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开局惊喜:“食品选择工作坊'(一) (zt)

(2010-12-25 10:29:16) 下一个
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8218



学校的暑假很长,从五月中旬一直延续到八月底。不过,这也是一年中教授们抓紧时间从事科研的好时光。理科的同事们多半一头栽进实验室,大干快上。文科的教授则周游世界,查资料、做访谈等等。另外,暑假也是学校举办各种教学“工作坊”的时间。这个制度不知何时兴起,但显然由来已久。每年四五月教务处会发出通知,征求教授们的建议,让大家毛遂自荐,提出各种工作坊的议案。如果同事们表达了足够的兴趣(一般 5人以上),学校就会准予举行,并且提供场所和资金——这包括茶水点心费和参与者的“补偿”(compensation)若干。虽然没有人会仅为区区每天一百多美元的“辛苦费”本身去参加类似的学习班,可是这种补偿制度的存在说明了大学重视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乃至整体科研教育社群的建立,它起到的刺激作用不光是经济上的,还有道德和社会方面的。

我还是本校“菜鸟”的时候,基本每年暑假都要参加一两个工作坊,包括“如何批改学生论文”、“如何组织课堂讨论”这类微观实践型的,也包括“性别研究”、“一年级训育课”这类宏观主题型的,每次都能从经验丰富的同事那里学到不少本事。今年夏季我又报名参加了“食品选择工作坊”(Food Choices Workshop),其宗旨是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教授与食品有关的各类课程。五月学年结束以前的预备会议上,来参加的同事背景五花八门,自然、社科、人文各专业都有,人数也很可观,可见这是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让我也对这个工作坊更为向往了。

几番磋商之后,本工作坊定于七月中旬开工,持续一周,时间安排是每天上午9-12点。两位“领导”一个是化学教授,一个是人类学教授,他们早就给大家发伊梅儿通知,列出每天需要完成的阅读和讨论任务,并且告诉大家还有两次参观活动。我大致看了一下,每次上课前要阅读5篇左右的论文或专著的节选,而且内容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至少需时两个钟头,准备工作并不轻松。不过好在现在是暑假,可以专心致志地做这一件事,也算重温美好的学生时代吧。

今天是上课的第一天。虽然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大家都准时出席。化学系的带头人还带了自己烘焙的面包和麻芬(muffin)小蛋糕和大家分享。据工作坊的两位主持人说,食品的意义在于分享,所以也鼓励大家今后自发地带家里的吃食来与别人共享。工作坊开始,除了自我介绍以外,主持人让大家回答的问题是:今天早饭吃了什么?十二位出席者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些表现出强烈的健康意识,而有的则十分搞笑。一位地理学家、加拿大人说他平时的典型早餐是许多杯咖啡,外加许多枝香烟。可是因为现在家里有了小孩,他决定要树立好榜样,只是今早勉为其难地吃了“四分之三”个香蕉后,再难下咽其他食品。一时满室粲然。关于早餐的讨论不但为我们开局“破冰” (ice-breaker) ,而且自然地引出今天要讨论的主题:“讨厌的食物和慰籍食物”。

两位主持人选定的阅读资料中讨论了辣椒,所以我们花了不少时间讨论为什么有人喜欢但也有人厌恶“火辣辣”的感觉。 有趣的是,主持人别具匠心,首先变戏法似地拿出三种蘸酱让大家品尝,随后要我们填表判定它们的辛辣程度和标明个人的爱好,大有“学以致用”、重视实践的实证科学之风。接着,化学家祭出图像、表格,介绍九十年代科学家们克隆出人体中对“辣味”发生反应的细胞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学、神经学、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关键问题是,既然“辣味”其实是一种“痛感”,为什么有人却无辣不欢?地理学家说,有时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当地的饮食习惯,例如四川湿冷,当地人的食物中需要辣椒。心理学家说,这叫“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因为用餐者知道吃辣一般不会有致命的危险,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刺激。我们中重视文化影响层面的,也指出辣椒对于构建文化身份、获取文化资本的作用:例如嗜辣代表某种地域文化,“不吃辣就不革命”等等。在某些美国男性中间,比赛吃辣也是证明自己男子气质的重要途径。当然,对于食品的偏好还和家庭习惯、童年经历有关。
 
今天课程的下半部分讨论的是“胃口”和节食。阅读资料中谈到美国超过60%的人过重(其中30%以上是危险的“肥胖症”患者),也提出一些解释,例如进化过程中人类始祖需要在体内储存糖、脂肪,因为这些食物稀少珍贵,有机会多吃可以为日后的饥荒做准备。可是对于“狩猎采集”(hunter-gatherer)文化的研究也表明,并不是所有人碰到机会就都暴饮暴食。相反,由于群居分享的生活方式,人类同时也发展了“抑制胃口”的机制,以便用食物换取群体的和谐生存以及其他非物质性资源。

这引发了大家关于和别人一起吃饭自己会吃得更多还是更少的讨论。我们中的心理学家说,实验证明和别人一起吃饭时,我们不知不觉会模仿参照别人的胃口大小来调节自己的饭量,虽然我们并不见得意识到或公开承认这一点。大家又谈到美国文化中特有的“吃到饱”(“all you can eat”)的自助餐,说到美国和别的发达国家(甚至加拿大)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和对于个人自由的极端推崇。

今天三个小时转瞬即逝, 话题有趣, 讨论热烈,气氛也轻松活跃。明天一早我们要去参观芒桑托(Monsanto)——以美国为基地的全球最大的农业生化种子公司——在本地的分厂,星期四还要去参观本地一个有机蔬菜农场,然后再回校讨论,一定也很精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