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
2011 (132)
2012 (148)
2021 (1)
说说我所亲历的毛时代晚期的湖北小镇生活
我们一家居住在湖北洪湖县峰口镇。那时家里就父亲一人工作,在一所县级高中任地理教师,月薪54.30元人民币,外加3块多钱的日用卫生洗礼费。这就是全家7口人的全部收入。当然,父亲工作的学校有自己的菜园子、鱼塘、养猪场等附加产业,可以为教职员工提供生活补助。例如菜园子的蔬菜通常比小镇市场里的便宜一点点,年终会分一些鱼和肉等。由学校提供的校内住房的房租大概是每月0.5元。
除了上述由学校方面提供的福利外,那时的教师家庭都养鸡。校园里到处都是各家各户的鸡,鸡鸣声从早到下午此起彼伏。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常见公鸡爬到母鸡身上欺负母鸡,完事后还抖抖身子,一副得意的样子。此外,校园里也常常发生黄鼠狼夜里偷偷跑来给鸡拜年的故事,但从来没有人逮到过一只黄鼠狼。我们家的鸡笼里某天夜里也发出过鸡的惨叫声。
记得从70年代初我懂事起就常陪着母亲去小镇上的粮店和菜市场买食物,帮她负重或拎菜篮子。
那时的大米是0.13元/斤,面条是0.21元/斤,五花肉是0.60/斤,杂骨是0.30或0.35元/斤。这都需要相应的供应票据,除了杂骨外。尽管那个小镇有自己的屠宰厂,但杂骨很难买到,必须起早床才能逮到机会。记得那时我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母亲常常5点多就起床去买杂骨,而那一天我们会常有骨头汤喝。
菜市场里的鸡蛋3(小号的)~4(大号的)分钱一个,白菜萝卜之类的1~2分钱一斤。但辣椒贵一点,大约5(青椒)~7(红椒)分钱一斤。因为是湖南人的家庭,我母亲常常买很多辣椒,尤其是每年接近秋后的时节,会买几十斤红辣椒做辣椒酱,可供一家人吃上大半年。
那时那个小镇上的新鲜鲫鱼(一条半斤左右)大约0.3元/斤,有时稍微贵一点,但没有见过比这个价低的。豆腐脑5分钱一小碗,加有白糖,一个菱形的锅块(四川人可能称为烧饼)加一根油条只需10分钱(锅块3分钱一个,双股的油条7分钱一根)。这一套够我吃一顿很饱的早餐。
小镇上的人民餐馆里卖的鲜肉汤一碗价格是0.20元。所用的原料肉都是当天宰杀的新鲜肉,切成筷子粗长约3寸的形状。份量约有一两,所以只够我一人喝。现在还记得那肉汤的味道非常香,以后再也没有喝过那味道了。买者可以看到肉汤是现做现卖的,非常新鲜。
以上的价格记得很清楚,应该没有差错。
必须指出的是,按照票据规定的上述食品的供应量是不够的,尤其是油票,每人每月仅半斤食用油。大米的供应量也不够吃,必须到附近的农村去买农民的余粮和私人作坊轧的油作为补充。有时附近的农民也会背上自家多余的粮食和油到我们家来卖。这都是所谓的黑市交易,因为价格稍高于供应粮油,人们都不敢明目张胆地干,害怕犯下所谓的投机倒把罪。此外,肉也不是每天都有,但可以用自家养的鸡、市场里买的鱼和鸡蛋等作为蛋白质的补充。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工资几乎不变。例如我父亲自57年开始工作起,工资几乎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变化。记得唯一的一次变动是从54元多变化到59元多,那已经是80年代的初期了。所以,那个时代的物价一直很稳定,而人们的生活也就比较单纯和简朴。总之,那个小镇的生活还过得去。在吃穿方面,父母从未为难过自己的孩子们。
那是个配给制的年代,好处是稳定,但是没有商业,就限制了发展。
歌颂者未必真的想去过那个日子, 埋怨者那种日子过都过了说啥也没用.
我写这个东西的原因不是为了怀念毛时代,更不是要肯定毛时代。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局部的真实的历史记录。
毛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通过所谓的斯大林式集体主义的精神动员来迫使人们忘我地劳动和奉献。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肯定个人自由权利来鼓励个人的积极创造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区别。历史已经表明,资本主义成功了,而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了。这个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否认或剥夺个人自由权利进而扼杀个人创造性。
问我妈妈, 她说农民养鸡要卖给村里供销社,2分一个, 大一点2分半, 但农民会偷偷多养几只, 公社有人来查母鸡数,就把鸡藏起来.这样, 多余鸡蛋自己留下来.
