鲜,沈志华的新解释是为了救中苏同盟条约,他说:

就他一定要出兵朝鲜,主要是挽救《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因为别人心里可能不知道,但是毛泽东心里非常明白,他访苏是得罪了斯大林,当然开始 斯大林是得罪了他的。

所以中国出兵,毛泽东不是为了国家安全,如果他是为了国家安全,他就不动了, 不动是最安全的了,所以他不是为了国家安全,你说是为了帮助朝鲜,当然结果肯定是为了帮助朝鲜,但动机不一定就为了朝鲜,为了朝鲜,至于这样吗?其实就是 为了苏联,为了苏联潜在的背后还是为了自己,因为当时能够帮助中共,能够稳定这个政权,能够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同时搞经济建设只有苏联,所以毛那会儿就是 为了要挽回跟苏联的关系,他当然知道现在出兵对中国非常不利,中国没有这么准备,武器又不如人,这些材料都非常详细。但是他不这样做就彻底失去了斯大林的 信任,中苏同盟条约就形同一张废纸,没有人再来帮你,所以他只能出兵。

斯大林在对德国作战危急时,很担心日本从东方来夹击,几乎是命令和恳求中共对日本发动攻击,以拖住日本不能进攻苏联。抗战时毛泽东怎么肯去牺牲他的实力呢,当然不动作。斯大林怎么会忘记这一段不忠于他的事呢?南斯拉夫的铁托有点实力,就不听斯大林。斯大林当然要估量,毛泽东是不是中国的铁托。毛泽东在中共里是做了老大,但还没有得到斯大林的背书。假如斯大林支持中共的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是麻烦多多的,因为在中共的集体意识里,斯大林的话是很有分量的。所以毛泽东很想去见斯大林,跟斯大林促膝谈心,毛泽东见了斯大林的开场白就是 “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斥的人,有话无处说。”目的让斯大林了解他,背书他。那里知道,斯大林阅历深久,生性多疑,现实透顶了,那要听毛泽东说他在中国革命和马列主义上多么行(Sagacity)以及表忠心的话呢。你是胜利者,还要抱怨什么呢,斯大林就一句话把毛泽东的口封了。

贝利亚参加毛泽东和斯大林的第一次会谈,毛泽东讲完愚公移山的故事,贝利亚就蔑视地笑了,回家就对他妻子说,去看看那个白痴毛泽东。毛泽东的手下,送了贝利亚一吨大米,搁在他家的门廊里面,几十个麻袋,叫贝利亚的妻子和儿子看了绝倒。

毛泽东见斯大林的主要目的是给斯大林一个好印象,把他接入斯大林的山门。为此,他不带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高岗,连高岗给斯大林的礼物,已经挂上毛的列车了,都叫拿下。怕他们抢了他的风头。斯大林读过陈伯达的书,对陈伯达热络点,毛泽东都不高兴,非常敏感地猜疑斯大林对他的态度。斯大林一问到援助的具体问题,毛泽东事前没有准备,答不上。要叫周恩来。贝利亚盛赞周恩来,“他是我们要打交道的人”。斯大林把毛泽东当会事,因为他是那么大的中共的领袖,心里,对毛不欣赏的也不信任的。毛泽东也知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这就是师哲说在整个访苏过程中,“我觉得毛泽东想要说的话没有说出来,这使他很不愉快”

毛泽东后来在卢布和人民币的汇率上大让步。苏联贷款是1%利息,毛泽东要加到2%。这种出奇讨好的做法,在斯大林那里是没有大效果的。 只有出兵朝鲜,才是真正的割肉牺牲,才能得到斯大林的信任。

 

沈志华对赫鲁晓夫的下台是信口开河的: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遇到最大的、致命的打击,就是中国。如果仅仅是苏联党内矛盾的话,我觉得他能克服,。。。。所以单就苏联党内政治斗争的话,赫鲁晓夫应该是占上风的,但是中国这个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就是1958年以后中国反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步一步的把他推向了绝路。

