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顺服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愚风散文(2):西湖秋月

(2009-09-30 07:13:28) 下一个


一次在杭州开会,会议内容繁杂,令人疲惫。为寻清静,特地选在一个午夜来到西湖边。时值仲秋,微风一吹,格外凉爽。独自漫步湖边才发现:原来,西湖的美不仅在“水光潋滟”之时、在“山色空濛”之中;西湖秋月别有一番景致。夜色滤去浓绿嫣红,月光笼上淡淡天幕;黑的地,白的水,透明的天空,夜西湖成了一幅飘逸的黑白版。

没有了熙熙攘攘的游客,美丽的西子湖可以静静地在月光中沐浴,涤去喧嚣的尘埃,让和风梳理岸柳的丝条。月从天上来,风自湖中起,偶见粼粼碎波,倏然而起,激起薄薄水汽,飘忽远去,和着月华,如同无声的音乐。

有乐器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一阵二胡声悠悠传来,正是阿炳的《二泉映月》!

对于这首尽人皆知的名曲,以前的印象只是一个流浪艺人悲凉境遇的倾诉。此时此刻才感受到,那凄冷的基调下蕴含着多么优美的意境。它如泣如诉,却诉而无怨,舒缓的旋律诠释出宁静,一如自由自在的湖水依偎着岸堤。二胡声低沉中透着空灵,明晰像细长的柳线分割月影。铮铮丝弦仿佛被撕裂,每一根以不同的音色奏出同样的音符,赋予音乐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在整个湖面上环绕
---随眼前汩汩的泉水涌出,从远处朦朦的芦洲泛起。声调高昂时,节奏却愈加缓慢,悠长隽永;又如无边的清辉,洁净、纯白。在渐行渐远的尾声里,余韵如涟漪,悄然消失。

当音乐再次升起时,我已来到操琴者近旁。定睛斯人,不由心中一震:衣衫褴褛,双目失明,表情漠然;只有那富于生命力的手以及手中的二胡把他与美妙的音乐联系在一起,与半个多世纪前那位流浪艺术家联系在一起。乐曲的悲凉感在加重,清冷的月光照在地上的盘子里,几枚施舍的硬币告诉我,这种悲凉不属于“独怆然泪下”的哲人之悲,更不属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之悲;而是无法逃脱的生存状态
---悲凉如细细白沙,无奈、寂然。这是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一颗纤巧的心被孤寂的境遇从世俗的欲念中隔离出来,静若止水;又被凄苦与悲凉炼净,自由、清晰地接受天籁之音,留下艺术的瑰宝。

重温《二泉映月》,我忽然想到,阿炳背上的二胡像一个不完全交叉的十字架,它使阿炳在音乐创作上蒙福;不知阿炳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十字架和那永恒的天上的福分。

(2001年于休斯顿,2009年修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