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秋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

(2024-08-04 12:02:22) 下一个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说的是郑国公子段造反,郑庄公平叛,公子段出逃到共这段历史。

而公子段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始作俑者却是他们的母亲武姜,一个极度偏心而又迷信的女人。武姜是申侯的小女儿。申侯引犬戎破了镐京,杀了周幽王及护驾的郑桓公姬友,却把女儿嫁给了姬友的儿子郑武公掘突。

春秋从一开始就是这么无厘头的。

武姜的头生子叫做寤生。寤就是刚睡醒,是她在梦醒时分生的。也有解释说寤生就是逆产,脚先出来。无论哪种都不吉利,故武姜不喜,常恶语相向。三年后公子段诞生,武姜颇为溺爱。其后多次在武公面前诋毁寤生,并试图劝武公立段为世子,武公断然拒绝。

公元前744年,武公薨,十三岁的寤生继位为郑庄公。

武姜成了太后,为小儿子讨好处:“你已贵为国君,你弟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封地,不公平。把制邑给他。”

制就是现在的虎牢关,战略要地。武公交代过,不能给人。庄公拒绝了,说制是以前虢国的地方,虢国的国君就是丢了制而死的,不吉利。但表示除了制邑和国都郑邑(今新郑)娘任选。

“那就京城(疑似荥阳)”,娘说。

《左传》记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音“太”)叔。

上卿祭足(祭,读zhai,四声)出来劝阻:“京城和国都规模相仿,逾制了”。那时候的制度是:大的城邑的城墙周长,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城邑,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城邑,不超过九分之一。祭仲(祭足排行仲)认为京城和国都新郑差不多大,这个不合规制,容易引起祸端。

庄公无奈说:“太后给,没办法。”

祭足接着说:“这样早晚要出大事!”

庄公淡然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叔段胡作非为,注定会失败的,你就走着瞧吧。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能出此千古名言,确实非常人也。

武姜并未就此止步,她盘算着为小儿子谋夺君位。她支持公子段强迫北鄙、西鄙两城除了向国君纳税之外也要向他纳税(二于己),以试探庄公的反应。庄公忍了,也许还期盼着母亲悬崖勒马。但是,武姜却变本加厉,书信遥控着叔段不仅建立私军而且还占领了鄢和国都附近的廪延。庄公见到这些书信,心如刀割并渐如死灰。

庄公的叔叔公子吕(字子封)忍无可忍了:“国无二君,你若让位叔段,我去辅佐他。你若不让,我去灭了他。他势力大了就不好办了”。

庄公让叔叔少安毋躁:“他背义弃亲,必将败亡”。

终于,公子段自以为准备完备,和武姜约定偷袭国都的日期,届时武姜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庄公得到公子段进攻的日期,挥挥手:“行了”。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命公子吕帅二百乘战车讨伐京城大叔。

大军刚刚北上,公子段经营多年的京城就宣布反归郑庄公麾下,公子段仓皇逃入鄢。庄公亲自带军直逼鄢,公子段只好逃到紧邻郑国北部边境的共邑。庄公的大军又把共围了个水泄不通。无奈之下,公子段朝国都方向大呼:“娘,您害死儿子了”,然后向庄公认罪并请求庄公放过儿子公孙滑,庄公允其请,公孙滑出走卫国。

《左传》记载: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伯克段十年之后),郑庄公曾对许国大夫百里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

由此可见,庄公最后放过了他的弟弟,甚至后来还把公子段以前的封地给了段的儿子公孙滑。史上说郑庄公处心积虑,设套害其弟,这个可能是冤枉郑庄公了。之所以至此,主要还是武姜偏心,处心积虑要除掉寤生,庄公不得已而为之。

庄公对公子段还是有感情的,如果不是母亲偏心,他俩或许会是一对好兄弟。对弟弟流亡他乡庄公感到歉疚,此时,他将满腔的怨愤都倾泻在他那个偏心的母亲身上,把武姜安置在城颖,发誓至死不见。

《左传》记载: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