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处女地大种玉米,大造住房,分工业党和农业党等等,毛泽东怎么给他致命的打击 西方历史家认为,赫鲁晓夫的下台,是因为他始终没能巩固他的权力;打下U2飞机并没有争取到保守派的支持;波兰和东德的问题。

沈志华说毛泽东的作用大的根据是:

原来都是全世界共产党学苏联共产党的文件,现在是苏联共产党学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地位发生了变化。而且到 1957年的时候,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考试,前提条件是你有没有读过毛泽东的实践论,如果没有读过,就没有考试资格。现在我们外交部档案,这方面的材料非 常多。

苏联把中共部分赞成和以后反对它的中共文件印出来给党员和人民看,客观上是有自信心的做法。毛泽东敢这样做吗?至于
现在是苏联共产党学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地位发生了变化。恐怕太夸张了吧?莫斯科大学申请哲学博士考试前,大概有份资格预审,上面有读书要求。在那个书目上,我想一定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也许还有希腊的欧洲的,也许还有胡志明的,也许总共有一二百篇。毛泽东的实践论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做个历史的设想,考生对考官说,我没读列宁的那篇,考官皱眉摇头;考生对考官说,我忘了读毛泽东的那篇了,考官挥手算了。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历史Sense

那时中国驻苏联的大使馆,为了讨好毛泽东,一定收集了很多毛泽东的实践论在苏联的好评。苏联哲学界对实践论的批评,那就不报告到北京去了,免得将来说借洋人来反毛泽东。

毛泽东和他的同伙,把这些报告转发给高级干部读,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时,毛泽东自己也给这些报告捧得忘乎所以,在莫斯科会议上放肆到明显地不尊重主人,自说自话不看对象不讲客观效果了。

 

我所知道的是,毛泽东的反对苏共,反而有利于苏共的改革派来清除斯大林的影响。苏联体制内的Medvedev说,中共在1963年宣称的对斯大林的态度是马列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界线,在1966711日人民日报说,毛泽东是当代的马列主义的顶峰,拥护或者反对毛泽东是马列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界线等。也是他要写斯大林传的另一个原因。萨哈罗夫和索尔仁尼琴那样的不同政见者都担心毛泽东乱来,认为对中国实行核手术也是一个办法。

 

说毛泽东一步一步的把赫鲁晓夫推向了绝路,非常过分。说毛泽东在输出他的革命时,很可怜,做了好多蠢事,不过分。他自己对管钱的人说,钱给得少了,“人家就翻脸啊”。文革时荷兰有个政治骗子,为了吃中国的菜,拿了荷兰警察的钱,(警察要知道谁会定购杂志)办了一份杂志,大说中国好话,果然他被邀请到北京。说毛泽东是柬共幕后的黑手,把柬共往死路上推,不过分。当然,柬共是自己走向灭亡的。

沈志华要为毛泽东的著名语录“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开脱说:

一直到1963年的时候苏联才把这个讲话在报纸上登出来了,当时赫鲁晓夫指责毛泽东是个战争狂人,后来中国也把这个文件在外交 部文选上登出来了。我看过原来俄文的记录和中文的记录,其实意思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也问过李越然,因为当时这段话是李越然翻译的,我就问李越然是 不是翻译错了,为什么导致人家这么理解,说死多少人没有关系。他说没有,我就是按照毛泽东说一句我翻一句,其实我们看毛泽东的话多了以后就能知道,他不是 讲中国人死多少人没关系,他讲的意思是,革命就要有牺牲,就要有死亡,要斗争就要死人,核战争就是人死的多一点罢了,但是不死人,不斗争怎么能打败帝国主 义,他是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理解这个人首先要确定他不是说死不死人没关系,否则他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说你们国家死一半人都没事,这恐怕也很难符合他作 为一个领导者的内心。

沈志华之前,也有人替毛泽东开脱的,还比沈志华的这恐怕也很难符合他作 为一个领导者的内心。要高明些。

中国历史上草莽出身的皇帝,无一不是言伪而辩,行诡而诈,他们的血都是冷的,不在乎死人的。希特勒在入侵波兰前对他的将军们说,“成吉斯汗有意识地围杀百万的妇女和儿童,还带点欢乐的心情,历史只看到他是个伟大的建国者。。。。战争的目的不是到达那条线,而是实实在在的消灭敌人。”

