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游姑苏(下):网师园 (zt)

(2010-12-25 10:56:27) 下一个
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384


下午天气依旧燠热,我们三个中饭后又向网师园进发。这里是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造的万卷堂的遗址,当时亦称“渔隐”,元朝曾是佛寺,如今的园林是清朝乾隆年间才建成的,“网师”二字,正扣“渔隐”的旧名。

与沧浪亭相比,网师园规模略大,园中的水面也开阔得多。其中的假山、游廊、亭台、天井、殿榭都是江南园林的格局,自不必多说。我知道网师园,因为大画家张大千和其兄张善子早年曾租用此间(当时是何氏私人园林)隐居作画。善子擅长画虎,又爱虎成癖,有“虎痴”之称。当年张氏昆仲在园内养了一只小白虎,并合作画成十二幅以虎为主角的扇面,号“十二金钗”,用《西厢记》中的艳词,如“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等来题画。小老虎很淘气,有客人来访会咬破他们的袖子。在他们当时的画室“大风堂”的堂南天井西墙上,至今还嵌有碎石一方,镌刻着“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几字,是张大千书于台北,寄来立碑的。

另外,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面有个“明轩”(Astor Court),是模仿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建造的。簃是类似于书斋的小屋, 殿春者,春末也,因为书斋外广种芍药,春末夏初开花而得名。当初我三天之内连游两次大都会博物馆,可是因为明轩正在整修,终于还是缘悭一面。

网师园下午来了好几拨旅游团,两拨是外国人,一拨好像是中国大学生。导游叽叽呱呱用洋文给国际友人讲解,父母问我他们的英文怎么样,我笑而不答。园内仅有的一家茶室挤得满满的,据说苏州人持老年卡或购买一张期限为一年的园林卡,进这种小园林就可以免费。果然,茶室中打牌、聊天、嗑瓜子的大多是老人。

网师园因为较为开阔,给我的观感更好。不过不久大雨倾盆,人又多,没法进茶室,所以我们早早出园,改去水天堂茶馆,泡茶、吃零食,坐了一下午。傍晚雨止,我们出门去临顿路(苏白叫“伦敦路”)的“哑巴生煎”吃点心。这也是一家连锁店。记得小时候,祖父居处附近的皋桥头有一家大观楼,请的大师傅就是近水台原来的厨子“哑巴”,据说他做出的生煎包子别有一功。曾几何时,他的名字也成了一种品牌,被人用来开店了。

父母上个月来苏州探过路,对这家的生煎赞不绝口。不过,这次他们却表示没有上次那么美味,一是包子皮太厚,二是肉馅不够细腻。我吃着倒还好,包子皮还是松脆可口的,上面也按照惯例撒着葱花和白芝麻。吃罢饭,我们又去附近的观前街逛了一圈,看看叶受和、采芝斋、稻香村、黄天源等老字号的门面,顺便在黄天源买了些糯米糍团、金银团和卤汁豆腐干。走到玄妙观门口已是暮色四合。我们就在树下的长凳下休息了一会,看看拖家带口的本地人也是一种趣味。只是有两个来招徕生意的看手相、面相的算命人,有点讨厌。

晚上坐火车回家,到家9点已过。这次重游姑苏,可以算是父亲的怀旧之旅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