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特别能说的北京男人开的餐馆儿,倍儿逗
我在油管上看到了几个颇具京味的清新小视频。这几个北京哥们儿都特别能说会到,也特能扯,仿佛回了一趟充满京韵的老北京城,仿佛都是胡同里的街坊邻居。
我对吃的也就那么回事儿。但是喜欢听他们说话,亲切!就跟回家一样!
谁说中国人没有工匠精神了吗?这不都挺有的吗。而会作也不行,还得能说,能张罗,人家爱来。如果我开餐馆我就学学这个。
1.
卖爆肚儿的冯老板,第四代家族企业传人,非常幽默,很文艺的男人,学习日本文学出身,层在日本留学,带有新旧北京特色,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文艺男。 我国内的哥们儿去过他们店,挺好。老北京手艺。他说话很标准,不带由腔滑调,但是悦耳,听着踏实。
经典语录:“复古,不是花臂,机车,复古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很幸运老一辈儿给了我这么一件手艺”
2.
卖涮羊肉的的“京城一把刀”,老自号的经营者。虽然有点卖关子,带点冷幽默,但是很开朗,很会和客户聊天儿。
经典语录:“我爷爷说,小ZEI,这面旗你扛上了,就得扛到底”,“您没个千十来斤肉,您切不出那个样儿!您切出来的那个也没法儿吃”“老规矩,老礼儿,老东西,您又是老北京人。。。”唉,听着忒亲切了。
3.
卖卤煮的高家父子俩。儿子淘气,少年时期老闯祸。被他爸爸老东家用心良苦,想让儿子开个店收收心。逐渐,这位少东家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可以独当一面。他们店的招牌菜有:卤煮火烧,苏造肉,黄寺酱肘子。这里面最后有两个年纪大点的北京本地顾客,提的地方我都有亲戚住,而且外貌和说话以及神态以及口音都特别的北京本地百姓正宗样儿。看他们说话特别亲切:“有从酒仙桥儿过来的,有从方庄儿过来的,就想这一口”,“这是儿时的一种记忆,永远跑不了的”。
经典语录:“这孩子下手黑,一礼拜给我捅好几次搂子。。。开个店不为别,就是把你那棱棱角角给磨一磨”,儿子说:“今儿太热了”,他爸说“热,知道心疼爸了哈!”得嘞得嘞,您甭管了,您歇着您的”。真的是是非常的好脾气的父亲。爷儿俩很默契。少东家锐气中带有稳重,老爷子为人实在,谈吐间风清云淡。
4.
胡同里出来的餐厅老板韩桐。非常幽默的北京胡同人民,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一代。同时也爱玩儿点文艺范儿,喜欢融合点老北京元素。看见他们餐馆里都是一些老北京的物品,有各种北京哩语,一些胡同以及旧京记忆:兔儿爷,蜂窝煤,京燕风筝。他有点儿衔接当代的那种西餐风格的酒馆儿文化和当地旧风俗记忆,二者融为一体。这种巧妙创意值得称赞。他也说话挺冲的,但是愿意认真地传递老北京的信息和文化符号。同时,他也很珍惜那种当年的人情味儿,通过寻找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一起帮助,想要抓住那种旧时记忆。
他去找以前胡同里的邻居阿姨帮忙做餐馆里菜的收藏,阿姨留他和孩子吃炸酱面,老太太客气:“你来了就给你吃这个”,韩桐:“嘿,这才好呢!”。
街坊邻居充满了关怀,亲切感,关键是特别随便,把对方当成自家人。过去那小四合院儿里都这样,街坊邻居之间都不见外。我多年来是非常怀念胡同生活。
5.
