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距离产生美 (zt)

(2010-12-25 11:04:25) 下一个
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270

小镇地方偏僻,就业机会相应地大受限制。在我校工作的教授常常面临配偶工作无着的困境,其中甚至有因此放弃大学教职的铁饭碗而搬迁的。当然,也有夫妻分居两地,必须每次单程驾车三四小时才能“鹊桥相会”的通勤(commuter)伴侣。我常想,这里寒冬腊月天气恶劣,每次长途开车耗油又烦人,能长期坚持,维护一段长途情缘实在不容易。

同事中有位教育系的K教授,如今已年过耳顺,可是身材娇小,行动敏捷,言辞爽利,望之如四十许人。听别的同事说,在她的先生退休之前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两人一直两地分居,直到最近几年才终于住到一个屋檐下。我正赞叹他们夫妻之间的忠贞不渝,却听别人传播她的名言:“要不是我们两个当初分居、通勤,这段婚姻根本维持不下去”。

最近有幸去K家聚会,才隐约领悟到他们夫妻的相处之道。K出身较为上层的家庭,从小接受音乐、外语方面的训练,俨然是个才女加淑女。而她的先生是普罗阶层出身,所以K和丈夫的家人相处得一直不算太顺。 K的某些“作派”,比如说“素食主义”,让她的恪守美国大众“肉加土豆”(meat and potato)式传统饮食方式的婆母很看不惯。家庭背景迥异的这样一对男女走到一起,生活习惯、文化趣味也不尽相同,大概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相互磨合、彼此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聚少离多,虽然造成某些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但也浓缩了两人的感情,未必是一件坏事。

K的先生是某大公司的专任心理咨询师,有很多年一直在美国到处巡回,到该公司旗下、分布在各地的医院进行考察管理。K则在小镇按兵不动,安安心心地做她的大学教授,并且半独立地抚养两个孩子。1993年,他们的子女都长大成人、离开家庭以后,K和先生只花了四万多美元就买下了一栋旧房子。十几年来,两人象一对辛勤的燕子,自己装修、布置,终于成就了目前舒适美观的家居环境。她家外观小而不起眼的房子,内里竟然别有乾坤。楼上、楼下每间房间都改造得小巧精致,每寸空间都利用得紧凑合理。她的先生又热衷木工,家里的床、书架等等都是他用房子里原来的胡桃木亲手打造的。那些真材实料的家具,式样简洁大方,花纹天然精美,在灯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视觉效果和手感都很好。难怪有同事评价说,K的先生宜室宜家,足以白头偕老。

可是这样久经考验、终身厮守的夫妻两人,还是珍视自己的个人空间。告别的时候,K又提到,她的先生在街对面另外买了一栋小房子,为的是兴致来时,他可以有个安安静静做木工的车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