文革后期, 老毛自己也革命不动了, 老百姓也疲倦了, 农民开始可以偷偷摸摸地做些小卖买, 只要有一个大胆的人开始, 其他人也回跟着. 大该在73年前后, 母亲探亲, 她娘家离县城近, 有个亲戚告诉她贩鸡蛋的事, 回来跟父亲商量一下就做了起来.
我家离丹阳城18里, 母亲一早离开村子去更偏远的村里, 从农民手上花4分,4分半,最多5分收购鸡蛋,收上100多个,最多400来个鸡蛋,为避开询问,天黑才往家赶, 我记得晚上8,9点才到家, 第二天一早赶到县城卖个好价钱. 一般可已卖11分一个, 最少可卖8分半.
当然有城管, 先把鸡蛋藏在偏街, 拿少量鸡蛋上街上卖, 也有被城管追, 被抓, 母亲就说家里太穷, 大多放过她. 现在的城管实在不给人活路.
很多人说那时的人无忧无虑, 那是距离产生美. 当时的人可不是无忧无虑, 而是对生活充满了茫然和无耐. 知青向办法回城, 没工作的年轻人找工作, 夫妻分居调动工作, 农村青年要怎么跳出"农"门...都要托关系, 送礼, 只不过送的东西跟现在比起来不值什么钱: 几块布料, 一块手表, 甚至几斤糖果水果点心....
还有出身不好的人, 为自己的"家庭成分"发愁....
经常大批判, 斗争投机倒把, 抓反革命....
生活解放后是不是是倒退,看看就知道。我父亲家是20年代就有汽车了,奶奶过的是大户人家的阔太太生活, 有房产, 生意, 社会地位。后来一切充公, 还好没饿死。
不知府上何处?您卖鸡蛋没被市管会找过麻烦?在派购任务完成前,农家是不准把鸡蛋拿到市场上卖的,很多地方甚至取缔了市场,称之“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吗?反正我是从一年纪喝到六年纪,每天基本不断,可能加水吧,反正记忆中煮牛奶闻着特别香。
为什么我的上一辈,再上一辈,那么死心塌地地拥护共产党?因为他们看到过和生活过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日子。当然我不是说毛和他们那一代人没有过失误。。。
但做人要有良知和良心,要懂得怎么比较,怎么感恩。。。
牛奶是有机的,真的没加别的东西(实话说是因为没有不是不敢),不过添水是绝对的。
那个小镇直到1972年才通电。高中那时只有到了学生晚自习时才开上三个小时的电。其它时间都没有电,寒暑假整天都没有电。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初期才改观。那时学校自己买了一部发电机,而小镇上的居民大多数都还是点油灯。
那个东西是在用盛石油的大铁桶和黄泥改建的炉子的炉膛内壁上烤出来的。炉膛的底部中央是燃烧的煤球。
湖北也称锅盔而非锅块.
那时有几样东西价格我补充一下, 一块小碗口大的豆腐2分钱, 鸡蛋在自由市场可賣到12分甚至13分一个 (我卖过), 白酒7毛一瓶 (江苏洋火大曲), 虾可卖1元多一斤. 你讲的每人每月半斤油, 小孩也有吗?
记错啦。大米(即梗米)分两种,0.157和0.164一斤,籼米也有0.153和一毛五分几(忘了),标准粉才是0.17一斤,精白粉则0.186,上海没有粗粮搭配,但梗米不是随便买的。一家人全在上海的话粮食是够吃的,但如果有几个知青的话,尤其是男孩子,就有麻烦了。肉也比你说的贵,0.78是五十年代, 文革时已达九毛钱。一斤粮票买七斤半山芋泥记得很准,但山芋是由季节的。
细粮(白面)35%;粗粮65%。玉米面是很好的粗粮,有时只供应高粱面,那真是难以下咽。每月有一斤小米。逢年过节有一斤大米。每人每月三两油。每人每月肉半斤。我很清楚的记得1968年卖1958年屠宰的猪肉,那半扇猪肉上盖着蓝色的1958年的印记。春节和国庆供应一点鱼。
七十年代后期供应开始改善,最主要是农民可以自由出售一些自己生产的农副食品。
钱不多,但精打细算。时间多,看一场电影往往早到半个小时。记得学杂费一个学期就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