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沪上聚会 (zt)

(2010-12-25 11:07:34) 下一个
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182


因为研究任务,本周第二次赴申。与上次相比,这次停留时间较长,而且呆的还是过去了解甚少的浦东张江。我的同学们在浦东工作的不少,也有留美的朋友来这里投资买房的。这几年上海的房价一涨再涨,当年出手早的,在浦东买的房升值可观,简直赚翻了。此前我一直没有机会在浦东停留,这次住在锦江之星张江店(恰好在张江动漫谷旁边)。这家是商务型宾馆,还算干净宽敞,就是离地铁车站有点距离。我到的那天是周日,大工厂、大公司关得紧腾腾的,倒也清静。

周日午餐和中学同学以及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张江高科的地铁站附近的“创新广场”(?)吃饭。她曾在周边工作,所以比较熟悉。老同学说,张江其实没有什么吃饭的地方,附近工作的人要吃个什么商务中餐,一般都来这里。我看了一下,这里的餐馆中西合璧,名目繁多,但大多是“升级版”的快餐饭馆,包括肯德基、“约翰老爸”批萨(Papa John)、永和豆浆等等,可能适合上班白领的需求。她推荐的这家叫做“龙门客栈”的餐馆号称是台湾风味,不过我一看菜单,好像也有不少本帮菜,大约是为了适合本地口味吧。我们特地点了台式小吃“蚵仔煎”,因为我久闻大名,但一直没有品尝过。端上来一看,是个半月形的面饼(好像是澄粉一类透明粘稠的原料做的),里面加了鸡蛋、韭菜、蛤蜊肉、芹菜,煎好之后又浇了一层番茄酱。独特是独特,不过是否地道我就不知道了。同学的孩子倒很喜欢。只是孩子吃饱了就坐不住,她妈妈打发她出门逛逛,好让我们有机会说说话。听她说说自己工作的近况和故人的情形,我不由庆幸自己不做他们的行当。中国当今发财的机会虽多,钱并不是好赚的,成功风光的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晚餐则是大学同学聚会的饭局。我又从宾馆坐地铁前去赴会。他们定在陆家嘴正大广场三楼的鼎泰和。下了地铁车站,印象最深的是高楼林立之中,到处是旅游大巴,停得横七竖八的。游客们拿着照相机、手机、摄像机拍个不停,仿佛是参观好莱坞。确实,这里的海关、东方明珠、正大广场之类的建筑都高耸壮观,即使未必都风格独特,但很能代表国人心目中的大城市印象。而且,地铁站出口处修建了曲折的过街天桥,既保证了交通安全,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拍照的制高点。

我迟到了15分钟,因为找张江的地铁车站花了好一阵时间,又走了半天。见到大学时代的同学很高兴。我们大学同寝室四年,毕业之后虽然各自为命运所驱策、辗转奔波十几年,还能保持联系,也很不容易。我们吃饭的地方是台湾人开的连锁店,据说以点心精巧细致著名。她们比较熟门熟路,所以代为点菜。几个凉菜是苦瓜条、凉拌木耳、红烧鲳鱼、卷心菜煮咸肉等,我觉得一般,不过点心还是不错的。汤包是苏州式样,一两十个,一口一个的那种。鲜虾烧卖也做得玲珑秀气。担担面是“台式”,加了花生酱,但不辣。甜点包括发糕、豆沙馅的寿桃,不过我最欣赏的是酒酿元宵。每人面前一个加盖的小盅,一打开,只见雪白的酒酿象花瓣一样丝丝飘散,三个芝麻汤圆半沉半浮、若隐若现,汤面上撒的金黄的桂花和鲜红的枸杞子更增加了色彩。咬一口汤圆,香气四溢,甘甜在舌尖上爆炸开来,芝麻的香甜又和糯米的糯滑相得益彰,真是色香味俱全的精美点心,也是地道的江南风味。

席间也听她们谈到各自家庭生活中“难念的经”。总之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庭都要操心,很辛苦很不容易。难怪她们有“焦头烂额”之叹。我想,这样的聚会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倾诉、减压的场所吧。吃完出门,天桥上的游人越发拥挤。因为正是华灯初上之时,东方明珠的几个球形熠熠生辉,黄浦江上的轮船也是灯火辉煌,夜景着实不错呢。天桥上的世博志愿者和其他治安执勤人员以及公安警察也不少。老同学说,这次上海世博从外地警校抽调了不少人,志愿者名额似乎是摊派到各街道、各单位的,这大概也是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吧。

到达地铁站,我们坐车的方向正好相反,于是在隆隆的车声中挥手作别,各奔东西。再要见面,恐怕要等明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