带有旗人家庭背景的炸酱面老板。挺讲究,挺认真,爱开玩笑,热心,说话冲。老辈儿人在宫里当过厨师,所以他也特别注重这个。做出了老北京的非常讲究但是依然平民口味的面食品。只要是在北京长大的,或者家里是老北京籍贯的人都会喜欢这些,天天吃,家常便饭,百吃不厌。其实虽然简单,但是菜码儿齐全了也可以弄出点样儿。
除了酱正宗以外,这位老板用的菜码儿都是用的比较正宗的几样:黄豆,青豆豆芽,心儿里美萝卜,黄瓜,白菜等等。用他的话说就是:”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看着他就好看,它就有食欲,再加上炸的内个喷儿香的酱,嘿,这一拌起来,这一碗面都打不住“。
=========
我看了这个我都想今天晚上吃炸酱面了。我也想做酱肘子!姆家那位就是一个北京人的姑爷,吃饭被咱北京大妞给同化了。他经常张罗要吃炸酱面,涮锅儿。我们家孩子还特别认羊肉,他说羊肉比牛肉嫩多了,这小子识货。
昨天是卢沟桥事件77事变的纪念。我发现去年我居然在七月八号这天写了这篇文字。
我去年刚好是七月八号写了一个有关我一个日本同学的文章。那是我在上高中时候的事情。巧合不巧合啊?怎么一切都这么巧合。实在是太巧。而且77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啊。
这是我多年以前的一个朋友的记忆。写了之后。过了有整整一年了。
今天是卢沟桥纪念日,我有很多想法。从卢沟七七事变说起一段让我纠结的记忆。
我们家人就在这个时候的北平。我家老辈人年轻时也经历过华北地区的日本侵略,而且差点丧命,不容易啊。
你也可以说这是当做庆祝一个中日和平日。但我现在对日本人没有什么仇恨。如果有任何情绪,我就是后悔和自己高中日本同桌没有进一步。
我姥爷年轻时候就中过日本的子弹。而他爷爷也是死于战争。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才了解到的。
但是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两个亚洲的少年,在美国的土地上成为了同窗,甚至类似同桌。时间久了,产生出了淡淡的一种羞涩的男女之间的感觉,仿佛曾经相识。我真的觉得自己不是自作多情。每天我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方块,但是总是察觉到他的目光。每次轮到自己回答问题,我一方面很自信,另外也觉得每次当我回达的时候,全班都鸦雀无声。很多双眼睛都看着我,别人的我不太在乎,我明显感觉到他的。突然有点不知所措,又非常在乎我在他面前每一句话在他眼里是什么感想。以前不知道这叫什么感觉,多年后明白了,这可能就是怦然心动的感觉。
其实当年他什么都完美,我俩也有默契。我就是不能跟他怎么样,因为他是日本人。目前过了这么多年我只有一个想法,非常非常的想见他。
我回想起来真的非常的后悔是一个小愤青,被某些东西过多的影响。年轻时候很有棱角,现在想起来何必呢。现实中遇到过一位用宗教和道德捆绑我的人,但是也不是我向往的,因为外界道德影响,给其机会,但是终究也没有意思,白浪费精力。
以前我觉得西方人比日本人有道德,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跟我不一条心的感受是一样的。
当年如果我没有那么被政治影响,可能就会不一样。以前我是没齿难忘仇和恨。现在觉得历史就是个过程。其实我也看过不少有关日本文化的书籍,也是理性和知性地去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确实也很欣赏他们的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我好像还是有一个坎儿过不了。虽然我在美国很多年,但是其实一直是一个非常有气节傲骨的人。我不管别人,我只是存有我自己的认同。
在我们少年时代,他的眼神里有他的民族自信和甚至有一点狂傲的锐利眼神。他天天坐在我身边,由于他的出色,我也真心将他当做一个学习的榜样。但是我又不乐意听到其它国家的同学和老师老觉得他的国家好。同时我真的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够受到尊重。我当年纯真地希望从我辈能够让中国这个国家在国际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刚刚起步,还没有现在富裕。所以我当年好像也没有什么自信和其它国家的人交朋友。年轻的时候很理想化,不想比别人差。所以可能过于拘谨自己,也不够自信。再加上家里人对我的期待很高,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再加上对同桌有一种温情的好感,却又面临分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伤感和依依不舍,感情上已经有点依恋之情。。。。总之那就是17岁那一年的青少年岁月的惆怅,突然从瞢懂的少年变成了萌动而开始意识到社会复杂性的青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也是绝无仅有的夹杂着有情感以及国家关注的感情。可能这就是命运吧。
其实我根本就不是一个愤青,也不是盲目歌功颂德的那一类。从小看过很多书,挺有思想的。我确实是在国外长大受美国教育的,开阔和清醒,理性的看待世界。我多少也是接受西方国家对华的一些观念和看法的。但是始终还是希望中国能够摆脱某些舆论和不公。但是我从来不是狂傲地对其它国家目中无人和唯我独尊。我还是能够欣赏其它文明,包括中国的近邻国家。
也许这就是老天爷让我对日本放下仇恨的一个暗示。在我16岁的时候安排了这个少年在我身边。老觉得跟他之间有说不出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