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闲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
正文

是谁敲响了中华文明的丧钟?

(2005-11-24 13:44:43) 下一个
是谁敲响了中华文明的丧钟?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 西方商业文明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地涌入中国并影响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行为和观念.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了来自异文明的严峻挑战. 捍卫中华文明, 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迫切愿望. 然而, 捍卫些什么和如何捍卫却是众说纷纭. 中华文明的主要内涵诞生于农耕文明的时代. 尽管有诸子百家, 其核心内容却是一脉相承的. 影响较为深远的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老庄哲学), 社会内部人际关系的处世方法和价值观念(孔孟等儒家), 法治思想(墨法), 和兵书战策等. 这些思想的共同和核心之处就是通过自觉或强制的适当程度的个人欲望约束来实现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而西方商业文明所强调的正是个人和集团利益的极大化. 正是这种贪婪的价值观与中华文明约束欲望的价值观基础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和挑战. 文明和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存在和延续的. 随着私有制经济的膨胀和漫延以及市场化的泛滥, 人们的私欲与贪婪正受到毫无节制的煽动与鼓励. 这种毫无节制的私欲与贪婪已经敲响了中华文明的丧钟. 如果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不能支撑中华文明的延续, 仅仅靠脱离经济生活实际的宣传和灌输来捍卫中华文化, 这种捍卫将是注定要失败的. 要知道中华文明是否还存在, 就要看它所包含的文化符号是否仍然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而不是只存在于故纸堆里, 就要看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是否仍然为世人推崇而不是停留在课堂上, 就要看它所包含的处世方法是否仍然为人们所遵循而不是飘渺于传说中. 捍卫中华文明绝不能停留在将中秋端午申报世界文明遗产上, 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把这些文化符号变成死去的遗产, 而是让它们持久地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如何调整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不过份伤害发展的情况下, 去创造一个能延续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 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渔樵闲话 二零零五年中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