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顺服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命运三部曲之三:死(3)

(2011-04-25 19:26:17) 下一个

信的误区

两天之后,耶稣突然对门徒说要去犹太。这下,门徒又紧张起来,赶紧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门徒的这种心态,类似当初跟随大卫的人担心大卫战死一样,大卫王在战斗中因为身体疲惫差点被敌人杀死时,跟随他的勇士都极为后怕,说:“以后你不可再与我们一同出战,恐怕熄灭以色列的灯”(《撒母耳记》下
21:15-17),这也是所有人间的王接受维护的情形----王是众人的事业,王一死,众人的事业就完结,所谓树倒猢狲散。

然而,人间的王至多只是灯光,耶稣却比日光更明亮,是生命的真光。耶稣实在太了解门徒的心理,就又用了那个“白日”与“黑夜”的比喻,与祂医治瞎眼人时所用的比喻类似。这个看似极为“浅显”的比喻只有耶稣使用才有意思,才有表达力,因为命定“白天”与“黑夜”,使时光周而复始的正是耶稣。因此,这里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门徒:“我在掌管,你们所信的不是一个人间的王,我也不是可以被人熄灭的灯光。”如果人信的是一个空洞的“主义”、理论、或观念,那信仰的价值是他赋予的,这信仰也必须靠他自己维护;但我们信耶稣,我们要靠祂,是祂赋予我们价值与生命,祂是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主。

接着耶稣又把话题转回拉撒路,用“睡了”和“叫醒”来描述他的死和“复活”,这同样是承接旧约历史的脉络,站在永恒的观点上看待信徒的死。同时,这样的表述,也是与下文所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相呼应,预备门徒的信心,培育他们的灵命。所以,主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向我们的鼻孔里面吹进生命的气息。门徒当然相信耶稣“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当听说拉撒路“睡了”的时候,他们就又高兴起来,就告诉耶稣,不用亲自去那里看了,我们相信你的话!但当耶稣直接告诉他们“拉撒路死了”的时候,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了:这下倒是真的麻烦了,我们的老师明明地说过“这病不至于死”,现在他却死了。这时,他们才明白,耶稣所说的“叫醒”是要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这些门徒曾看见过耶稣使死人复活的神迹(《路加福音》
7:11-178:49-56);如果是在其它时候,他们会巴不得再看一次这样的神迹;但这一次,他们觉得划不来:若把拉撒路救活了,耶稣就可能死了;实际上,门徒的这种担心正是后来要发生的事---正是因为使拉撒路复活,大祭司下决心杀害耶稣(本章45-53节)。但是,不去似乎也不妥,他们不能眼看着耶稣的话语落空,因为耶稣是他们的“信仰”。

最后,多马对其它门徒说:“我们也去和祂同死吧。”圣经用这句话作为故事第一部分的收尾,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这句话不但对本故事的主题至关重要,而且是一个伏笔,与后来多马不信耶稣从死里复活构成强烈的对比(《约翰福音》
20:25)。同时,多马的这种言行又与信誓旦旦地说“为耶稣舍命”的彼得后来却三次不认主相呼应,都是指向同一个属灵主题。门徒亲眼看见耶稣行死人复活的神迹却还是一再“失足”,这样的事往往会使我们嘲笑他们的信心是何等软弱,甚至怀疑他们是否真诚。但事实上,他们的“信心”是很坚定的,也是真诚的。这里,多马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敢于冒死跟随主,清楚地表明他那种“砍头不要紧”的勇气。彼得也是这样,当大祭司派人抓耶稣时,彼得带着刀,当场砍掉一个人的耳朵;可见,如果耶稣不喝止他,他是决心为耶稣“奋勇杀敌”、舍身赴死的。既然这样,门徒后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里面的真正原因不是信心或决心的问题,更不是浅层的个人品格问题,而是深层的真理问题。首先,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认识仍是那种“为仁人死”的舍身取义、以信徒自己为主体的信仰观念;其次,他们对死亡的认识停留在经验里面,对耶稣无限生命之大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可以接受自己为耶稣死,但不能接受耶稣的死,他们认为耶稣的死就是他们信仰的完结;他们可以相信耶稣使别人复活,却仍不敢相信耶稣能使祂自己从死里复活----就是旧约的先知也行过让死人复活的神迹(《列王记》下4:18-37),而先知还是“死”了(《列王记》下13:14-21)。所以,他们要拼命维护耶稣,为祂舍命也在所不惜,但一旦看到耶稣被捕、看到耶稣被钉死,他们就绝望地四散逃离。而事实上,耶稣得荣耀正在于祂必须死,为信祂的人死;然后自己复活,使信祂的人也能复活。正如一位著名布道家所说,“基督的死是将一切的死投入死亡的死”,是废除死亡的权势的死。门徒不明白这一点,而是抱着一种类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念,但问题在于,这种立自己的义的信念不能救他们,因为“主义”不可能证明自己是真的,主义都是死的;人为了某种“主义”被砍头,注定了只能是白砍。耶稣和一切“主义”不同的地方恰恰在于,祂是永活的那一位,祂也是唯一真实的那一位;而最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祂的死,祂的复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