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顺服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圣经史观(1):引言与问题思考

(2009-11-09 12:24:06) 下一个


提到历史,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史学家笔下的著作,而历史观就更是高深而庞大的思想体系了。在这里,我们将避开深奥的论述,只是尝试着利用这一尽人皆知的大题目,作一些贴近实际的小文章。看看历史和历史观里面到底有哪些东西能帮助我们更直接简明地认识我们的生命和我们周围的世界。

简单地讲,每天发生在我们(人群)中间的一些事件就构成了历史。这话说来简单,我们却不可过分简单地看待它,还是要作一些基本的澄清。

首先,事件在其自在事实的层面上有无限复杂的内容,是不可能直接为人的认识官能所消化接受的。所以,事件纯粹客观的完整事实性不直接进入历史研究里面;而直接进入历史研究范围的是人对事件的记录或讲述。充分认识这一点对历史研究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例子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于
2009916日在白宫南草坪表演剑术。”当我们看到这个新闻事件时,有多少人会关心诸如当时白宫南草坪的空气湿度、奥巴马出汗的气味、蜜雪儿奥巴马的化妆品的提供商等等的问题呢?又有几人真知道奥巴马当时内心在想什么?舞剑时体内发生了什么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或许少数人会好奇地问:奥巴马怎么还会剑术,水平如何?但更多了解背景的人都关心一个共同的问题:到底奥巴马能不能助芝加哥申奥成功。

例子之二:“山西黑煤窑中童工因劳动重负和虐待而致死。”为了彻底调查死亡童工的遭遇,记者采用照片取证、见证人采访、甚至现场卧底等办法,揭露出很多第一手事实材料。人们相信材料足够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要知道致死童工的切身经历当然已不可能,对揭露罪犯的罪行、追究刑事责任也不太必要。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无论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上讲,事件本身的纯粹客观的完整事实性都不是历史研究的内容。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什么是评价好的历史记录的标准?

本文的插图中给出两本历史巨著,左边的是以色列(旧约圣经)的《撒母耳记》,右边的是中国的《史记》(两书的图片分别从网上搜索)。这些史书也同样不是研究的孤立的事件和事件的绝对完整的事实性,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杰出地反映了历史的真貌,尤其是历史背后的意义。

所以,历史除了现象(人物与事件)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本质要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