就是常讲人道,讲究“religion of decency” 的邱吉尔,二战初,在英军倉促从Dunkirk撤回英国时,他下令,伤病员不是先撤,是最后撤,来不及撤的话,就让没有抵抗能力也没有战斗力伤病员去死。最后来不及撤的是4万法国军队。


毛泽东的内心怎么样的呢?毛泽东自小就见过杀人。红军初期,为了防止士兵开小差,军队开拔前,就枪毙几个人,陈尸在行军路边。到了延安,毛还到刑场看枪毙反革命,脑袋开花那样的景色他看得下去的,也许还有几分快感

解放战争时,毛泽东已经胜利在望了,还在长春围城时不许老百姓逃出城,用机枪把老百姓扫射回城,让老百姓和国民党军队抢粮吃,让大量老百姓饿死,后来还是林彪下命令放老百姓出城,事后报告毛泽东,毛泽东不置可否。

毛泽东问胡耀邦四川有什么大事,胡答道,四川几百万亩地大旱,毛泽东内心不会去想那是几百万人的生计,所以脱口而出,那算什么大事。他内心的大事是四川有人反他吗。在1959325日上海锦江饭店的会议上,毛泽东说,没粮食,可让一半人饿死,这样另一半人有得吃。

在毛泽东为了反对苏修而炮打金门制造紧张局势时,他对李志绥说,最好美国在福建丢颗原子弹,顶好炸死一千万二千万中国人,这样才能把美国帝国主义的真正面目暴露出来,才知道美国好还是中国好!

毛泽东对死人说得多轻松!这就是他的内心。可以死它一千万福建人,让人知道中国好。死三分之一,死一半,对他来说都一样,都只是个数字。在中国那个极其险恶的政治斗争里,在那个心态极其狭隘的人群里,没有死人不在乎的铁石心肠,毛泽东根本不能生存,更不要说成功了。 张闻天要下令处决一个也许是冤枉的人,他也许犹豫一个夜里,最后还安慰自己,这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啊。毛泽东则一分钟都不犹豫,他也绝对自私到不需要道德的解脱。

李锐说得对,在毛的性格中,死多少人都无所谓。汪东兴对李志绥说,毛泽东恐怕认为随便谁死都可以,只有他不能死,只有他才能把中国搞好,别的人都没有什么用处,死不死活不活关系不大。他内心不会想,我搞糟了,我退下来吧,我一死以谢天下吧,绝没有的事!毛泽东那时想的是假退让等机会反攻倒算。再想的是,趁我还在位,赶快多搞女人吧。那段时期,毛泽东是每周舞会从一次增加到二次,搞了不少女人。

在斯大林面前,毛泽东没得平起平坐的,毛泽东恭敬得很,电报上都是请示之类的用词。斯大林死了,对毛泽东是个解放。赫鲁晓夫看到了斯大林对外国共产党不对的地方,他努力改变了。赫鲁晓夫给中国的援助,按历史家 William Kirby 的说法,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技术转让,1954-1959年间,苏联化了她国民收入的7%来帮助中国。是赫鲁晓夫把大连和旅顺还给了中国。毛泽东敢向斯大林要吗? 毛泽东反赫鲁晓夫,是他内心的狭隘自私,不通世事,老子天下第一的野心的恶性大膨涨。从要和赫鲁晓夫的超美国别苗头,他搞超英国,大跃进,他自己倒是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绝路上去。

中国人民本来对外国就是一知半解的。毛泽东更把对他有用的外国事情,要你知道,对他不利的事情,不让你知道。找寻外国的事例来应证毛泽东所作所为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以欺骗他的党员和人民。文革时毛泽东把外国报刊上的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文章签发给党内的高级干部读,就是一例。

沈志华打扮历史,开脱毛泽东,误导他的学生,胡弄中国人的历史。这也许会带给沈志华眼前的好处,但也糟蹋了沈志华自己的历史,何必呢?

(写于2009/9-2011/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