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8062星期四初到布鲁塞尔,长途奔波,时差严重,所以连带许多发言也听得云里雾里。周五感觉就好多了。经过一夜好睡,白天又见到了久违的太阳,心情振奋。走去开会的路上,见到布鲁塞尔街道上高大浓密的绿树,初升的朝阳照在古老幽深的宫廷建筑上,也照在现代的高楼和宽阔的马路上。虽然没时间细看,但新旧对照之下,感觉这是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周五的几个小组发言都很有意思。上午有人谈德国肥皂剧、希腊言情电影、印度“宝莱坞”(Bollywood)经典言情片《德福答斯》(Devdas)的三个不同版本、言情小说的翻译,下午有人谈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年妇女形象和单亲家庭,涉及到罗曼司研究的多种媒体、多个层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讨论英文言情小说中强势男性主人公(alpha male)塑造的报告。发言人对这类男主的描述是:“老派、男子汉气十足、强硬但又饱受情感心理方面的煎熬”(old-fashioned,macho,hard-edged,tormented hero),又总结了男主塑造的几个发展阶段:70年代的“强暴犯”男主角;80年代的感情创伤型男主(这个时期的言情小说中开始结合男性视角);90年代的反抗传统型男主(这个时期的言情也开始出现对传统性别规范和定义的戏仿和挑战);以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性”趣十足(erotic)的男主(同时出现了女性写作、女性阅读的描写男男言情的同人小说,类似于耽美或BL)。相比之下,下午的第二个主题报告,虽然是西班牙某大学研究美国浪漫喜剧电影(Romantic Comedy, 简称 Rom Com)的某大家所作,倒不如前面提到的报告有趣。我觉得这个主题报告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发言人认为,看言情小说时人人都追求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对于电影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相反,电影的中部才是情节开展最曲折、人物性格塑造最丰满的地方。而且,浪漫喜剧的一大看点在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言辞较量、互斗机峰。“吵架是好事,正说明他们之间的强烈吸引力和般配程度。”
周六是会议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发言的日子。我们小组发言之前,是本次大会的第三个主题发言。发言人是“通俗罗曼司研究协会”的副会长,也针对英文罗曼司小说的发展发表过专著。所以,她给我们提供的首先就是70、80年代以来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总结。虽然作为一个偏重文本分析的英文教授,她的方法主要来自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阵营,但她的报告对于让大家了解整个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很有帮助。而她的评点人,也是本次大会组织者和东道主的评价也很精彩。她的中心论点就是主题发言人因为自己独有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成见)而只重视文本,其实对于读者和接受学等方面的研究有所忽视。
下午第一个小组发言是两个法国女子从学术和个人经历两个方面谈言情小说在法国的销售和接受状况。比方说,法国没有本土通俗言情作家,从英文翻译来的言情一般被删节。这倒不仅是因为法国人觉得翻译后的某些情节粗俗不堪,而且因为英文翻译成法文(或德文、荷兰文)会增加15%-20%的字数,所以出版商觉得卖不出去。在法国,正统的书商也不销售言情小说,人们只能在超市、车站等非正规性场所买到(在德国、荷兰也是这个情况),也没有通过电子书发表的法文言情,社会普遍存在对言情小说的轻视,对女性消费的忽视。针对这种情况,发言人中的一位自发开创了一个法文网站,提供关于言情出版的最新信息,也为同好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让她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因为自己的这种“带有负罪感的娱乐”而躲躲闪闪。
大会结束前还有一个总结讨论的“圆桌会议”(round table),几位主题发言人和通俗罗曼司研究协会的负责人和大家一起讨论“通俗罗曼司研究是否已经自成一家”?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听出不少人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不自以为是“通俗罗曼司研究的学者”。而几位主持人也有焦虑感,因为通俗罗曼司研究常被同事们嘲笑为“不登大雅之堂”,本单位的基金支持、学术认可都少得可怜。而且,因为这些创始人大多是英文教授出身,所以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都受到限制,似乎被人文学科的框架所囿,并不能很好地整合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我可能也有偏见,因为我欣赏跨学科研究,并且自己也在努力向这方面发展。
三天的会议,紧张而充实,总体感觉是比去年的年会论文质量高,视角广。欧洲国家象法、德、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都有代表参加,也有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发言人:一共有14个国家、4个大陆、人文和社科各专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