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与“五蕴皆空”
(2025-07-05 20:02:18)
下一个
佛教中的无我并非要去除“我”。“我”的存在是因为五蕴的因缘聚会而产生的。
所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体的物质的层面,也就是我们有些时候讲的色身、物质体。而受、想、行、识都是指生命体精神层面的活动。
“受”就是接受、领受、感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相当于一种感觉。拿人类来说,一个人有眼、耳、鼻、舌、身五官,眼睛能够看各样的形状、各种颜色,耳朵能听各种的声音,鼻子能够闻到不同的气味,舌头能够尝各种各样的味道,身体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感觉它是软的还是硬的,这就是受。
“想”就是把这些感觉综合、集合起来,相当于形成一个比较整体的感受。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了,就会在脑子里面形成这个东西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是臭还是香的,是什么质地的,这样一个整体的感觉就叫做想。
“行”就是一种行动,我们看到这个东西时去对它采取一个动作,就叫做行。
最后这个“识”,就是一种分辨、分别。这个东西是苹果,那个东西是蛋糕。这是我,你是朋友,他是对手。作为一种辨别。一个生命体通过色身,再通过受、想、行、识的精神活动,便有了自我感觉,这就是我。
所以,佛并不是要去除我,而是主张无我,就是不要执着于我。
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深层次的智慧渡到光明的彼岸。般若所指的智慧不同于世俗人的聪明和具有知识的智慧。观世音菩萨在用这种深层次的智慧渡人的时候洞见了世俗的人无法参透的五蕴皆空,他便以此来渡人间一切苦难。
五蕴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有色身,又有各种各样的感觉,还有感觉所形成的对外在世界的分别,便会认为这些东西是非常实在的。尤其是“我”,这个五蕴形成的我,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主体。这是因为我们一般人没有佛那样深层次的智慧,需要佛来度。
为什么说五蕴皆空呢?因为佛以为世上一切有形的存在,包括“我”,都是五蕴的因缘聚会而产生的,这就叫缘起。而因缘的聚会只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对整个世界的时间而言,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也就是“白驹过隙”的一刹那。有缘聚就一定会有缘散,缘散了就一切成空,这就是缘灭。不空是暂时的,而空长有。所以一切的缘起,它的本性是空,这也是缘起性空的概念。
我们普通人执念于一刹那的我,便有了我们今世那些无尽的苦难。所以观世音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要“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